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分层朗读中升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你看——
  (学生齐读:“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师:是的,此时的小女孩哪有心情欣赏自己美丽的容颜?“她没注意这些”,那她注意的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每个窗子里都有透出灯光来……她可忘不了这个。”)
  师:圣诞节到了,小女孩盼望已久的圣诞节到了,她多么想尝一尝喷香的烤鹅,可这小小的愿望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不过是一种奢望罢了。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现在,小女孩的面前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这堵墙隔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屋里其乐融融,屋外大雪纷飞。当人们沉浸在圣诞节的快乐之中时,可怜的小女孩还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寒冷和饥饿正威胁着她的生命。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尽管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此可怜,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向她伸出温暖的手——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真是一个一
  (学生齐读:“可怜的小女孩!”)
  师:小女孩忍受寒冷和饥饿。更让她无法忍受的是人们对她的冷酷无情——
  (学生齐读:“她穿过马路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师:这是一个多么——
  (学生齐读:“可怜的小女孩?”)
  师:小女孩忍受着人们对她的冷酷无情,更让她无法忍受的是父亲对她的辱骂和鞭打。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可怜的小女孩有家却不敢回去。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引读:“她不敢回家。因为……再说……”
  师生齐读:“可怜的小女孩!”
  
  [赏析]
  在数学教学中,分层练习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式。教师设计一些有层次的习题,让学生练习,以达到深入探究、加深理解的目的。笔者将这种训练方式巧妙地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分层朗读”,就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文本、开发文本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挖掘文本中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并加以“提炼”。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之后,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在教师的激情引读中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就会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上述教学片断,笔者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可怜的小女孩”这个切入点,逐渐展开深层次的朗读。首先让学生从文章的描述中去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清纯美丽,接着让学生深入体会小女孩的“可怜”。教师激情描述情境。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之火。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了心灵的对话。“文章知冷暖,字字有温度。”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与文字同呼吸。与人物共命运,与作者心连心。读着读着,小女孩悲惨生活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里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卖火柴的小女孩因家境贫困、父亲虐待而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欢乐,饱尝了世态炎凉。在大雪纷飞的大年夜,她饥寒交迫,却无人问津;她忍受着有钱人对她的蔑视,小男孩对她的欺辱;更让她无法忍受的是父亲的冷酷无情——挣不到钱就会挨打。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怎能遭受如此摧残?读到这里,学生就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心中就会油然而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情感在分层朗读中得到了升华。
其他文献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中的《山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在教材生字表中标读“xié”。依我愚见,该字在这里应该读“xiá”才正确。  根据诗歌的表现形式,该诗属于格律诗。格律诗是唐代产生的诗体,讲究字数、韵脚、平仄和对仗。这首诗中,“斜”、“家”和“花”必须押韵。查看《辞源》、《辞海》,“斜”字在古代读“xiá”,在现代读“xié”。《山行》是属于今体
学写实用文在作文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方面现实生活需要学生具备常用的书面交流的素质,同时使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更为重要的是,实用文是社会生活中书面交流的主要形式,是作文的主要内容之一。  然而,即使我们这些每天都在用笔工作的人也常常在自嘲:让我说说还可以,如果要写,可就难为我了!我们也常听到社会这样的指责:学了半天语文,怎么连借条、通知都不会写?是呀,多年的语文学
译作《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作为小说,篇幅算短的,约2700字。作者里柯克是加拿大作家。1869年出生于英格兰汉普郡的斯旺穆尔,189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与政治学,之后他一直生活在加拿大。据说,在美国他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之后最受人欢迎的幽默作家。了解到这些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离作品更近一些,但真正想要走进小说,从而获得自己的审美体验、形成自己的思考,那非得认真而虚心地读作品不可,并且要暂
当学生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将已有的经验与未知的问题间建立一定关联,从而打开新知与经验之间的通道,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个过程就是迁移。围绕小学运算领域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计算都可以用迁移来解决。如何让学生基于一定的情境,通过自主探索,充分运用迁移的认知规律在理解算理、创新算法?笔者以分数除法为例来谈几点思考。  一、善用情境——经验助迁移  分数除法若单独出现,学生或许会感到无从下
教学内容    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你们的心里,是不是也蕴藏着许多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假如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你会设立一个什么节日呢?赶快拿起笔,写出你心中的这个美好节日吧。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的,也可以写想象中自己或别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写完后可以读给大家听一听,让别人也能分享你心中的美梦和习作的快乐。    设计理念    人人都有美好的憧憬。
“因文载道,因道悟文”是日常语文教研活动的高频用语。然而,试看今天的语文教学,“文”与“道”的距离却是越来越远。且不说目前应试前夕所谓复习的超级训练课,即使是常态的语文课也几乎被技术化、机械化和单一化所捆绑,毫无趣味可言,距离育人的目标越来越远,即使是被捧为亮点的一些观摩课、竞赛课也是如此。  课堂教学技术化倾向愈演愈烈。在我们常常兴奋地看到这样那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时,我们也看到课堂教学技术化倾
中国的历史太长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上下五千年,多少兴亡,引人喟叹,以至于中国的文学传统中特有一种情怀、意绪,叫做“怀古”。  略想一想,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怀古之作,什么《阿房宫赋》、前后《赤壁赋》,什么“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古代诗文已潜移默化于我们的头脑与心灵。而当代文人之作,比如余秋雨的散文、李国文的随笔,也正属于这个“怀
写作的本质目的是表达和交流。交流的前提有两个:一是作者有表达交流的愿望,即写作的内在动机;二是作者有表达交流的内容,即作者有丰富的传输信息。  高考作文的命题一般都会在这两方面做出努力,目的是让广大考生有写作的内在驱动力,题目能激发考生思考,让考生想说话;且能在考生的表达中显示其思考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深刻性。本文不对今年十多道作文题一一臧否,因为语文学科内外的许多专家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和个人兴奋点出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3”的内容,具体要求学生通过参观、访问、阅读,处理搜集来的信息,并按教材所列出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苹果常见品种、栽培历史、生长条件、栽种区域及营养价值,予以信息整合,写一篇介绍苹果的文章。其中各种常见品种的形状、颜色、品质、类别作为介绍重点。    【训练目标】  1.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果园及商店,认识苹果品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苹果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接触社会,有
秉持爱与尊重的信念,会使一位教师乐在工作中。教师不能改变世界,但一念之间,却能改变学生的人生。如果教师失去热爱,学生成长有何期待?“我爱故我在”,真诚地去爱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你的影子将无处不在。  1998年,我成为一名教师。在爱中,我上路了……    我学故我在——不当永远的老师。要当永远的学生    1998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挫败感很严重。好多课上得寡淡无味,经常草草收场,感觉学生的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