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读一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案例时,留意到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我认为这是典型的由于“价值认同”缺失而导致的。我们可以尝试分析一下话题中出现的场景。
当时正是班会课上,大家要选出运动会的参赛代表。“下面一阵沉默,大家都低着头生怕老师会注意自己。”这说明,大家对于体育运动竞技本身的热情不高,也就是对于体育运动没有应有的“价值认同”。“老师每报一个项目,数十双眼睛就会齐刷刷地投向某一个或某几个人,而那些被注目的同学则用似恼非恼的眼神悄悄地回敬大家,嘴里还要带上几声嘟囔。”“平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现在找我们啦!”这说明,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这几个孩子没有得到班级的“价值认同”。“同学们,学校将举行秋季田径运动会,这是大家为班级争光的好机会。我们班不论是在学习成绩、遵章守纪还是在环境卫生方面,都处在年级前列,运动会上我们同样不能输给其他班级,希望大家踊跃报名参加。”这是班主任的一段动员发言。从中,也许可以折射出在班主任的潜意识里,个体是从属于集体的价值标准,我以为这还可以归纳到“价值认同”的范畴内:就是如何正确地看待集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关系?
为此,我们先来关注一下,什么是价值认同?班级管理中的价值认同是指学生或班级通过教师的教育或引导,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学生对自身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班级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价值认同的根本在于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价值体系,谋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及学校与班级间的和谐统一。
其实,学生个体与班级组织的价值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它体现于班级对个体价值的体认程度,体现于班级与个体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冲突与共享。在班级管理中强调价值认同,能够有效地协调班级价值冲突、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并最终谋求班级文化与价值观的管理和教育效能。
让我们来做一些假设,如果在平时的班级生活中,班主任把体育竞技和体育锻炼放到其应有的地位,而不是只在运动会的时机才提起,那么,也许孩子们也会重视体育,参加运动会的情绪会很高涨;如果那几个有所怨气的同学在平时能够有机会与其他同学一样得到重视与肯定,那么,也许他们就不会觉得大家到运动会了才找到他们;如果班主任老师的心中不只是一个班集体,而是组成集体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本身,那么在动员的时候,他(她)就不会首先强调“班级荣誉”,也许会从个体价值的追求和实现开始进入动员话题了……
学生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身的需要,即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和对价值目标的追求,它不仅反映个体的理想追求,也体现个体内在的价值取向。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其对不同价值观的判断和取舍,它对学生的需要、动机及兴趣等起到统摄和导引作用,它是班级和学生发展的动力源。
班级管理离不开学生个体发展主动性的调动,而学生主动性的激发是建立在其各种需要、兴趣和动机被满足和实现的基础上的,这种满足和实现的充分与否,直接导致学生主动性的高低。如果学生对学校或班级的主导价值观持认可和共享的态度,教师也能在班级管理中体认每一位学生合理的价值取向,学生的各种需求就会愈发合理并易于满足,并有利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实现,我们也就能更好地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班集体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班级管理中强调价值认同,可以较为有效地改变班级价值观教育无力的状况,通过班级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构建使学生认同班级,通过体认学生的价值定位和定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从而最终提升集体教育的质量,促进学校人生观教育的深入开展。
在班级建设中,教师应该确立社会、学校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面向未来、造就全体、适应社会的班级职能观。良好的班风、科学的价值体系会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发挥极强的引导作用,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或认同班级共同体的价值观。同时,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
当时正是班会课上,大家要选出运动会的参赛代表。“下面一阵沉默,大家都低着头生怕老师会注意自己。”这说明,大家对于体育运动竞技本身的热情不高,也就是对于体育运动没有应有的“价值认同”。“老师每报一个项目,数十双眼睛就会齐刷刷地投向某一个或某几个人,而那些被注目的同学则用似恼非恼的眼神悄悄地回敬大家,嘴里还要带上几声嘟囔。”“平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现在找我们啦!”这说明,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这几个孩子没有得到班级的“价值认同”。“同学们,学校将举行秋季田径运动会,这是大家为班级争光的好机会。我们班不论是在学习成绩、遵章守纪还是在环境卫生方面,都处在年级前列,运动会上我们同样不能输给其他班级,希望大家踊跃报名参加。”这是班主任的一段动员发言。从中,也许可以折射出在班主任的潜意识里,个体是从属于集体的价值标准,我以为这还可以归纳到“价值认同”的范畴内:就是如何正确地看待集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关系?
为此,我们先来关注一下,什么是价值认同?班级管理中的价值认同是指学生或班级通过教师的教育或引导,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学生对自身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班级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价值认同的根本在于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价值体系,谋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及学校与班级间的和谐统一。
其实,学生个体与班级组织的价值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它体现于班级对个体价值的体认程度,体现于班级与个体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冲突与共享。在班级管理中强调价值认同,能够有效地协调班级价值冲突、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并最终谋求班级文化与价值观的管理和教育效能。
让我们来做一些假设,如果在平时的班级生活中,班主任把体育竞技和体育锻炼放到其应有的地位,而不是只在运动会的时机才提起,那么,也许孩子们也会重视体育,参加运动会的情绪会很高涨;如果那几个有所怨气的同学在平时能够有机会与其他同学一样得到重视与肯定,那么,也许他们就不会觉得大家到运动会了才找到他们;如果班主任老师的心中不只是一个班集体,而是组成集体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本身,那么在动员的时候,他(她)就不会首先强调“班级荣誉”,也许会从个体价值的追求和实现开始进入动员话题了……
学生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身的需要,即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和对价值目标的追求,它不仅反映个体的理想追求,也体现个体内在的价值取向。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其对不同价值观的判断和取舍,它对学生的需要、动机及兴趣等起到统摄和导引作用,它是班级和学生发展的动力源。
班级管理离不开学生个体发展主动性的调动,而学生主动性的激发是建立在其各种需要、兴趣和动机被满足和实现的基础上的,这种满足和实现的充分与否,直接导致学生主动性的高低。如果学生对学校或班级的主导价值观持认可和共享的态度,教师也能在班级管理中体认每一位学生合理的价值取向,学生的各种需求就会愈发合理并易于满足,并有利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实现,我们也就能更好地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班集体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班级管理中强调价值认同,可以较为有效地改变班级价值观教育无力的状况,通过班级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构建使学生认同班级,通过体认学生的价值定位和定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从而最终提升集体教育的质量,促进学校人生观教育的深入开展。
在班级建设中,教师应该确立社会、学校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面向未来、造就全体、适应社会的班级职能观。良好的班风、科学的价值体系会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发挥极强的引导作用,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或认同班级共同体的价值观。同时,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