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要点睛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gver454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者情节,在新闻作品中表现为细致描写的地方。细节首先要“细”,如古人云,“无论记事纂言,其中皆须有表微意在”,它是起“表微”作用的;其次,细节的第二个特点是“节”,指那种筋骨节要的地方,即是指最重要、最能体现人物精神面貌或者事件本质的那一段情和景
  在新闻作品中,细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新闻人物的刻画还是新闻事实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细节,细节就是新闻作品的点睛之笔。
  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细节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这是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文本特点决定的。电视调查性报道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运用电视采访手段针对某些个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或者公众关心的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地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广泛关注。电视调查性报道首先要求新闻素材有调查性,新闻事实不是显而易见,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要经过记者独立、系统、艰苦的调查才能完全挖掘出来。其次,电视调查性报道要求新闻素材有故事性,调查性报道的题材一般不是动态性很强的新闻事实,它更加注重故事发展的一波三折、人物命运的起伏坎坷,注重故事中矛盾的激烈碰撞,注重调查性文本特有的张力。最后,电视调查性报道对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求更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任何新闻都要求对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地描述,但是,一般的动态新闻大多是对新闻事实本身真实、准确地描述,是一种浅层真实,而调查性报道不仅要报道表面的事实,还要求记者踏破铁鞋,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事件真相,找出事实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深层真实,是对新闻事实更准确的描述。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这些特点都要求细节在电视调查性文本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通过细节来体现电视调查性报道的调查性、故事性和真实准确性。下面笔者将结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谈谈细节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作用。之所以选择《新闻调查》,是因为它从1996年开播到现在已有10年,节目逐渐成熟、理性,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成为中国电视调查类节目的标杆和楷模。另外,《新闻调查》特别注重细节的挖掘,栏目组将节目的叙述方式概括为“主体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情节细节化”,将报道根植于细节的刻画,因此从这一节目分析,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细节的作用。
  总体来看,细节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主要起四个方面的作用。
  l.提供证据。
  在调查性报道中,证据十分重要。有很多调查性报道是对黑幕的揭露,这是一些犯罪分子和权力集团竭力掩盖的,他们不愿意自己的不法行径暴露于阳光之下,记者在采访报道这类题材时要像侦探一样,具备证据意识,收集客观确凿的证据。对一些关键的证据,记者一定要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发挥细节的力量,用细节来揭露黑幕,还原事实。只有这样,记者在收集和表现这些证据的时候才可以不疏漏任何蛛丝马迹,形成的电视作品才有说服力。另外,这些用细节构成的有力证据可以为记者撑开一把保护伞,在记者由于新闻作品而遭遇新闻官司的时候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
  《新闻调查》节目一贯注重发现证据中的细节,然后用这些细节来表现证据。在《天价住院费》这期节目中,调查记者紧紧抓住了这样几个细节。一是在病人的住院收费明细单里出现了病人家属一再声明不能使用的过敏药物,而院方的答复是根本就没有使用过这种药;二是医院的化验单显示,在病人去世两天后,医院又给病人做了两次检查,收取化验费64元;三是一天内给病人输血83袋共1.6万多毫升、输水126瓶共6万毫升,这显然是常人无法承受的。这三个细节在整个节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它是医院乱收费强有力的证据,对这三个问题医院很难自圆其说;另一方面,记者对这三个问题的调查构成了整个报道的主线,节目内容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是一期十分经典的节目。在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细节,记者王利芬敏锐地发现了渗灌井下面的秘密,她跳上井台,拔出插在地里的水管,只见水管只是一个摆设,里面塞着木头,根本起不到灌溉作用。记者就是这样通过缜密地调查,掌握了充分证据,揭开了山西运城这个欺上瞒下、耗资2亿多元建成的“形象工程”的真面目。
  2.表达观点。
  毋庸置疑,电视调查性报道也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因此,采制电视调查性报道时会用到采制一般新闻作品的方法和技巧,这其中就包括“用事实说话”。电视调查性报道一般时间较长,新闻人物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事件的发展起伏波折,通过普通的叙述事实的方法表达记者的观点不容易引起观众注意,有可能把记者的观点淹没在大量事实的平铺直叙中。如果在报道时注意用“细节事实说话”,就可以有效地引起观众注意,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
  《看病难》这一期节目通过记者层层剥笋式的调查来挖掘群众看病难的真正原因。记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群众看病难并不是因为我国医疗资源不足,也不是医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是因为三级医疗体制被打破,病人都集中到了大医院,造成了大医院的医生超负荷工作,病人看病难,小医院入不敷出,惨淡经营。在表达这一观点时记者就采用了细节对比的方法,记者先后对比了北京同仁医院、普仁医院和体育馆路医院病人的就诊场面。北京同仁医院是一家以眼科闻名全国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它的门诊大楼里熙熙攘攘,拥挤不堪,人们早早就在挂号室外排起了长队。和同仁医院一公里之遥的北京普仁医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这里的景象就和同仁医院形成了鲜明对比,病人要少得多。而一级甲等医院——体育馆路医院里更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种细节对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使观众很容易就理解了记者的画面语言,也使观众比较容易接受记者的观点。
  3.结构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较之普通的动态消息,涉及人物更多,事件更复杂,这时候就需要记者有更高的叙事技巧。《新闻调查》栏目组采用了“故事化”的叙述方式,用新闻形式来讲故事,报道有开头、高潮和结尾,有戏剧化的悬念和冲突。
  细节在《新闻调查》的“故事化”叙述方式中发挥着很大作用。报道开头的细节可以给观众制造强烈的悬念,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细节出现在报道中间,可以有效地控制报道节奏,使报道跌宕起伏,尤其在关键点,利用细节可以凸显高潮。而在报道结尾,如果合理利用细节,可以使观众感觉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长大未成人》这期节目反映了未成年人意外怀孕和堕胎这一社会问题。节目开头出现了这样一组画面,通过医疗检查设备看到的胎儿身体透明鲜红,头、手和脚刚刚成形,伴随画面的是胎儿的心跳和未成年妈妈稚嫩的声音。整组画面给观众强烈的震撼,使观众意识到未成年人怀孕和堕胎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官村里选村官》除了利用细节刻画人物外,还在节目中间通过细节反映戏剧化的冲突,制造节目高潮。竞选演讲和现场提问无疑是这期节目的高潮。竞选演讲一开始,两位候选人就展开了一场暗战——王臣上来就说:“我今年49岁了,有人问我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又想参加竞选,因为有些事情,看了我不服气,大伙选上我,我就想干干,把这些事情往回扭扭……”老村主任刘晓波却说:“我当村主任,不是为了自己和亲属朋友占便宜、谋私利,我要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工作……”接下来的村民提问更使这场暗战升级,村民和候选人之间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整个选举过程激烈精彩,牵动人心。
  《新闻调查》还很善于在节目末尾使用一些细节画面,使节目寓意深刻。《看病难》的结尾是这样的:天还没亮,某大医院的挂号处就已经排起了长队,整个大厅拥挤不堪,水泄不通,画面和题目遥相呼应,说明解决看病难问题刻不容缓。在《三轮车夫与警察》的结尾,观众可以看到三轮车夫吕福山茫然的目光、忙碌于城市各个角落的进城民工、数不胜数的招工广告,在观看这些画面的同时,观众也不由得在思考出镜记者刚刚提出的问题——在许多城市都有像吕福山这样的人,城市该如何接纳他们?他们的未来又将怎样?
  当然,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细节的作用决不仅仅体现在这四个方面,它还可以传递情感,营造现场感。另外,发现细节、表达细节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时候电视记者踏破铁鞋也难觅芳踪,因为寻找细节不仅需要记者有毅力,还需要记者有悟性,而这种悟性不仅来自记者聪颖的天资,更来自记者长期的专业学习和业务实践。所以,记者只有增强这两方面的锻炼,才能写好细节这一点睛之笔!
  
  注释:
  ①申凡:《当代新闻采访学》,华中理工出版社,1999年第1版。
  ②叶子、宋铮、井华、冯丹、祝振宇:《激情与理性——〈新闻调查〉个案研究》,《荧屏内外》,2003(4)。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网络媒体发展到今天,一方面作为“网上文摘报”的形式体现着主流的生态,另一方面不甘寂寞的探路者也在努力打破这种似乎是先天的“宿命”。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正在接近对以往传播理论和实践全面修正和颠覆的成功。中国新闻奖2005年度评选首次接纳网络新闻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种修正和颠覆的一个重要突破就在于对新闻策划的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网络新闻形式上具有的互动性、海量性、多媒体性,网络新闻本质上的同步性、碎片
期刊
对于一张党报而言,时事新闻是一个大看点,这是由时事新闻的指导性、服务性、趣味性、多样性决定的。  对于一张地市级党委机关报来说,由于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本地读者的空间距离最为接近,读者对它的“一报在手,别无所求”的要求更为现实。  弄清了这两点,也就解决了地市报时事新闻的定位问题。正是基于此,《焦作日报》把时事新闻的服务功能加以格外突出,旗帜鲜明地提出“立在百姓中,办给百姓看”。在实际操作中,
期刊
2006年7月7日,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重走穆青路”大型采访活动第二阶段“追寻峥嵘岁月”开始启程,至26日,采访团成员从河南郑州出发,跨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行程3000余公里,走访了穆青从参加革命到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战斗、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采访了部分革命历史专家、八路军老战士、穆青生前报道过的典型模范人物的后人,以及在不同时期与穆青有过接触的各地群众近百人次,收集到大量的宝贵历史资料,初步了
期刊
时值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各界纷纷纪念这一历史壮举20年前,一个记者首次踏寻了长征之路,并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纪实文学著作《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这个人就是美国杰出记者兼作家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Harrison Evans Salisbury)  索尔兹伯里1908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先后担任过合众社记者编辑,《纽约时报》记者编辑国内新闻主编和副总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驻苏联记者,从莫斯
期刊
在人生的旅途中,青年时代的立志是很重要的立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有梦想志向(或是梦想)确立以后,就应朝着志向或梦想去奋斗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成功,尤其是执著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最后圆了自己的梦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有人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有人梦想成为一名政治家,还有人梦想成为实业家,也有人梦想成为一位作家或是记者我年轻时的梦想就是想当记者现在可以说,在人生的旅途中,我用毕生的精力智慧和汗水,圆
期刊
在以稳定的市场需求明确划分的地域市场以及明确的竞争对手为特征的世界中,竞争是一场“位置之战”,市场定位战略并因之成为中国传媒业屡试不爽的营运利器:率先进入某个界定清晰的细分市场则可轻松获得竞争优势,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了足够恰当的市场  而今,获取并捍卫某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变得既困难重重又毫无价值,许多媒体经营状况日益艰难:市场的裂变和激增使得各细分市场的区隔变得越来越模糊;传媒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期刊
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日益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对于廉政新闻报道,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大群众密切关注,因此,新闻媒体面临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廉政新闻报道必须加强而不能削弱,必须搞好而不能稍有懈怠。    媒体在推进廉政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职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发展过程中出
期刊
企业报是企业行政机关的喉舌,它一向承担着企业政策发布、企业各方面工作进展情况以及结果的报道重任,往往围绕着企业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展开它的报道。这使得企业报常常带有被动报道的特点,往往要以结果的报道为主,缺乏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稿件较僵硬,可读性往往较差。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工作上日复一日,千篇一律,使得经济报道中的这一问题显得尤其严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紧紧把握国家的经济政
期刊
古往今来,但凡有些成就的书法家往往都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文人和学者,吕玉中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执著追求的浪漫情怀。长期以来,他将多方面的知识和自身艺术修养渗透到书法创作中,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书法艺术。同时,他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追求和创造作品的意境美,使之与书体形式相统一,从而使书法更具文化内涵,且具时代气息。  吕
期刊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中颇有一些“怪人”其实这样的“怪人”无非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的学者教授和其他知识分子,构成了民国知识分子色彩斑斓的群像傅斯年就是其中一位,是20世纪中国社会舞台上一个颇有影响的学者  傅斯年字孟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是北京大学学生,积极投入到学生爱国运动中,凭着出色的才干,他成为北大游行队伍的总指挥,高举大旗冲在学生游行队伍最前列,堪称五四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后来他到英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