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忆读书》中的长句及其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17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心的《忆读书》被选进了语文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作为一篇叙事散文,《忆读书》的语言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
  
  1 《忆读书》的长句特点及分析
  
  《忆读书》的语言特点主要在于大量使用长句子。例如第2自然段的第2个句子: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又如第3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文中最长的一句达122字:
  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此文的长句特点是异常鲜明的。往往一个自然段就是一个长句子。例如第4自然段: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叙事体文章中是很少见的。我们不妨以编入同一单元的丰子恺的《山中避雨》和鲁迅的《风筝>进行比较。《山中避雨》全文1266字,共45句,平均每句28字。《风筝>全文1265字,共40句,平均每句32字。而《忆读书》全文1530字,共26句,平均每句60字。可见差别非常大。要理解和学习课文的语言,这一特点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感兴趣的是:《忆读书》为什么要大量使用如此长的句子?我们应该分析这些句子长在何处,使用这样的句子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如果不使用这样的长句子又当如何处理。我们以上面所引第一个句子为例来进行分析。
  从总体上说,这是一个转折复句,表意重点是后面的分句。如果没有前面的分句,只说“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主要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句子的结构也简单得多。那么作者为什么宁可让句子结构相当复杂,也要增加“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这一分句呢?因为这一分句表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作者明明四岁时就开始读语文教科书了,却偏偏要说七岁时读《三国演义》才是开始读书了,其言外之意就是,读语文教科书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读课外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从分句内部的结构来看,后一分句的复杂在于“《三国演义》”之前带了两个较为复杂的定语:“七岁时开始自己读”和“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复杂定语既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又保持整个文本行文的紧凑和明朗。如果不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单句,就会面临两难的选择:一种是去掉这两个定语,说成“而是《三国演义》”,这无疑将使得表意单调;另一种是将这两个定语以句子的方式呈现,说成“而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开卷诗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一年我七岁”,这样横生枝节,无疑会使行文零碎杂乱。前一分句的复杂在于有了“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这样一个很长的定语。不用这样一个定语,同样会面临两难的选择:或者失去丰富的信息,或者使行文零碎杂乱。正是由于作者使用了结构复杂的甸子,才能既表达丰富的信息,又保持行文简洁流畅、脉络清晰。
  《忆读书》长句结构的语用意义绝不限于以上这些。这样的长句是大量存在的,往往是一个句子介绍—本书。例如介绍《茶花女》的句子: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又如介绍《红楼梦》的句子: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这样的行文使得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晰。或者说,作者之所以使用大量长句子,正是为了把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内容都放到句子里面,从而使整个篇章节奏明快。
  课文长句结构的语用意义还应当从思想内容方面来加以分析。从内容上说,《忆读书》与一般的回忆性的叙事散文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不是通过一个故事或一些具体的生活片段来表现主题,而是概括介绍少年时代读书的情况,从而表达“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思想。因此文章基本上没有具体的描写,而只是概括性很强的叙述,而这种叙述又是夹叙夹议的。这样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忆读书》不可能像一般的叙事类文章那样使用很多短句子。恰恰相反,只有较长的句子,才能把事情介绍得准确、严密,并蕴涵丰富的思想,才能使文章在总体上不零散杂乱。
  
  2 长句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应当是母语教学,因此语言形式教学应当是主要内容之一。学习《忆读书》的语言形式,应当牢牢把握其长句特点。学习长句应当是这篇课文的首要教学目标。这一目标具体可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了解课文的长句特点。第二,理解课文长句的语用价值或表达效果。第三,获得长句的运用能力。
  读,应当是课文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但目前语文教学的通病是讨论过多而读得太少。语文教学应当返璞归真,形成读的自觉和风气。只有多读,才能充分感受和体悟语言的韵味和奥妙。课文的长句特点,也只有通过读才能感受和体悟。
  既要有朗读,又要有默读。朗读是为了更好地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的气韵,默读是为了更好地咀嚼和玩味字里行间的微妙。本文的朗读指导,应既包括范读,也包括把握长句节奏的技巧。
  比较的方法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有特殊的价值。教师可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比较。在宏观层面上,可将此文与其他叙事类文章进行句子长短的比较,以体验句长的鲜明差异,使学生对此文特殊的语言风格有整体的把握。在微观层面上,可选择典型长句,与去掉定语只有主干的句子相比较,以便真切地感受并理解长句表意的丰富。把长句的定语转换为独立的单句,将这一组单句与带有长定语的原句进行比较,以便真切地感受并理解一个复杂单句较之一组简单句结构上的紧凑。
  获得长句运用能力的目标还应当通过操作性较强的练习 来达成。具体方法,可进行句式扩展和句式转换的练习。扩句练习是练习给句子主干添加定语。句式转换练习是将几个单句转换为带定语的一个单句。在这些练习中,应适当地传授相关的语法知识。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结合文本阅读进行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这篇课文恰恰是进行定语教学的极好材料。
  
  3 重新确立语文课文语言特点的评价坐标
  
  多少年来,人们对不同的文本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语言特点”或“写作特色”,诸如“幽默风趣”“朴实隽永”“热烈奔放”“沉郁浑厚”等,但很少有人从句式方面谈语言特点,这是不正常的。“幽默”“朴实”之类的确是语言的特点,但“句式长”“句式短”“多用问句”“比喻别致”“善用排比”之类又何尝不是文本的语言特点?或许,对于中学生的言语习得来说,句式长短较之朴实华丽之类是更重要的语言特点,是更便于把握、更便于学习、更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的语言特点。说到底,“沉郁浑厚”“清新活泼”之类原本是文学创作的不同风格,拿来当做一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未尝不可,但语文教学应当有自己特有的语言特点的坐标。除了论“沉郁浑厚”“清新活泼”,还要论具体的表达方式,句式长短,疑问句陈述句等。
  或许有人会说:你所主张的话文教学太僵化了。其实,这里所主张的语言学习与僵化的语文教学毫无联系。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是不僵化的,不学习课文语言也可以是僵化的,例如“作家生平一时代背景一段落大意一主题思想”的程式化教学。就语言学习来说,贴标签式的语文教学,离开语境、离开阅读和写作实际谈语法的语文教学才是僵化的语文教学。学生只知道定语、状语,却不知道定语、状语有什么意义,不知道怎样用定语、状语,那才是僵化。而合理地、扎扎实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尊重规律,是科学,是语文教学的本分。在阅读教学中,在文本的具体语境中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正是避免语言教学僵化的正确途径。有人会说:下这样的工夫学习语言,你将文化置于何地?我们要说难道语言不是文化7连汉语特有的兼语句和“把”字句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能说是学好了汉民族的文化?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近十个年头。人们在实践和理论探索中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那些热热闹闹的花架子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母语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灵魂,离开母语谈民族文化只能是虚妄的文化。现在是到了老老实实地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时候了。我们永远也不要忘了:语文设科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他文献
一、教学导引    《送行》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属于该套教材“学会读书”系列的第九个专题:“疑为学之始”。单元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发现内容、语言等方面看似矛盾的地方,经过多角度的思考,求得更好的理解或批判,进一步提升阅读层次与境界。  《送行》这篇散文的诸多矛盾之处,足以引发学生的疑问,是本单元精心选择的文本。鼓励学生质疑,有效地对问题进行辩证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理应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践,“开展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有效教学的关键就是细节的优化,是“学”与“教”的和谐。教学细节可以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可以是教学的某个思想或行为。一节完整的课要经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对教学设计的贯彻、对教学组织的控制、对教学效果的追求等过程。细节的优化就体现在:理解要“准确”,处理要“简捷”,贯彻要“到位”,过程要“紧凑”,结
师: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很多客人,大家能否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欢迎呢?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引用孔子的话来表示欢迎之情,很恰当。  生:Welcome!  师:英文也用上啦,洋气!(师生笑)  师:我今天非常高兴能和高一(七)班的同学一起来上这堂课,当然我也很荣幸能有这么多的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那我也来表达一下我的心情吧,就给大家唱一首歌。唱歌还得有音乐伴奏——  (师播放詹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经典篇目出现在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可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关于王羲之的生卒年月问题,不同版本说法不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2004年)对王羲之的注释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2005年)对王羲之的注释为:“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
“温润而泽,清扬远闻”,这是我校大力倡导的“温润教育”的精髓,旨在在教育中用情感引之,用智慧导之,从而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接下来,笔者就一次与“业哥”遭遇战后的几点思考,来介绍我校的教育精髓,并与同行分享。  一、情景回放  一天下午,我坐在办公室看书,突然听见一阵哭声,“老师,看到我妈了吗?”业哥脸上挂着泪水,背着书包,小胸脯一起一伏非常明显,看得出来,他一定刚刚经历了挫败。突然看他这样子,我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作文又是语文学习的一座大山。前者突出了作文的重要地位,后者则显示了作文教学的巨大困难。这一强烈的反差引得无数英雄“移山不止”,颇有当年愚公之精神。只是“帝感其诚”,派二神将阻碍愚公出行的大山移走,而我等“其诚”虽然不逊于愚公,甚至还经历了数代,却始终未能感动“天帝神灵”。“大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见“天帝神灵”并不神灵,当年伟人毛泽东就曾说过移掉三座大山就要靠人民大众
中国古典诗话有“以一字论工拙”的传统,这在世界诗歌史上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为了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从沈括《梦溪笔谈》、苏轼《东坡志林》一直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争论了八九百年。这里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宋人发现的一个版本,并不是悠然“见”南山,而是悠然“望”南山。  言“见”字妙者,以东坡为代表,认为精彩在“偶然”:“采菊之次,偶然见之,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而“望南山”,
《老王》“探究式”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对于像《老王》这样在清新的文字中藏有深刻意蕴的作品,可以探究出许多丰富的思想来。我抓住几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和几句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的话来设计教学。几个看似矛盾的问题:老王的外貌描写为什么很冷酷、可怕?老王和“我”在双方心目中的地位是怎样的?金钱在“我们”的交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很好地理解“我
黄晓娟  女,1985年出生,傈僳族,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人。2003年毕业于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3—2009年,任黎光完小音乐教师;2009—2018年,任黎明完小音乐教师,参与、组织傈僳族童声合唱团的排练与演出等活动;2018年,任黎明幼儿园园长。从教十八年,黄老师带领合唱团演出十余次,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  一、大山深处的乡村音乐老师  我出生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黎明乡的一个小村庄
编者按:整体感知—获取信息—概括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方法,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知道整体感知文本的方法有哪些,也不能教给学生一些从文本中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而这两个步骤又直接制约着第三步的效果。本期我们刊发三篇文章,其中商利民老师的文章从整体感知文本的角度论述建立个体文本阅读的认知图式,张广武和杜会肖老师的文章提供实践中的具体例子。希望它们能给读者朋友提供有益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