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低年级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的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d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辨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判断、理解、质疑、辨析、创造等多种思维活动进行的自主阅读方式。思辨性阅读关注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将思辨性阅读介入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三个策略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一、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变得清晰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厘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弄懂课文意思,使阅读思维变得条理化、清晰化。
  《青蛙卖泥塘》(统编本二年级下册)一文紧紧围绕青蛙卖泥塘这个内容来写。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先画出一个圆圈,里面标注“青蛙卖泥塘”,以突出主题。青蛙前两次卖泥塘的结构是相同的,所以从这个圆圈中引出第二个层次的圆圈,分别标注“老牛”“野鸭”,小动物们提出的建议写在第三个层次的圆圈中,青蛙对泥塘的多次改造就写在第四个层次的圆圈中。这样,两次卖泥塘的过程就清晰地呈现在以圆圈为主要图形的思维导图中。青蛙后来卖泥塘,课文结构出现了变化,只列举了有哪些小动物提出了什么意见,青蛙对泥塘的多次改造也是一带而过,但是利用思维导图也可以清晰地把后面几次卖泥塘的过程列舉出来。思维导图利用线条、符号和图形等方式把一篇比较长的课文中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将课文结构可视化,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变得非常清晰。
  二、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
  教材中还出现了几篇描写同一种动物的课文,利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对不同课文中的动物形象进行对照和比较,有益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统编本二年级上册中有两篇关于狐狸的课文。《狐假虎威》一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过老虎,逃脱了危险,还仗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其他动物。《狐狸分奶酪》一文讲述一只狐狸趁着小熊兄弟俩斤斤计较,故意分配不公吃掉奶酪,阴谋得逞。这两篇课文都在第八单元,学完以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狐狸的性格有哪些相似之处,课文的表现方式有什么差异,课文的出处有什么不同等,来深刻理解狐狸的形象,还可以从课外读物中寻找有关狐狸的故事,来感受狐狸的不同性格,增加学生的思辨智慧。
  三、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结合课文内容灵活设计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辨能力的启发,肯定会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统编本二年级上册)一文时,笔者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一位黄山上的导游,面对众多的游客,该怎样向大家介绍黄山上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呢?学生的思维马上被激活了,有的学生想到了要从这块石头的形状、大小、所处的位置来介绍;有的学生想到要是用上打比方的句子就可以把石头介绍得更加生动形象;有的学生想到了如果把石头当作人来写,可以让没有生命的石头变得活灵活现……小组练说的时候,学生们情绪高涨,声情并茂的介绍精彩纷呈,一个个“小导游”当得有模有样。教师从课堂教学的环节下功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低年级正是培养思辨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在低年级开展思辨性阅读,可以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们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不断地迎接挑战,增长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情境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对教材内容产生深刻理解,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在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从而发展其心理机能。这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所创设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开始接触生字学习和普通话学习时,首先就需要借助拼音这一语文工具。但是一年级学生常会在认知抽象的拼音字母时感到有难度,加上教师采取的反复读背的方式,势必会导致学生丧失兴趣。针对拼音教学,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三,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一个学生跑进来慌张地说道:“王老师,你快去看看,黄小青又在教室里发疯了。”我立马来到教室,只见教室里一片狼藉:此时的小青像一头发怒的雄狮,双拳紧握,心中的怒火正熊熊燃烧,上课教师正忙于疏散其他脸色吓得铁青的学生。我急忙上前拉住小青,说道:“小青,有什么事出来和王老师说吧。”可是,小青竟然咆哮着喊出“滚”,我惊愕了—— 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竟然敢用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可以流畅地进行人际交流。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年的磨砺,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语言行动上,较以往都有了很大的改变。那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提升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依纲扣本,用教材教  编者对教材中每单元安排的口语交际
小古文是指篇幅比较短小的文言文,以其不朽的魅力流传了下来,成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统编本教材的使用,小古文开始进入小学生的视野。教材中所选的小古文浅显易懂、有情有趣。小古文群文阅读是指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阅读较多的小古文,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阅读效率,提升语文素养。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课标的召
身处信息时代,学生的思维更易被激活,知识面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广。一些教师认为查资料总有好处,便让学生频繁地查资料,但有很多学生并不太善于查资料。我们布置学生查资料时要结合实际,既要考虑教材的实际、课堂的实际,也要顾及学生的实际,使材料真正发挥作用。我觉得应关注如下的问题:  一、查有价值的资料  “查”是为“用”服务的。有用的资料才查,用处不大的资料要少查,甚至不查。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用
“小古文”是指适合学生阅读的小文言文,具有篇幅短、浅显易懂、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很大部分是通过文言文形式传承下来的,而小古文就是其中的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学生阅读小古文有助于提高综合素养,感悟中国古典文化之美。但在现实教学中,小古文并不特别受学生欢迎,在学生眼中,古文就像是一个老者,既严肃无趣,又晦涩难懂,且古文中的生僻字更易让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应
《搭石》是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语言清新,画面优美。作者刘章是来自河北农村的乡土诗人。《搭石》一文向读者介绍了中国乡村的美好景色以及人性的纯粹。这篇文章之所以多次被选入教材,就在于文中的许多地方都能使我们感受到“美”,这种“美”有看得见的自然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美。  一、摆搭石——勤快自律  在《搭石》一文中,作者描写的第一幅画面是“秋凉之后摆搭石”,但作者的着墨并不多,只有两句话。但
《天火之谜》一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实验、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  经过深入解读文本,笔者抓住“钥匙”这个“点”,层层突破重点段,设计上勇于打破常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体
捧起一篇文学作品,如果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触摸,而是机械性地去进行概括、训练,甚至还运用所谓的某种现成公式去套用,那我们的解读和教学就会与文学擦肩而过。对教师而言,在面对一篇课文时,如果想到的是用什么教、怎么教,也会与教材原本承载的教学价值以及其本应当被开掘出来的教学内容渐行渐远。那如何基于课标精神、基于学生的视角来重构与创生教学内容呢?笔者以《灰椋鸟》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口语交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语言为工具进行的一项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加强口语交际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进行口语交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