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让阅读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认知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eda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语文知识,用对知识的学习带动对文本的理解,能推动教学的进程,让学生的阅读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认知。在《声声慢》的教学中,引入音韵知识能强化学生对宋词“协音律”特征的认知,拓展意象知识可以深化意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结构知识有助于把握慢词重铺叙层层推进的特点。
  关键词:语文知识;感性体验;理性认知;《声声慢》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篇优秀的选文时,教师不仅应着眼于学生阅读“这一篇”时的感受和吸收到的语言的、情感的、思想的滋养,更要关注学生阅读“这一篇”对阅读“下一篇”“这一类”文章的帮助;既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选文“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它“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语文知识是推进阅读(让阅读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认知)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试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中《声声慢》的教学为例,谈谈语文知识的选择和呈现等问题。
  一、引入音韵知识,强化学生对宋词“协音律”特征的认知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也是音韵的艺术。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听读等手段,感受语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情感。然而,一味地听、读《声声慢》,即便听和读的形式多样,也只能使学生停留在感性的体验中,止步于“缓慢”“低沉”“伤感”的感觉,难以真正体悟李清照精于音律、巧于以声传情的才华,难以把握词作“别是一家”的特点。适当地引入词的音律知识,引导学生结合知识去具体感受《声声慢》的音律,方能突破感性的体验而同时兼具理性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把握词与诗歌不同的艺术特征。
  当然,词的音律知识繁复而艰深,高中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掌握,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学情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引入李清照《词论》中词必须“倚声填词”“协音律”的观点作为学生把握词作音韵的总纲,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严于音律的创作理念;引入押韵和平仄的知识,能让学生关注《声声慢》的韵脚及用字特点;引入塞擦音的概念,能让学生认识到字词的发音方式及其音调、音色也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知识呈现唯有结合具体的语言实例和实践才能服务于学习。如在学生圈画出《声声慢》中押韵的词后,用幻灯片展示全词(给韵脚注音),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字音的平仄规律。在学生朗读前后,教师可以融入知识的指导:“与近体诗押韵不同,词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表现词人不同的心境。这首词是仄声韵,韵脚为入声字,古代的入声字归于现代汉语的四声,现在已很难分辨,但我们吴方言区的方言却保留了古音中的入声,请同学们用方言读一下韵脚。有没有发现这些音都是降调,特别短促?平声韵平和、动听,仄声韵短促、有力,更适合表达抑郁、无奈的情感。还有,这首词李清照用叠词增加了音韵感,也用了大量的塞擦音,也就是声母为z,c,zh,ch,j,q的字,发音时让气流摩擦而出,音韵较凄清、低沉,读来如啜泣,如呜咽。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并感受。”
  有了一定的音韵知识,学生再读词作,就能细细地体味音韵的抑扬起伏,明白韵律能加深情感的表达,再读其他词作,也会自觉地关注音韵和情感的关系,甚至在表达自己的忧愁烦恼时,也会有意地选择一些不太响亮高亢的字眼。
  二、拓展意象知识,深化意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声声慢》传诵不衰,除奇妙的叠字、精雅别致的韵律外,还在于意象选择和组合的精妙和谐。品读意象是品读诗词的一个重要抓手,意象知识也应该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但又不单单是意和象的融合,它有着更丰富的内涵,甚至凝聚了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和文化。“淡酒”“秋风”“大雁”“黄花”“细雨”“梧桐”是当时词人所见的景物,但又不仅仅是词人所见的带有浓厚秋令时节特色的景物,在前人无数次的吟咏中它们已浸染了浓厚的愁情愁绪,成为诗词甚至我们传统文化中愁思苦意的寄托和象征。品读“梧桐更兼细雨”应该联想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句,这些诗句的引入拓宽了词的意境和读者想象的空间,增添了感伤的情绪,让我们感到“点点滴滴”的细雨不仅打在梧桐上、打在词人的心上,也打在敏感的读者的心上。引入一些前人及李清照自己吟咏这些意象的诗句,以诗解诗,能更好地感受意境氛围,领悟寄寓其中的思绪和情感,深化意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当然,这些诗句不一定由教师展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或者在课前要求学生查找搜集一定的资料;这些诗句也不一定集中呈现,而是在品读具体意象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和生发出来。而要求课后背诵这些诗句,也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品读意象还要关注意象间的关系。《声声慢》意象虽多,但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以时间为序,以悲情一线贯穿,多层排列,反复渲染,构成浑然统一的意境。淡酒难以排遣愁绪,旧时鸿雁只是徒添伤感,黄花满地堆积更令人酸楚,“秋风秋雨愁煞人”,众多充满愁情的意象渲染出清冷凄美的意境,使感情的表达更深沉绵远,梧桐细雨的漫漫长夜难捱之忧便可想而知了。
  三、增加结构知识,把握慢词重铺叙层层推进的特点
  《声声慢》是慢词,论字数是长调,其结构重于小令和中调。引入《词论》中评张先、宋祁“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评晏几道“苦无铺叙”的观点,可看出李清照对铺叙手法、对结构完整性的重视。在结构知识的铺垫下,反观其创作,教师可要求学生“找出词作中的生活细节,体悟细节背后词人的心绪变化,概括其愁情推进的过程”。这样,我们会发现,词人的行为细节与各意象紧密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展开:一开始寻寻觅觅,若有所失却无所觅倍觉凄惨;喝酒消愁,晚来风急愁难遣;观北雁,心事欲寄无从寄徒添伤心;对黄花,物是人非不堪摘;守窗儿,强捱时光度日如年;听雨打梧桐,一个“愁”字怎能尽心曲!词人从早到晚竭力排遣愁情,而愁情依然由弱到强层层堆积、不断推进,最后在喷薄而出中戛然而止,却又余音袅袅,撼人心扉。《声声慢》情感结构和意象结构双线结合、层层铺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长期郁结心头国破夫亡、自伤憔悴的凄凉心境。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词作结构,要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片言只语不见全篇的碎片化阅读情况,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养成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习惯。
  (责任编辑:陈玉赛)
其他文献
当前,乡村振兴备受社会关注,土地制度改革促使乡村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出不穷,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学术研究焦点之一。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最初是为推动农村农业生产产业化,实现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但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考虑,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乡村社会实现村庄整合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前人关于土地股份合作社、村庄整合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奇源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案例,运用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资料,回顾和梳理银川奇源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探究该合作社的生成动因、组织结构
相对叙述能力、说明能力、描写能力而言,论述能力或者说议论能力是当下中学生迫切需要提高的一种写作能力。进入高等院校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论述类文章的能力,未来工作中可能也经常需要写作论述类文章。但长期以来,内容空洞、文字华丽、注重材料的散文大行其道,甚至经常成为满分作文,使得中学作文教学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语言训练和技巧训练上。每个人都期望用新颖的标题、优美的开头和结尾赢得阅卷者的好感,都会写
期刊
摘 要:当前的古诗词知识教学,在官方的文件精神、课程专家的观点和一线教师的意见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教师可以解读不同称谓为重点,以理解称谓背后隐含的情感为突破口,确定其知识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知识教学;教学内容  一、诗词知识教什么: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知识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更不应忽视知识教学。因为古诗词如一座
期刊
摘 要:结构安排是论述文写作的关键点之一。教师可通过操作性较强的荐读、仿写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结构模式、提高结构安排能力,并引导他们自觉分析训练,练好眼力和笔力。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教学;结构  笔者以为,写作“论述类文章”,需要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加强理性思维和论述手法的运用能力以及分析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写论述文时能够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写作常识告诉我们,结构,是文章段
期刊
摘 要: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具有如下特点:体现了命题者的时代关切,彰显了全球视野;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能够激发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情感共鸣;通过对现实的反思激发考生对科技时代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透射着浓烈的人文色彩;不仅为教学实践起到了方向引领作用,而且对教育的终极旨归提出了重大课题。  关键词:高考作文;理性思辨;主体价值  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
期刊
摘 要:中考作文命题重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评价方式呈现出的特点凸显了写作教学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须引导学生在构思时关注逻辑转折、构建认知冲突,以培养心智自立,拓展思维的深度。  关键词:中考作文;命题思路;批判性思维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笔者尝试通过对上海市中考写作命题思路进行分析,探索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 
期刊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虽然我将“赏析江南冬景的画面特点,品味江南冬天的优美意境,并理解作者眼中江南景与江南人的关系”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却在备课之始就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整篇文章没有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诗歌浪漫诗意的想象,更没有情到浓处深情的表白,文章的某些表达距今已有一段时间,即使阅读起来也不太顺畅。  在用江南风情画作导入后,我先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并筛选出文中江南一词所指的
期刊
讨论这堂课之前,我们先熟悉一下《叶限》和《灰姑娘》所讲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惊人地相似,又有很多不同之处。故事中“叶限”和“灰姑娘”都幼年丧母,都被后母虐待。她们都由于神奇的力量相助,改变了命运。《叶限》故事的传奇性,凸显了“中国式道德”。后母与女儿遭飞石击死,“洞人”埋了她们还命曰“懊女冢”以告诫后人。国王没有执着于那个美若天使的女孩,而是成为了耽于权力钱财之徒。《灰姑娘》故事里有一个王子,他是一个
期刊
摘 要: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建设,将语文选修课统摄到语文的内涵建设,并从诗意语文的“文”课程发端,构建了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文明等五个向度的语文“五文课程”体系,促进了语文学科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五文课程”;诗意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
摘 要:学生在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时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完整、不系统。“文本类阅读题解题指导”微课,将知识点化大为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有助于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微课;文本类阅读;解题指导  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制约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如在高考二轮、三轮复习开始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在文本类阅读题的解题指导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