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思维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p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1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京隆重举行,48个非洲国家的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外交盛会,是迄今为止中非领导人举行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对话。
  北京峰会,是对中国外交能力的检验,对各家主流媒体而言,同样也是一次考试。
  面对这次考试,河南日报超前策划、主动出击,精心组织、大胆创新,在会前、会中适时推出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环球特刊、“河南·非洲”新闻专版,特刊、专版和正常会议报道各有侧重,层次清晰,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互相补充,交相辉映,从而形成了声势,形成了合力,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一组报道,是河南日报改扩版进程中,用创新思维提高党报舆论引导能力的一次成功实践。这一套有声有色的“组合拳”,彰显了河南日报的思想高度和创新精神。
  
  高度决定影响力
  ——思想高度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没有高瞻远瞩,创新思维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北京峰会,首先比拼的是一家党报的见识和眼界。
  如何对待这一重大时政新闻,做不做,怎么做,其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一张党报是不是真正讲政治、讲导向,是不是真正具备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是不是真正具有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是不是真正具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一句话,用什么样的视角去审视这一新闻,直接体现出一张党报的思想高度和看问题的深度。
  对于北京峰会,我们的理解是:峰会体现了新形势下中央加强对非洲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既是中国全方位和平外交成果的体现,也显示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中非论坛的举办,体现了国家的战略意图,是新的全球战略格局下我国从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所采取的重大外交举动。峰会的影响将在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予以凸显,牵动外交大格局,带动经济大发展。这是中非关系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其政治、经济层面的影响将直接渗透到中非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河南。
  “国家利益是国际报道的根本准则”,这是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在2006年9月份中宣部举办的国际新闻研讨会上,对于国际报道提出的要求。他请党报新闻工作者时时牢记这一口号,叫响这一口号。这一要求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其核心涵义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宣传报道,考虑问题,一定要把维护好国家的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我为主,分清是非,绝不能盲从舆论干扰,绝不能人云亦云。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对于中非论坛北京峰会的报道,同样要从这一层面上去认识问题,考虑问题,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唯有如此,才符合我们的身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是基于对北京峰会上述清醒的认识,我们才能够在峰会召开前一个月就提前介入,精心选择报道角度,反复斟酌报道规模,周密安排报道时机,使整组报道有序推进,有条不紊。高端预见,使我们把握住了实现党报影响力的主动权,在新闻竞争中掌握了先机。
  
  创新提升影响力
  ——创新思维是思想高度的彰显和延伸。有了思想高度,而在新闻资源的整合上缺乏创新、在新闻的表现手法上缺乏创意,党报的影响力、感染力也会大打折扣。
  创新是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赢得读者、占领市场的关键之举。在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一组报道中,我们秉承本报一贯提倡的创新精神,从大局着眼,从细节入手,在报道的相互呼应上,在版面语言的运用上,在具体细节的雕琢中,均取得了一些突破,这些创新,对提升党报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此组报道实现了以下创新——
  1.“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环球特刊
  充分造势,先声夺人——用联版强化一个主题,在“环球”970期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特刊以“用黑眼睛欣赏非洲”为主题,精选“中非友谊源远流长”、“非洲文化绚丽多姿”、“非洲风光魅力无限”等主打稿件,配以“峰会日程”、“论坛由来”等背景资料,融新闻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内容丰富、寓意深远。特刊的出版时间和报道规模匠心独运,之所以锁定在北京峰会召开前一天以联版形式推出,就是要在特定时间用超出常规的处理方式,抓住读者眼球,让读者在变化中揣摩编辑意图,将读者的兴奋点潜移默化地吸引到峰会上去。这种特定时间超出常规的切入,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本报对北京峰会的认识高度,表明了大事大处理的态度,彰显出报纸的与众不同。
  特刊版式新颖、编排精致,令人耳目一新。读者在享受了一道“视觉盛宴”的同时,自然提高了阅读期待。先声夺人的环球特刊,为峰会的后续报道做出了精彩的铺垫,打响了中非系列报道的“第一枪”,为整组报道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河南·非洲”河南新闻专版
  及时跟进,贴近性强——在中非论坛的背景下做地方新闻,实现了重大时政新闻本地化的历史性突破。
  专版以“活跃在非洲大地上的河南人”为主题,在北京峰会召开当天见报。这组稿件采写及时,在国家大事中找到了与河南的契合点,并与峰会开幕消息同步见报,实现了专版和要闻版、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的有机衔接,让北京峰会更加贴近读者,体现出了河南“声音”。报道点面结合,涉及的行业广、范围宽,体现出河南与非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专版的及时跟进,强化了重大时政新闻的落地率。这种创意,进一步拉近了本地读者和北京峰会的距离,提升了报道的感染力、影响力。有意让国际重大事件中及时响起河南“声音”,这在河南日报历史上,是第一次。
  3.要闻一版
  常规报道求新求变——开幕式主打图片巧妙组合,闭幕式“全家福”图片通栏处理。
  开幕式图片:一组运用创新思维精心组合的照片。11月4日,北京峰会隆重启幕。在选择主打图片时,我们大胆舍弃了一般程序性会场图片,而是创新地使用多幅图片形成视觉中心。在图片选择中,一方面兼顾新闻性,同时更强调体现个性的特写镜头,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版面完成后,五张大小不等的图片融为一体,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闭幕式图片:一张注定要载入史册的照片。11月5日,50名中非论坛成员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中非建交50年之际集体亮相北京,留下了历史性的瞬间。对于这张意义深远的“全家福”,我们在提前预见的基础上,再次激情演绎、精彩创新。这张分量极重的图片,被通栏处理在标题之上,形成第一视觉中心,整个版面为之生辉。这种处理方式,在全国各级党报中独树一帜。
  此组报道可圈可点之处还有——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环球特刊——以四代领导人和非洲交往的历史瞬间浓缩中非真情50年这一主题,立意高远、寓意深长;非洲各国地理位置和标志性图片的“连线”,创意新颖、生动直观;中非合作论坛标志、非洲映像屏风式组照构思精巧、注重细节。
  “河南·非洲”专版——用卢舍那大佛与狮身人面像代表河南与非洲,文化标志的选择极富想像力。
  要闻一版——标题制作浓缩新闻点,口语化、细节化,庄重而不失生动,大气而不失灵气,富含有效信息,彰显制作功力。
  总之,回首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一组报道,在站得高、看得远的前提下,在识大体、顾大局的基础上,正是由于一次又一次的激情演绎,一次又一次的精彩创新,令报道亮点频出,高潮不断;正是由于一次又一次的精雕细刻,一次又一次的精益求精,使版面近乎完美。仅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在同级党报中,对中非论坛像我们这样全方位、多角度而且如此精致处理的还不多。借助北京峰会这一平台,凭借着集体智慧和辛勤耕耘,河南日报在同质新闻的竞争中,又一次凸现了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又一次彰显了权威、高端的大报风采,又一次实现了重大时政新闻的独家处理。
  (作者为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副主任)
  编校:郭玲玲
其他文献
在人生的旅途中,青年时代的立志是很重要的立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有梦想志向(或是梦想)确立以后,就应朝着志向或梦想去奋斗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成功,尤其是执著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最后圆了自己的梦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有人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有人梦想成为一名政治家,还有人梦想成为实业家,也有人梦想成为一位作家或是记者我年轻时的梦想就是想当记者现在可以说,在人生的旅途中,我用毕生的精力智慧和汗水,圆
期刊
在以稳定的市场需求明确划分的地域市场以及明确的竞争对手为特征的世界中,竞争是一场“位置之战”,市场定位战略并因之成为中国传媒业屡试不爽的营运利器:率先进入某个界定清晰的细分市场则可轻松获得竞争优势,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了足够恰当的市场  而今,获取并捍卫某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变得既困难重重又毫无价值,许多媒体经营状况日益艰难:市场的裂变和激增使得各细分市场的区隔变得越来越模糊;传媒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期刊
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日益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对于廉政新闻报道,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大群众密切关注,因此,新闻媒体面临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廉政新闻报道必须加强而不能削弱,必须搞好而不能稍有懈怠。    媒体在推进廉政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职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发展过程中出
期刊
企业报是企业行政机关的喉舌,它一向承担着企业政策发布、企业各方面工作进展情况以及结果的报道重任,往往围绕着企业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展开它的报道。这使得企业报常常带有被动报道的特点,往往要以结果的报道为主,缺乏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稿件较僵硬,可读性往往较差。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工作上日复一日,千篇一律,使得经济报道中的这一问题显得尤其严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紧紧把握国家的经济政
期刊
古往今来,但凡有些成就的书法家往往都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文人和学者,吕玉中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执著追求的浪漫情怀。长期以来,他将多方面的知识和自身艺术修养渗透到书法创作中,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书法艺术。同时,他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追求和创造作品的意境美,使之与书体形式相统一,从而使书法更具文化内涵,且具时代气息。  吕
期刊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中颇有一些“怪人”其实这样的“怪人”无非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的学者教授和其他知识分子,构成了民国知识分子色彩斑斓的群像傅斯年就是其中一位,是20世纪中国社会舞台上一个颇有影响的学者  傅斯年字孟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是北京大学学生,积极投入到学生爱国运动中,凭着出色的才干,他成为北大游行队伍的总指挥,高举大旗冲在学生游行队伍最前列,堪称五四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后来他到英国
期刊
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者情节,在新闻作品中表现为细致描写的地方。细节首先要“细”,如古人云,“无论记事纂言,其中皆须有表微意在”,它是起“表微”作用的;其次,细节的第二个特点是“节”,指那种筋骨节要的地方,即是指最重要、最能体现人物精神面貌或者事件本质的那一段情和景①。  在新闻作品中,细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新闻人物的刻画还是新闻事实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细节,细节就是新闻作品的点
期刊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他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人不一定是天使,妈妈说,那是‘鸟人’……”每重温一次手机中留存的这段美其名曰“超强警句”的搞笑信息,笔者都不由得会心一笑。这份会心,不是因为对作者搞笑论断的认同,而是因其思维方法对自己的启迪。  在今年早些时候进行的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笔者主导采写的通讯《谁动了农民的钱袋子?》(刊发于《河南日报》2005年11月28日第二版),获得三等奖
期刊
从今年4月份开始,平顶山日报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贴近读者为切入点,采取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前呼后应的形式,运用报纸与读者互动、报纸与网络互动、报道与报道互动等多种手段,成功地组织策划了报纸创刊以来规模空前、反响空前、高潮迭起、亮点频现的“好人系列报道”。  截至9月19日,“好人系列报道”已大体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报道一个老典型,在“规定”中搞好“自选”  3月29日下午,平
期刊
省级电视媒体是我国电视产业的重要组成力量,其繁荣直接关系着我国电视的产业竞争力和传播影响力。目前,中国电视正面临观众总量增长接近饱和、观众总体收视时间下降、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广告收入成长空间有限等问题,导致省级电视被迫进入抢占市场份额的“战国”时代,并充分发挥了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展开了对电视资源的跑马圈地。处于中原的河南电视也充分发力,在深入分析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有效依托独特资源优势,成功实现河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