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悟“情”“景”中品“人”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ing__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在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程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情境和语用。在苏教版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着力让学生“苦”中悟“情”,“景”中品“人”,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情境;语用;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56-03
  【作者简介】1.陈玲,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江苏宿迁,22380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宿迁市名教师;2.卓成金,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教育局(江苏宿迁,223800)局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察访药材、修订《本草纲目》之“苦”,感受人物以苦为乐、为民造福、严谨认真的精神。
  2.抓住文中的语言描写、关键词句,体会其对表现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学习课文以苦写乐、以景衬人的写法。
  【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无论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才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着眼点、归宿地。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境性。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身情感的融入、生动语言的渲染、影像资料的介入等,可以促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开展对话。
  语用为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本质应是语用教学,而语用教学的本质则应是语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捕捉文本中的语用教学点,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说多写,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把握语文学习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唤起感知
  师(出示李时珍图片):还记得他是谁吗?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中有些生字词很难认读,有信心挑战一下吗?
  复习生字词:安徽、轮廓、青苔、舀水、砚台、胭脂、呃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长年累月
  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相机板书:苦
  二、品“苦”悟“情”,深化认知
  师: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主人公的“苦”?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1.“住”得苦。
  生读: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指导朗读。)
  师:李时珍师徒就要在这里留宿,你觉得——
  师:李时珍却笑着对弟子说——(出示句子,生读)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吃”得苦。
  生读: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师:哪些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啃”能换成“吃”“咬”等字吗?说说理由。
  师补充:古人远行,基本是靠步行,随身携带一些大饼、馒头之类的面食。这些面食时间一长,就风干变硬了,就像砖头、石头一样。你从“啃”字中悟到了什么?(启发:李时珍一路上的饮食很粗劣,作者用词准确形象,表达了对李时珍师徒的深深敬佩)
  师:可是,李时珍觉得苦吗?(再次出示李时珍对徒弟说的话,学生充满感情地读)
  师:像这样的辛苦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出示:长年累月,生读)怎么理解?
  学生想象说话: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师徒( );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李时珍师徒( )。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李时珍?(以苦为乐、为民造福、无私奉献)
  师小结:李时珍的“苦”,是为了老百姓的“福”。正是因为他心中有“为民造福”的信念,才能如此“以苦为乐”啊!
  教师再次出示李时珍的话,齐读。
  三、“景”中品“人”,学习写法
  师: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奔波了一整天的李时珍并没有休息,他说——(出示句子: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学生读)
  师:李时珍要做什么?“趁着大好月色”可见——(没有灯可以照明,可见条件艰苦)不仅没有灯,也没有桌椅可用。他们就“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这样的桌子平整吗?稳当吗?用起来舒服吗?
  师(出示图片):认识它们吗?这就是文中提到的几种药材。
  出示句子,读: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消暑解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师(出示图片):根据李时珍的描述,猜猜看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药材?
  师小结:这些文字记录了药材的名称、外形、生长、用法、功能等,多准确,多具体啊!来,把這些文字再读一读,读得慢一点,清楚一点。
  师:李时珍写着,写着,停了下来,为什么呢?(出示图片)看,这两种药草实在是长得太像了,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出示句子,生读。
  师:抓关键词品悟:端详、扯下、嚼嚼、若有所悟。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
  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一心为民。
  师:破败的古寺内,李时珍正在孜孜不倦地记录着、思考着、研究着……寺外呢?(出示课文的结尾,齐读)这结尾,写了哪些景物,给你什么感受?一个“移”和前面的哪句话照应,说明了什么?   师小结:这里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人物,表达情感,这种写法叫“以景衬人,借景抒情”。在我们的习作中,如果也能尝试运用这种写法,会让我们的习作更加生动、精彩。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师: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百草,查资料,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同学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优秀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
  作业:把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推荐阅读:《本草纲目》《李时珍传说》等。
  【评析】
  近期,笔者听了陈玲老师的课。陈老师运用对话策略,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上出了浓郁的语文味儿,本节课是一节优质的阅读课。
  1.注重情境创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的一个维度是“境”,这是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另一个维度是“情”,情感是有意义学习的前提。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语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的享受。
  教学中,陈老师始终融入自己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从神态、表情、动作到说话的语气、语调,她力求引导学生感悟李时珍师徒行路之苦、饮食之苦、住宿之苦。她反复充满感情地追问:“这样的条件,你们觉得苦吗?李时珍觉得苦吗?”这促发了学生的思考,突出了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对于文中提到的几种药材,学生是非常陌生的,缺乏形象的感知,如“金银花”“鸡肠草”“鹅肠草”等,教师相机补充了药材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了解这些药材的外形、功能和用法,加深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2.教学思路明晰。
  教学思路是教学的蓝图,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往往就体现在教学思路上。教学思路讲究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教学时空的造型之美,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
  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思路紧扣教学重点,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复习导入—“苦”中悟“情”—“景”中品“人”—课外延伸。其中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通过角色转变,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感悟人物以苦为乐、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品质。学生对“苦”的感受越具体,对文本的内涵、人物的形象感悟就会越深刻。
  3.立足素养提升。
  这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品词析句。品词析句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特质之一,它既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科应当重点落实、着力培养的能力。
  这节课,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品词析句能力的培养。如教师抓住“啃”字,让学生跟“吃、咬”进行比较,补充介绍古人出远门所带的食物多是馒头、大饼等面食,容易风干变硬,想象李时珍师徒“啃”干粮的样子,指导学生体会师徒的饮食之“苦”。这么一番品析,这个“啃”就在学生心里刻了痕,扎了根,生了情。
  拓展想象。想象是阅读和写作的翅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入和作文内容的创新。教师抓住“长年累月”,提供句式让学生拓展想象: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师徒( );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李时珍师徒( )。
  这个练习,让学生在想象中丰满了人物的形象,在语言描述中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充实了学生对“长年累月”的感知。
  领悟写法。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模仿运用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有效地促进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这篇课文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景色描写,如“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地移到了中天”,课文为什么用这段景色描写作为结尾呢?教师先启发学生说说“山风呼啸”“猫头鹰尖叫”给他们的感觉。有的学生说“有点儿怕人”,有的说“很恐怖”,有的说“天气真冷”,有的说“环境恶劣”等等。再让学生思考最后一句写月亮的话与上文中的哪句话呼应,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寺外,环境恶劣,夜深人静;寺内,李时珍在干什么呢?”“结尾的景色描写,衬托了李时珍勤奋刻苦、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这种写法就叫‘以景衬人’或‘借景写人’。希望同学们以后在习作中也能学着运用景色描写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阅读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内容的过程,更是学习写作、学会表达的过程。
  周一贯先生说:“一节好课在专业观摩上的价值,不僅是它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专业认知领域,提供了许多成功的操作经验,从而有利于提升观摩者的学理高度和专业水准,更在于它能够激起我们对一些新领域的深度思考。”可见,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主要是看其背后的理念创新,看其对观摩者“心向往之”的意念唤醒,看其对学生生命和生活的影响……当然,就本课而言,在教给学生“以景衬人”这种写法的基础上,教者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迁移运用这种写法,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Ysc02\d\邱\江苏教育\小学版\2017\02\KT1.TIF>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引领。在追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更加需要树立并践行科学的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八大基本理念,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引。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现代化;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8-0006-06  【作者简介】孙其华,江
【关键词】语文教学;《金色的鱼钩》;循言探意;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2-0117-04  教学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时,教师不应空洞说教,而应立足语言文字,循言探意,用语文的方式让红色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如何把握语文要素和育人要素的融合点,让革命题材类文本在新形势教育环境下发光放彩?笔者结合六下《金色的鱼钩》一课的教学实践
【设计理念】  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如果本节课仅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3的倍数特征的记忆和总结上,显然会窄化数学教育的价值,忽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因此,本节课采用导悟结合、以导促悟的形式,顺应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真正成为人的主场,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赛场,成为学生数学素养养成的能量场。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三点思考:  1.从学生熟悉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入学习内容。  本节课从对“三字
【设计理念】  《爱之链》是苏教版六上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严寒冬夜里一個充满爱的故事:生活遭遇困难的乔依无偿帮助素不相识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用餐时得到陌生女店主的悉心照顾,她受到了爱的感染,悄悄地留下一些钱来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安慰自己的丈夫乔依,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又因为“爱”相互关联,形成了温暖人心的“爱之链”。  《爱之链》是一篇小说,如何带领学生读小说?笔
【摘 要】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基于综合融通思维进行假期生活探索,以儿童的视角建构属于学生的有意思的假期生活,打通了校内外空间壁垒,让学科关键能力在假期中得到强化和综合,对学生进行了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在学生假期生活的“有意思”与教育的“有意义”间搭建桥梁,创生出一个新的假期生活形态与方式。  【关键词】假期生活;儿童立场;学生发展;综合融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
主持人语  2017年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也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热点,这意味着一个关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不管你愿不愿意,它已经以召唤的姿态走在我们前面;不管你在不在意,它正在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  打开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只要键入“核心素养”,词条铺天盖地,上有专家引经据典的理論阐述,下到一线教师遥相呼应的先行探索。可是,一旦具体到语文课程,触
【关键词】童趣;游戏精神;富有生命;经历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69-01  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说过:“童年期肯定有一些时机,此时大门打开,让未来走进来。”那么,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在哪里呢?我曾对全校三至六年级400名学生进行过一个题为“我最喜欢的数学课堂”的调查,调查发现,学生的想法惊人得一致,可以概括为一个“
【摘 要】“儿童生长性学习群的建构与实践”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真正地将学习的主权握在自己手里。儿童的学习并非处于一种真空状态,而是回到学习现场,循着开放多元、自主选择与自由对话的路径,让学习中的问题和任务得到最优化的解决;儿童的学习更指向社会化发展与社会性成长,儿童生长性的建构既是一种实践样态,更是一种价值观照;儿童的学习不是机械静止的,而是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儿童生长性学习群,其性质在学习
【编者按】  2015年5月26日,“基于校本的小学名师队伍建设”研讨会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举行,其中“教师课程”的研究主题引发与会者极大的关注与讨论。孙双金校长认为,“在上课中成长”“在写作中成长”是教师成长两条有效的路径,但还不够,他认为还应有第三条路径:“在课程中成长”。  课程是跳板,其宗旨是让学生凭依这块跳板起跳,跳得更高更远。课程是跑道,教师在自己开发的跑道上成长!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
【摘 要】一个阶段以来,苏南城镇学校一直处于扩张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呈上升态势。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新生比例70%的学校,在面广量大的各个层次的管理事项中,紧紧抓住育人的细节、课堂中有效的学习和干部的扎实管理等三个方面,以“至善”的思想强化德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措施行为,促使“至善”成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自我和提升水平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学习效应;教学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