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与村庄整合研究--以宁夏奇源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e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乡村振兴备受社会关注,土地制度改革促使乡村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出不穷,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学术研究焦点之一。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最初是为推动农村农业生产产业化,实现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但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考虑,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乡村社会实现村庄整合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前人关于土地股份合作社、村庄整合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奇源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案例,运用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资料,回顾和梳理银川奇源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探究该合作社的生成动因、组织结构与运作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分析土地股份合作社对所在村庄的整合功能,反映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地方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本研究以期能够补充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理论,为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视角涉及到国家政策制度、乡村社会治理理论、乡村资源配置重组以及社会结构功能理论等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具体来讲,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乡村社会实践中的运作逻辑,解释其内部外部治理主体的治理动力和目标任务;二是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如何实现乡村社会资源的整合,即回答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整合功能路径;三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当下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局限,据此优化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路径和治理方式;四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对乡村社会地方治理的意义。研究的结论如下:
  1.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是内外环境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乡村社会内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寻求生存和发展,乡村社会急于改变失落的现状,促使其内部合作寻求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国家为达到乡村治理的政治目的,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积极探索治理发展的新方式。
  2.土地股份合作社对传统乡村社会资源的重组改造以及党支部组织的积极介入使其形成“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功能党小组+党员致富能手+农户”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通过将多股力量联结赋予合作社组织具体可行的组织模式,明确组织内各利益主体的权益、分工,为组织稳定发展贡献力量,统防统治的科学化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小打小闹自我管理的无序状态,使合作组织管理更加科学有序、高效化。同时,在组织结构的形塑过程中,干群关系更加亲密,增强了村际经济社会行为协调一致性,为乡村善治提供便利。
  3.在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村庄精英、普通社员以及合作企业等利益主体不断互动进行利益博弈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结关系维护着村庄的集体利益。然而,内部博弈从未停止,政府迫于上级行政措施的干预和压力导致合作社发展成为“政治任务”,普通农户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角色,合作社本身存在的管理规范性问题、发展过于依赖政府政策项目等都对合作社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外部环境收紧,内部建设加重的环境下,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措施推动合作社转型发展,以帮助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4.在农户经济成本和闲暇时间缺乏的条件下,土地股份合作社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双重功能属性,通过经济功能提高农业效益、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通过社会功能,培养乡村社会利益共识、重构制度规范和社会关系网络,推动村庄结构、秩序重塑。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促进村庄整合的核心力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向重塑了村庄的资本运作模式和社会网络结构。内部通过资源的集聚和再分配、价值观的重塑以及社会关系网的重塑形成依赖于合作社的多种网络关系,包括合作社组织成员间正式的关系以及合作组织延伸出的多种非正式关系,同时依附于合作经济组织存在并塑造了特定的“合作组织文化”,通过这些组织文化,合作社内部以合作社资源的贡献能力实现合作社内部权力的形塑。外部通过多股力量博弈以及合作社对乡村社会资源的控制实现乡村社会整体权力的重塑,构建出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中介的新型“权力网络”,这种“权力的文化网络”以“资源的文化网络”为基础,对乡村社会权力结构产生影响,重组和改造乡村社会结构,身处网络中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存在联系和互动,共同维护和稳定着所在乡村社会的秩序和平衡状态。
其他文献
读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大有益处,即使不同意书中一些观点,但至少这些观点可以触发我们去思考更多的东西。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更多的是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怎样相处”等问题,是从知识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给教师提建议,是基于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所得。而郑杰此书,更多地是关注“人”,关注“生命的质量”,关注教育的“服务性”,既有对现实教育的批判,又有对教育的憧憬,更多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跨媒介学习与交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对跨媒介的语言文字现象、特点、规律进行梳理、探究与评价,提高理解、辨析、批判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利用跨媒介进行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根据这样的理念,笔者进行了借用电影镜头语言开展特色写作教学的尝试。  电影镜头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视像语言,它的呈现方式与文本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一
期刊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分为言传与身教。身教主要是教师以自身高尚的品德和个人的魅力来影响学生。与之相比,言传则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利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另一方面也通过语言显示出一个教师的文学或者职业内涵,进而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曾经看过一篇有关闻一多先生讲课的文章,说的是留着长髯、穿着灰色大褂的闻一多先生给学生讲屈原的《九歌》的情形,偌大的教室里只
期刊
摘 要:文本体式是制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戏剧教学主要应关注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就戏剧冲突而言,教学应揭示戏剧冲突的过程,把握戏剧冲突的性质,分析戏剧冲突中的人物性格;就人物语言而言,教学应抓住人物身份体会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抓住“潜台词”理解语言的丰富意蕴,抓住作者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语言的个性。  关键词:戏剧教学;教学内容;《威尼斯商人》  戏剧与散文、小说、诗歌并列为文学作品的四大门类,但
期刊
摘 要:作为语文学科的哲学,诠释学对语文教育的引导作用在于其确定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以及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诠释的“理解程序”在语文教育中依次构成了释义的三个阶段。以声释义,对应婴、幼儿学前阶段的语文(母语)教育;声读释义对应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拓展、引申释义对应高中、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诠释学;以声释义;声读释义;拓展、引申释义  人类生活在意义世界里,释义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
期刊
一、我的痛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我曾有过两次刻骨铭心的痛。  第一次,是毕业后,初上讲台。那是一堂作文讲评课,我在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后,提醒他们注意某些不该出现的问题:或者是语言表达不当,或者逻辑关系混乱,或者是选材不合适。当我在那里热情洋溢讲解时,却发现一个可爱的女生居然拿出作业本,安稳地做着题目。我有些恼怒。她却一脸无辜:“老师,你讲的那些失误,我没有。”为了不耽误教学进
期刊
从落实新课改强化学生较高层级写作能力的要求看,写好论述类文章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所以,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亟须加强论述类文章写作的指导。何以加强?笔者以为至少要强化审题意识、文体意识、逻辑意识与思辨意识。  (徐桦君《如何加强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指导》,第4~8页)
期刊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即文言文的“辞章”讲究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与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要想拥有民族文化底蕴,就必须阅读文言文,也就必须抓住这样的关节点、精髓处。当我们紧紧抓住“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等文言文辞章精髓处时,不仅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教学有了具体实在的落点;而且,文言文阅读与教学价值的发挥,也因此就有了可靠的基点。  (童志斌《以“辞章”为
期刊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已看不到“记叙文”的字样,取而代之的是“记叙性文章”或“叙事性作品”。这不同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表述。课程标准的这种变化,显示出我们无须在是否可以虚构上对记叙文进行定性,避免了在此问题上产生尴尬,对作文教学意义重大。  (陈泾霞《从记叙文到记叙性文章》,第46~49页)
期刊
摘 要:传统的高三语文复习忽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李仁甫提出“预学→汇学→助学”生成性学习过程理论,高三语文的专题复习可采用“独自归纳,先学提疑”→“汇学释疑,共同探究”→“助学提升,难点突破”的教学流程。  关键词:复习课;诗词赏析;预学;汇学;助学  在高三教学后期,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对高考各类考点的专题复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