如何引导学生学写童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赏析童诗,初步感知童诗的趣味及基本形式。
  2、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展开想象,并尝试用联想、设问的方法写童诗。
  3、引导学生在写诗、改诗的过程中体验想象之美、语言之美,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语言修养。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喜得贵子,欣喜之余,他拍了一个片子送给我,今天我把它带到了课堂。想和我一起分享吗?请看大屏幕:
  诗配画《我要哭》:我要哭,我要哭/你们为什么笑我尿裤裤//我要哭,我要哭/你们为什么给我穿衣服//我要哭,我要哭/你们为什么不让我吃母乳//我要哭,我要哭/你们为什么总说我傻乎乎//我要哭,我要哭/我要回到妈妈的大肚肚。
  2、好玩吗?津津有味地读一读。哪点好玩?你来读一读吧。
  3、教师畅谈创作过程:我第一次看到这段片子时,突然发现,婴儿的哭声如同笑声一样悦耳动听,婴儿哭泣的样子原来也是这般可爱迷人。我想:他为什么要哭呢?而且哭得这么伤心?……想着想着,慢慢儿的,我感到自己变小了,变矮了,仿佛自己就是这个哭泣的小男孩。当我从这种梦幻中醒过来的时候,就有了这首童诗。
  4、你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写一写童诗啊?今天我们就来学写童诗。板书课题。
  
  二、方法引路
  (一)联想法
  1、童诗也是一个孩子,他会哭,会笑,有时安静,有时胡闹。他是谁家的孩子呢?他的父母叫“想象”!带上你的想象,看老师画的是什么。
  
  教师画五个圆。(如图)
  学生回答预设:
  生1:脚丫。
  生2:飞机。
  生3:星球。
  教师启发性提问(预设):你能不能想得再远一点儿?你怎么会想到它?
  2、小小的圆就让我们浮想联翩,如果给大家一个词儿,你能想到什么呢?教师板书“知了”。
  (1)先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引导:想象不等于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我们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联想。想一想,知了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像是在干什么?学生发言,教师边评价边板书。
  学生回答预设:
  生1:它会叫,我想它是在唱歌给夏天听。
  生2:它是有名的男高音,正在开演唱会呢。
  生3:它是一个好动的孩子,喜欢到大树爷爷家串门儿。
  教师板书(如下图):
  
  (2)有了美妙的想象,一定会有美妙的诗句。出示童诗《知了》,学生补白:知了知了/你真了不起/大树请你去——/夏天请你去——/我真羡慕你!
  (3)补白后指导学生读出“了不起”、“羡慕”的语气。
  3、有了诗人的感觉没有?我再给你们一个词——“风”。
  (1)想一想,风有什么特征?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预设:
  生1:风是一个魔术师,它来无踪去无影。
  生2:它喜欢吹口哨,它一吹树枝就头痛。
  生3:它是一个怪兽,发怒的时候会把屋上的瓦片当饼干吃。
  (2)有了如此丰富的想象,即将诞生的一定是神奇的诗句。出示童诗《风》,学生补白:谁也没有见过你/但是当你______的时候/我们知道你在淘气了//谁也没有见过你/但是当你______的时候/我们知道你发怒了。
  (3)教师启发性提问(预设):①能不能想像得更好玩一点?②你淘过气吗?想一想换上哪个词更能突出“淘气”?③“孩子,风在发怒啊”。你看老师这么说是不是更有趣一些?谁也没有见过你胆是当你一掌打断大树的脖子的时候/我们知道你发怒了。
  (4)补白后指导学生读出“淘气”和“发怒”两种不同的语气。
  (二)设问法
  1、真没想到,你们说出了这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句子。想不想继续玩儿?这次我们换一种想象的方式会更好玩!
  (1)老师这儿有一首诗,我现在只出示它的前半部分。自由地读一读:咦,是哪个调皮的小鬼,给大山系上了腰带?(《腰带》)
  是谁给大山系上了腰带呢?大家赶快来找找这个小鬼吧。
  学生回答(预设):
  生1:白云。
  生2:小河。
  生3:彩虹。
  (2)童诗没有标准答案,你们说得很精彩!我们来欣赏作者是怎样写的:咦,是哪个调皮的小鬼,给大山系上了腰带?噢,原来是一条小山路!
  (3)作者怎么会想到小山路呢?
  读了这首诗让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这个小诗人一定是山里的孩子。有一天放学了,夕阳西下。红霞满天,伴着悦耳的鸟鸣、淙淙的流泉,他正高高兴兴地往家里走。他的家就在那半山腰里。他抬眼望去。一条小山路弯弯曲曲地在山间蜿蜒,一直延伸到自己的家门口。他顿时有了灵感,就写下了这首小诗。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2、现在请你为秋天姐姐找找原因吧。(1)出示《秋天》的前半部分:秋天姐姐,你为什么要换衣服啊/是不是______ ?
  (2)学生回答(预设):
  生1:秋天姐姐,你为什么要换衣服啊/是不是要去参加庆祝丰收的晚会?
  生2:秋天姐姐,你为什么要换衣服啊/是不是要到冬爷爷家去做客?
  生3:秋天姐姐,你为什么要换衣服啊/是不是风弟弟把你的衣服弄破了?
  (3)教师启发性提问预设:在秋天,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我们平时在什么情况下换衣服呢?
  3、还有这么多人举着小手啊,别急,我这儿还有呢!出示《写信》,学生补白:月亮啊月亮/你为什么要给太阳写信/是不是______?//大树啊大树/你为什么要给小鸟写信/是不是______?
  
  三、小试身手
  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爱的方法)写一写“打雷”、“下雨”、“落叶”、“萤火虫”、“小草发芽”、“做梦”?任选一题,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均行。
  教师辅导要点:①对于完成很快的同学,鼓励他(她)们写出第二节、第三节。②对于写好了的同学,要强调好诗是改出来的,把自己写的诗多读几遍,看顺不顺口,有不顺的地方,就要改一改。
  
  四、赏析评改
  1、师生共评
  许多同学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作品了。谁到前面来读读自己的诗?(教师有意识地请一个写得较好的同学到前面来)
  学生读后,教师问:你们觉得这首诗好不好?然后再问作者:你觉得自己写得好吗?哪一句是你最得意的?老师也写了一首和你同题的诗,你敢和我比一比吗?(老师写的诗较平淡)
  出示老师写的诗,让同学们对比着读一读,问:你们觉得哪首诗写得好?为什么?然后鼓励学生帮老师改诗。使它变得更有味道。
  2、启我修改
  你们再读读自己写的诗,看有没有诗的味道。好诗是改出来的,再仔细琢磨琢磨。
  3、小组互评
  好诗也是品出来的。现在,四人一小组,每人依次站起来朗读自己的小诗,让同伴们品一品,你的诗听起来顺不顺,有没有味道。
  4、集体交流
  交流要点:①讲评时,各层次的作品都要有所兼顾。②着重从诗的思想情感和形式技巧上进行点评。③在诗的朗读上要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读出诗的美感。④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五、作品发表
  告知学生发表作品的方式:①朗诵。②张贴。把自己的童诗张贴到班级“习作园地”和“文化长廊”里。③投稿。可以把诗投向《新作文》、《语文报》、《儿童文学》、《创新作文》等报纸杂志。
  
  六、诗意绕梁
  今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一颗纯真的心,拥抱童诗。尽管我们的小诗还显得稚嫩,还有许多瑕疵,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播下了诗的种子!最后,送给你们一首诗《我希望》作为本课的结束。
  我希望/我可爱的孩子们/穿越习题的风沙线/来到童心湖畔/看水风车旋转/听磨坊机歌唱/追寻蕉叶上滚落的露珠/吮吸草根泥土的芬芳//我希望/领着一群小脚丫/在夕阳的牛铃声里/在过家家的树墩旁/一起观察古木新芽/一起奇思裁云揽月/一起遐想成龙骑鲨/一起梦回金色年华!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你们的心里,是不是也蕴藏着许多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假如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你会设立一个什么节日呢?赶快拿起笔,写出你心中的这个美好节日吧。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的,也可以写想象中自己或别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写完后可以读给大家听一听,让别人也能分享你心中的美梦和习作的快乐。    设计理念    人人都有美好的憧憬。
“因文载道,因道悟文”是日常语文教研活动的高频用语。然而,试看今天的语文教学,“文”与“道”的距离却是越来越远。且不说目前应试前夕所谓复习的超级训练课,即使是常态的语文课也几乎被技术化、机械化和单一化所捆绑,毫无趣味可言,距离育人的目标越来越远,即使是被捧为亮点的一些观摩课、竞赛课也是如此。  课堂教学技术化倾向愈演愈烈。在我们常常兴奋地看到这样那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时,我们也看到课堂教学技术化倾
中国的历史太长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上下五千年,多少兴亡,引人喟叹,以至于中国的文学传统中特有一种情怀、意绪,叫做“怀古”。  略想一想,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怀古之作,什么《阿房宫赋》、前后《赤壁赋》,什么“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古代诗文已潜移默化于我们的头脑与心灵。而当代文人之作,比如余秋雨的散文、李国文的随笔,也正属于这个“怀
写作的本质目的是表达和交流。交流的前提有两个:一是作者有表达交流的愿望,即写作的内在动机;二是作者有表达交流的内容,即作者有丰富的传输信息。  高考作文的命题一般都会在这两方面做出努力,目的是让广大考生有写作的内在驱动力,题目能激发考生思考,让考生想说话;且能在考生的表达中显示其思考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深刻性。本文不对今年十多道作文题一一臧否,因为语文学科内外的许多专家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和个人兴奋点出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3”的内容,具体要求学生通过参观、访问、阅读,处理搜集来的信息,并按教材所列出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苹果常见品种、栽培历史、生长条件、栽种区域及营养价值,予以信息整合,写一篇介绍苹果的文章。其中各种常见品种的形状、颜色、品质、类别作为介绍重点。    【训练目标】  1.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果园及商店,认识苹果品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苹果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接触社会,有
秉持爱与尊重的信念,会使一位教师乐在工作中。教师不能改变世界,但一念之间,却能改变学生的人生。如果教师失去热爱,学生成长有何期待?“我爱故我在”,真诚地去爱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你的影子将无处不在。  1998年,我成为一名教师。在爱中,我上路了……    我学故我在——不当永远的老师。要当永远的学生    1998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挫败感很严重。好多课上得寡淡无味,经常草草收场,感觉学生的受教
[案例]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你看——  (学生齐读:“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师:是的,此时的小女孩哪有心情欣赏自己美丽的容颜?“她没注意这些”,那她注意的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每个窗子里都有透出灯光来……她可忘不了这个。”)  师:圣诞节到了,小女孩盼望已久的圣诞节到了,她多么想尝一尝喷香的烤鹅,可这小小
议论性课文如何教,是一个牵涉多学科的学术问题。研究并合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跳出问题本身,具有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新兴的语用学对于某些议论性课文的教学具有参考价值。一方面,议论文对作者而言,或者要说服人,提出一个观点;或者要说服人,驳倒一个观点,相较于其他文体具有更为强烈的对象意识、时间意识与情境意识。尤其是驳论性文章,本身因某一论点而发,意欲驳倒对方论点,其针对性、时效性更强,读者要准确理解这类文章
(接上期)  三、曹操性格的内在矛盾  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其内心特点比之历史上的曹操要丰富得多。他的个性的核心,就是多疑。罗贯中的深刻就在于把曹操的个性在矛盾中展开,将其多疑和不疑构成对立的统一。最明显的是,曹操对刘备就不疑。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备是他身边最大的定时炸弹。刘备一直依附军阀,五易其主,四失妻子,甚至严峻的时候连肝胆兄弟关羽都被俘虏,最后投靠曹操。曹操知道他是个人物,所以养着他。刘备
唐代的诗歌堪称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题材的广泛性,风格的多元化,以及名家和精品的数量,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诗能够千古流传、深入人心,除了其在思想上、艺术上的成就,还有一个不容小觑的原因——空前广泛的题材和多元的风格。无论是边塞诗、田园诗,还是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抑或是不同风格的交叉融合,唐代的诗人用诗句记录并展现着真实而辽阔的生活:有的揭露社会黑暗,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