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计算课在比较中更讲道理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dao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计算课;比较;笔算;算法;算理
  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确定事物与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过程,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对知识进行分类、抽象、概括的基础。在笔算乘法的教学中,类比法、比较差异法、转化思想是三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的,要善于运用类比推理和比较差异的思想方法进行新旧知识的转化,以达到触类旁通、方法迁移的目的。小学计算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要善于优化对比练习,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晰异同,勾连算法,理解算理,突破教学重难点,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计算知识结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本文以苏教版三上《不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巧用比较,以期让计算课更讲道理。
  一、多维比较算法,提升运算能力
  在计算的算法中,可比较的有很多,如计算法则的对比、运算顺序的对比、一题多解的对比等。教学《不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这节课,可以对先前学习的口算、估算等计算方法进行比较,也可以对乘法竖式进行比较,更可以对呈现的这些算法进行多元比较,这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明“理”懂“法”。
  1. 比较算法,完善知识结构。
  比较算法不但能促进旧知迁移,还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方法。在竖式笔算之前,让学生进行估算和口算,有助于他们完善计算的知识结构,体會算法的多样化。在学生得出12×3的乘法算式后,可以让学生先尝试估算,并说清估算方法;然后借助小棒摆一摆,再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横摆小棒和竖摆小棒这两种摆法进行比较,在实物直观下比较各种口算方法。
  2. 比较算法,优化运算能力。
  学生尝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之后,可能会呈现出多种笔算形式,这时引导学生对这些竖式计算进行比较,更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件呈现12×3 的竖式计算。(如图1)
  师:请比较一下这两种竖式,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我更喜欢第一种竖式,它很具体。
  生2:我更喜欢第二种竖式,它少写了两步,更简单。
  师:同学们,数学就是这样追求简洁美,我们通常按照第二种写法写乘法竖式。
  3. 比较算法,明晰算理。
  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就是计算的方法,解决“怎样算”的问题。算理往往是隐性的,算法往往是显性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研究表明,算理理解可以划分为直观理解、抽象理解、程序理解和形式理解这四个层次。直观理解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关键环节。对小学生而言,直观是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因此,通过摆小棒,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算理。
  师:这些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你是怎样比较的?
  生1:我是将这些算法放在一起比较的,它们的结果相同,都是36。
  生2:我是将多步竖式和小棒图放一起比较的,它们都有6、30和36。
  师:这个竖式中的6、30和36分别是小棒图中的哪一部分?
  生2:竖式中的6是小棒图中的6根小棒,30是30根小棒,36是合起来的小棒。
  教师相机将竖式和小棒图连线。(如图2)
  生3:我是比较竖式和横式的,它们都是用3乘2得到6,3乘10得到30,6加30得到36。
  教师相机将竖式和横式连线。(如图3)
  师(课件展示横式慢慢“站起来”,然后和竖式重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横式和竖式变得一模一样了。
  师:它们是怎样变得一模一样的?
  生:横式站起来。
  师:是的,横式“站起来”后就变成竖式了。它们虽然长得不一样,但计算的道理是一样的。同学们,数学就是这么有意思,不同中藏着相同,变中藏着不变。
  这样多元比较之后,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算,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算。用好比较,能强化学生对算法的建构、算理的理解和规律的掌握。
  二、多元比较规定,感悟数学文化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感受“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特级教师王凌指出,在《不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一课中,“从低位乘起”这个规定很重要,要讲清楚。如何让学生知道“从低位乘起”不是冰冷的规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1. 比较乘法与加法竖式,知晓规定的合理性。
  为什么要从低位乘起呢?教师可以将12×3的竖式和3个12的连加竖式写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并思考其中的原因。学生自然可以得出,加法就是从低位加起的。先是3个2相加,再是3个10相加,最后得到36。如果从高位加起,进位就麻烦了,所以乘法也必须从低位乘起。这样做,正如特级教师贲友林所认为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从个位乘起这一约定俗成的计算程序规定的合理性”。
  2. 比较数学历史,丰厚规定的文化。
  在开展上述比较之后,可以呈现一段数学小历史,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数学文化中进行比较,了解数学历史的发展,逐渐明白“从低位乘起”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得来的,从而知道数学规定背后隐藏着数学文化。这样,学生对“从低位乘起”就有了更丰满的认识。
  三、变化比较模型,促进算法内化
  计算教学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机械的操练,要厘清算理,更要夯实计算方法。教学《不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一课,教师可以在课尾,通过“变一变”的比较方式,将笔算模型的构建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样做,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完善竖式模型结构,为后续研究复杂的笔算模型积累活动经验。
  生1:方框内可以填32乘3得96。
  生2:方框内可以填14乘2得28。
  师:我听明白了。也就是方框内填的数都可以这样依次乘下去。假如变成三位数乘一位数,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假如变成四位数乘一位数,你还会算吗?怎么算?
  …………
  师:五位数乘一位数呢?
  生:会。
  师:为什么老师没教,你们就都会了呢?
  生(齐答):因为它们的方法是一样的。
  从之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到上述“变一变”的直观模型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则。抽象的规则借助相对形象的模型积淀在学生探索与思考的过程之中,加深了学生对计算规则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比较,有助于学生建构笔算模型,更好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从而让计算课更“讲道理”。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如果本节课仅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3的倍数特征的记忆和总结上,显然会窄化数学教育的价值,忽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因此,本节课采用导悟结合、以导促悟的形式,顺应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真正成为人的主场,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赛场,成为学生数学素养养成的能量场。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三点思考:  1.从学生熟悉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入学习内容。  本节课从对“三字
【设计理念】  《爱之链》是苏教版六上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严寒冬夜里一個充满爱的故事:生活遭遇困难的乔依无偿帮助素不相识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用餐时得到陌生女店主的悉心照顾,她受到了爱的感染,悄悄地留下一些钱来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安慰自己的丈夫乔依,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又因为“爱”相互关联,形成了温暖人心的“爱之链”。  《爱之链》是一篇小说,如何带领学生读小说?笔
【摘 要】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基于综合融通思维进行假期生活探索,以儿童的视角建构属于学生的有意思的假期生活,打通了校内外空间壁垒,让学科关键能力在假期中得到强化和综合,对学生进行了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在学生假期生活的“有意思”与教育的“有意义”间搭建桥梁,创生出一个新的假期生活形态与方式。  【关键词】假期生活;儿童立场;学生发展;综合融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
主持人语  2017年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也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热点,这意味着一个关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不管你愿不愿意,它已经以召唤的姿态走在我们前面;不管你在不在意,它正在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  打开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只要键入“核心素养”,词条铺天盖地,上有专家引经据典的理論阐述,下到一线教师遥相呼应的先行探索。可是,一旦具体到语文课程,触
【关键词】童趣;游戏精神;富有生命;经历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69-01  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说过:“童年期肯定有一些时机,此时大门打开,让未来走进来。”那么,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在哪里呢?我曾对全校三至六年级400名学生进行过一个题为“我最喜欢的数学课堂”的调查,调查发现,学生的想法惊人得一致,可以概括为一个“
【摘 要】“儿童生长性学习群的建构与实践”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真正地将学习的主权握在自己手里。儿童的学习并非处于一种真空状态,而是回到学习现场,循着开放多元、自主选择与自由对话的路径,让学习中的问题和任务得到最优化的解决;儿童的学习更指向社会化发展与社会性成长,儿童生长性的建构既是一种实践样态,更是一种价值观照;儿童的学习不是机械静止的,而是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儿童生长性学习群,其性质在学习
【编者按】  2015年5月26日,“基于校本的小学名师队伍建设”研讨会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举行,其中“教师课程”的研究主题引发与会者极大的关注与讨论。孙双金校长认为,“在上课中成长”“在写作中成长”是教师成长两条有效的路径,但还不够,他认为还应有第三条路径:“在课程中成长”。  课程是跳板,其宗旨是让学生凭依这块跳板起跳,跳得更高更远。课程是跑道,教师在自己开发的跑道上成长!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
【摘 要】一个阶段以来,苏南城镇学校一直处于扩张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呈上升态势。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新生比例70%的学校,在面广量大的各个层次的管理事项中,紧紧抓住育人的细节、课堂中有效的学习和干部的扎实管理等三个方面,以“至善”的思想强化德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措施行为,促使“至善”成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自我和提升水平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学习效应;教学突破
【摘要】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在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程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情境和语用。在苏教版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着力让学生“苦”中悟“情”,“景”中品“人”,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情境;语用;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56-03  
学校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  蒋保华  学校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而文化就是这灵魂的香水。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每一个事件,每一次活动,每一种声音,都是这香水的分子。它们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动态地改变着学校文化的味道。而当我们浸润其中时,又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影响着我们价值的建构与气质的养成。这种相互推动、彼此成全的过程,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基点所在。  站立在文化中央的,是人。既有作为个体存在的,有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