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部分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如下:
1. 新教师缺少引路人
近几年新教师因为在农村学校没有学科带头人指导他们,有的不知如何备课和组织教学,大部分教学效果较差,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思想不巩固、师德师风不够好、业务素质不够高等问题,很难胜任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工作。
2. 不安心本职工作,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目前,农村教师流失现象较为普遍。在教师流失的同时,农村中小学因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差,生活艰苦,比较难以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去工作,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突出。以山东为例,近几年来,各县区城镇教师的补充主要是从农村选拔,农村骨干教师相继调走,这就使农村的师资越发薄弱,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造成的后果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城区中小学的生源多了,规模扩大了,又不得不从农村中小学再选拔教师进城任教,使农村教师队伍陷入了低质量徘徊的怪圈。
3.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学科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教师的学历进修主要通过函授、电大和自学等渠道进行且取得的,学历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文科专业,这种重层次轻专业的倾向,使得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其次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特别是一些小学教学点,教师队伍老龄化趋势令人担忧。
二、原因剖析
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因很多,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偏低。
这几年,农村教师的工资虽有所增长,但30%以上的农村教师月收入不足900元,50%以上的教师月收入在1 200元以下。由于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未到位,而原来学校的一些收费项目又被取消,由学校发的津贴没有了来源,教师每月领到的就是基本工资,比不上当地一个小工的月工资。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条件艰苦,收入还非常低。与城市教师相比,付出的劳动艰辛不比城市教师差,待遇却比城市教师低得多,这种“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严重影响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制约着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2.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普遍,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
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里,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如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一个专业毕业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并不少见。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村边远学校,学科教师不配套,不少学校很难开设英语、计算机和艺术体育课程。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只能由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机会少
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机会相对较少。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级、高级职称比例远远低于县镇中小学教师。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考察、学习、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很多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千方百计进城,优秀教师的流失加大了学校的差异,导致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降低。
4. 缺乏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农村地区学校分散,集中培训困难,培训任务重,经费紧张,没有形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学校培训缺乏与各级培训机构的互动。农村地区学校相对封闭落后,可供学习的资源比较缺乏。二是培训经费很少。部分地区没有专项的教师培训经费。即使教师培训经费从生均公用经费中提取,也只能满足极少数教师的培训。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笔者认为,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 建立正常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确定农村教师编制要遵循教育规律,确保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实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向农村教育倾斜,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1)核定教师编制要多维度考虑。教师编制除了考虑教职工和学生比之外,还要考虑任课门数与教职工比,周课时与教职工比等因素。规模小的农村学校还要考虑年级数与教职工比。(2)确保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首先要调整当前各地不合理的编制标准,对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应适当放宽编制标准。其次要根据各县市的实际,按师生比凡缺额的教师应允许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时招聘,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人员充足,结构合理。(3)建立师范院校学生定向培养制度。每年从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比例,专门给农村中小学定向培养教师。
2. 调整农村学校布局
农村中小学在近几年内生源窘迫,学生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流失,部分学校因学生锐减而不得不关停。而在县城的学校,家长却在抱怨孩子太多,教室太拥挤。因此,应调整学校布局,按人口规模和转移趋势规划学校布局,不是按行政建制的乡镇设校点,分散人、财、物力。撤并部分规模太小的农村学校,使农村中小学逐步向城镇完小、中心完小集中,形成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格局。学校布局调整,提高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整合了现有教师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3. 落实“教师聘任合同制”,畅通不合格教师出口,推进人员流动,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
(1)现有的“教师聘任合同制”没有调动广大教师的劳动积极性,没有达到“教师聘任合同制”应有的作用。实行“教师聘任合同制”,就是要把教师推入师资市场,通过签订“聘任合同”,参与师资市场的竞争。(2)积极推动中小学人员校际、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学段、区域、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失衡问题,特别是边远和贫困地区中小学合格教师短缺以及“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问题。
4. 充分利用政策导向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流动模式
特别是要打破户籍和地域界限,实现优秀教育人才的跨区域有序流动。在师资力量的配置上坚持把新录用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探索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措施和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确保城乡教师对口交流工作取得实效。努力通过消除教育人力资源的差距尽而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推进教育公平。
农村教育的问题很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加大投入,迅速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排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队伍,强基固本,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培训、教育和管理,优化队伍,改革挖潜,才能建设成一支合格的农村教师队伍。
(乐清市淡溪镇中心小学)
目前,在部分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如下:
1. 新教师缺少引路人
近几年新教师因为在农村学校没有学科带头人指导他们,有的不知如何备课和组织教学,大部分教学效果较差,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思想不巩固、师德师风不够好、业务素质不够高等问题,很难胜任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工作。
2. 不安心本职工作,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目前,农村教师流失现象较为普遍。在教师流失的同时,农村中小学因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差,生活艰苦,比较难以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去工作,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突出。以山东为例,近几年来,各县区城镇教师的补充主要是从农村选拔,农村骨干教师相继调走,这就使农村的师资越发薄弱,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造成的后果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城区中小学的生源多了,规模扩大了,又不得不从农村中小学再选拔教师进城任教,使农村教师队伍陷入了低质量徘徊的怪圈。
3.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学科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教师的学历进修主要通过函授、电大和自学等渠道进行且取得的,学历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文科专业,这种重层次轻专业的倾向,使得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其次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特别是一些小学教学点,教师队伍老龄化趋势令人担忧。
二、原因剖析
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因很多,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偏低。
这几年,农村教师的工资虽有所增长,但30%以上的农村教师月收入不足900元,50%以上的教师月收入在1 200元以下。由于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未到位,而原来学校的一些收费项目又被取消,由学校发的津贴没有了来源,教师每月领到的就是基本工资,比不上当地一个小工的月工资。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条件艰苦,收入还非常低。与城市教师相比,付出的劳动艰辛不比城市教师差,待遇却比城市教师低得多,这种“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严重影响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制约着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2.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普遍,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
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里,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如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一个专业毕业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并不少见。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村边远学校,学科教师不配套,不少学校很难开设英语、计算机和艺术体育课程。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只能由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机会少
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机会相对较少。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级、高级职称比例远远低于县镇中小学教师。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考察、学习、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很多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千方百计进城,优秀教师的流失加大了学校的差异,导致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降低。
4. 缺乏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农村地区学校分散,集中培训困难,培训任务重,经费紧张,没有形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学校培训缺乏与各级培训机构的互动。农村地区学校相对封闭落后,可供学习的资源比较缺乏。二是培训经费很少。部分地区没有专项的教师培训经费。即使教师培训经费从生均公用经费中提取,也只能满足极少数教师的培训。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笔者认为,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 建立正常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确定农村教师编制要遵循教育规律,确保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实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向农村教育倾斜,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1)核定教师编制要多维度考虑。教师编制除了考虑教职工和学生比之外,还要考虑任课门数与教职工比,周课时与教职工比等因素。规模小的农村学校还要考虑年级数与教职工比。(2)确保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首先要调整当前各地不合理的编制标准,对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应适当放宽编制标准。其次要根据各县市的实际,按师生比凡缺额的教师应允许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时招聘,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人员充足,结构合理。(3)建立师范院校学生定向培养制度。每年从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比例,专门给农村中小学定向培养教师。
2. 调整农村学校布局
农村中小学在近几年内生源窘迫,学生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流失,部分学校因学生锐减而不得不关停。而在县城的学校,家长却在抱怨孩子太多,教室太拥挤。因此,应调整学校布局,按人口规模和转移趋势规划学校布局,不是按行政建制的乡镇设校点,分散人、财、物力。撤并部分规模太小的农村学校,使农村中小学逐步向城镇完小、中心完小集中,形成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格局。学校布局调整,提高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整合了现有教师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3. 落实“教师聘任合同制”,畅通不合格教师出口,推进人员流动,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
(1)现有的“教师聘任合同制”没有调动广大教师的劳动积极性,没有达到“教师聘任合同制”应有的作用。实行“教师聘任合同制”,就是要把教师推入师资市场,通过签订“聘任合同”,参与师资市场的竞争。(2)积极推动中小学人员校际、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学段、区域、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失衡问题,特别是边远和贫困地区中小学合格教师短缺以及“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问题。
4. 充分利用政策导向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流动模式
特别是要打破户籍和地域界限,实现优秀教育人才的跨区域有序流动。在师资力量的配置上坚持把新录用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探索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措施和正确的利益导向机制,确保城乡教师对口交流工作取得实效。努力通过消除教育人力资源的差距尽而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推进教育公平。
农村教育的问题很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加大投入,迅速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排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队伍,强基固本,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培训、教育和管理,优化队伍,改革挖潜,才能建设成一支合格的农村教师队伍。
(乐清市淡溪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