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花独放到春色满园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今年4月份开始,平顶山日报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贴近读者为切入点,采取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前呼后应的形式,运用报纸与读者互动、报纸与网络互动、报道与报道互动等多种手段,成功地组织策划了报纸创刊以来规模空前、反响空前、高潮迭起、亮点频现的“好人系列报道”。
  截至9月19日,“好人系列报道”已大体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报道一个老典型,在“规定”中搞好“自选”
  3月29日下午,平顶山市委宣传部与平煤集团党委宣传部联合召开了一次宣传报道平煤一矿采煤一队副队长吴如事迹的座谈会,平顶山各媒体以及部分省会媒体、首都媒体驻平顶山记者站分别派员出席会议。
  报道吴如是个“规定动作”,如何报道好却是各媒体的“自选动作”。我们曾为此犯难发愁,记者采访后也一度觉得没法选题、无从下笔。几经争论之后,大家终于达成两点共识:一是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中来认识吴如这个典型,二是要站在受读者欢迎、让读者感动这个角度来报道吴如这个典型。如果能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就等于找到了报道的最佳选题。
  获得全面的素材之后,我们又在如何把报道思路落实到谋篇布局上动了一番心思:吴如的“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我们便纯粹按“谁更贴近读者”的标准来衡量轻重,最后确定依次排序为:好市民(乐于助人)、好矿工(无私奉献)、好“学生”(爱学习)、好党员(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好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几易其稿之后,4月10日,平顶山日报以12000字的篇幅配4幅图片,在一版头条位置发半版转三版一个整版的空前规模,推出了长篇通讯《好人吴如》。同时配发的评论员文章《唱响好人之歌》,也是把贴近读者、感动读者作为基本的立足点:以好人吴如为依托(而不是为主体),站在全市、全省、全国的角度和国家、民族、历史的高度,放声歌唱好人,深情呼唤好人,号召学习好人,写得气势磅礴、感人肺腑。
  报道刊发的当天,即在全市城乡引起强烈反响。
  按理说,报道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够意思”了,吴如的事迹也基本上“榨干吃净”了,完全可以就此打住,但我们总觉得意犹未尽。
  “意”在何处?我们思考着,也寻觅着。
  我们“寻”找到了一个问题:关于好人吴如的报道为何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吴如的事迹感人?报道写得好?组织策划到位?都对,又都不全是。
  真正深层次的内涵在哪里?我们反复思考后找到了答案:群众热爱好人,时代需要好人。
  由此,我们想到了吴如之外的好人。我们想到了在采访吴如时,他多次说过自己在这方面不如谁,在那方面又不如谁。
  由此,我们有了《好人报道》的延伸——
  
  第二阶段:拓宽报道视野,报道吴如身边的好人
  为了把《好人吴如》的报道延伸成“所有好人”的报道,我们首先把目光射向了吴如身边——平煤一矿采煤一队的好人。
  为了报道好吴如身边的好人,采访之前,我们首先在选择报道对象和如何报道上达成如下共识:一是报道对象必须有吴如的“影子”——上上下下一致称道,不论从工作上看,还是从社会上看、从家庭成员的角度看,都堪称好人;二是报道对象不是吴如的“翻版”,必须有各自的特点;三是写作上要保持《好人吴如》贴近读者、重点写事、注意抓细节等特点。
  为了做到上述三点,记者在选取典型上下了一番工夫,先后走访了吴如和吴如的领导、同事等,让大家认真推荐采煤一队的好人典型。在此基础上,记者又与被推荐的典型进行初步接触和座谈,为确定典型做准备。经过多方面了解和精心筛选,最后确定了5个报道对象。
  由于策划到位,组织周密,采访深入,“吴如身边的好人”一组5篇通讯很快成稿了——
  《“人家王根要能干也会干”》:写采煤一队三班班长王根要不仅爱岗敬业,而且爱学习技术,成了全矿炮采“技术大拿”的事迹。
  《采煤明星高传民》:写采煤一队采煤工高传民不仅采煤量一直保持高纪录,而且多次迎险而上排除事故的事迹。
  《李新峰:跟老吴比着奉献》:写采煤一队副队长李新峰不计较个人得失,干活儿不分分内分外的事迹。
  《干一行爱一行的蒋加山》:写采煤一队采煤工蒋加山在悉心照料长期患病妻子的同时,工作仍然非常出色的事迹。
  《杜建松:摆弄电器有绝活儿》:写采煤一队机电技术主管杜建松不仅有一手管护、修理机电设备的绝活,而且热心为工友及群众义务修理家用电器的事迹。
  这5篇通讯于5月12日至16日连续在平顶山日报第一版刊发。由于5个典型都跟好人吴如很熟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吴如精神的影响,同时又各有特点,因而刊发后受到读者高度关注。很多读者打电话、发短信表示:没想到好人吴如影响了身边这么多人,没想到吴如身边还有这么多好人。
  
  第三阶段:寻找全市好人,唱响好人之歌
  在好人吴如报道引起一波接一波强烈反响的同时,在对这些反响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在决定将报道向《吴如身边的好人》延伸之后,我们也很快意识到:报道有做下去的必要,有做大的必要。
  做下去乃至做大的着眼点在哪里?
  就在“社会”二字上——一个好人吴如,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如此强烈的反响,倘能推出许许多多吴如式的好人,必能引起更多的甚至接连不断的反响。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做好“吴如身边的好人”报道的同时,我们把更大的精力花到了如何发现和报道全市各行各业的好人上。
  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发现”,如何做到尽量不让一个事迹突出的好人“漏网”。
  于是我们在刊发《吴如身边的好人》这组报道开篇通讯的同时,刊发了征集线索的文章《寻找身边“吴如”唱响好人之歌》;
  于是有了全社发动,给各级宣传部门打电话,让积极推荐身边的好人;
  于是有了每期“寻找身边‘吴如’,唱响好人之歌”报道栏题后附上的“感谢×××(单位或个人)推荐”、“欢迎踊跃推荐人选或提供线索”以及热线电话、传真电话、电子信箱等内容……
  效果好得出乎意外:一条条线索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渠道很快云集而来。很多单位把这当做一次展示自己的难得“机遇”,层层发动,寻找自己单位的好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报道,怎样力求把每一篇报道都做得像《好人吴如》一样吸引人、打动人。
  为此,我们专门召开了由所有编委委员、部室主任和一版编辑参加的“诸葛亮”会,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献计献策。
  由于准备充分,在《吴如身边的好人》报道结束的第二天——5月17日,本报即在一版头条位置推出了《寻找身边“吴如”唱响好人之歌》的开篇之作《精神侠客张朝岑》。
  张朝岑是鲁山县广播电视局的一名优秀记者,刚刚被评为平顶山市“十大杰出青年”。这篇报道没有把重点放在他如何干好工作上,而是主要写他倾情救助穷人:在自己钱不够时竟贷款资助贫困学生,还自费到贵州贫困山区学校考察,考察一路捐助一路……这是本报创刊近50年来第一次大篇幅报道记者,但我们相信这“第一炮”一定能打响,因为在报道发表之前,记者、编辑已被稿件感动得热泪盈眶。
  果然不出所料,报道刊发的当天,报社就收到读者的短信、电话40多条,大家纷纷称赞报道催人泪下,不少人还感叹“想不到还有这么好的记者”。
  截至9月19日,《寻找身边“吴如”唱响好人之歌》已刊发了29期,报道的好人有好清洁工、好法官、好民警、好母亲、好媳妇、好民事调解员、好抄表员、好外出务工人员、好基层干部等。这些报道篇篇有反响,没放一个“哑炮”,每天收到的来电来信都有几十条,光《读者热评鹰城好人》专栏就已刊发40多期。
  为了深化对这些身边好人的报道,进一步扩大报道影响,在继续做“寻找好人”报道的同时,从7月17日开始,我们又在第一版开辟了《对话鹰城好人》专栏,以问答的形式,向读者展示已报道过的好人的内心世界,同样受到读者称赞,也引发了对这些人的新一轮热评。
  目前,“身边好人”的报道仍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远没有到收场的时候。后续的组织策划也已开始酝酿。我们相信,随着报道的不断拓展和深入,随着“新招儿”的推出,我们还会带给读者一些新的感动,带给同行一些新的“惊喜”。
  组织策划“好人系列报道”的收获和体会
  虽然报道还远没有结束,但平顶山日报从领导层到普通编辑,已像曾经辛勤耕耘的农夫一样,初步品尝到了收获的快乐。
  一是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几个月的报道,使平顶山日报受到了创刊以来从未有过的广泛关注、持续关注,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广泛赞誉。在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鹰城新风尚”好人好事评选中,本报报道的好人几乎每人都榜上有名。5月份评出的10个“好人好事”中,本报报道的好人占了8个。
  二是锻炼了编采队伍。报社领导对“好人系列报道”一直非常重视,加上社会反响强烈、读者好评如潮,使编辑记者一直处于兴奋之中,积极性空前高涨。第一版的3个编辑几乎天天与记者探讨如何采写报道好人,催记者写稿、改稿,其他版的编辑也时常憋不住挤上去“凑热闹”。记者们看到报道篇篇有反响,更是兴奋异常,每天汇报线索,说得最多的是好人;每天评报纸,说得最多的是好人;每天出去采访,问得最多的也是好人,就连一些过去基本没敢涉足过典型报道的记者,也跃跃欲试起来。
  三是增强了信心。过去大家总认为党报不好办,也办不好,群众根本不买党报的账。通过搞“好人系列报道”,报社领导和许多编辑、记者有信心了,认为只要用心办报,只要组织策划到位,党报照样能办得让读者愿看、爱看。
  在收获喜悦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不少体会。
  一是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做报道。“好人系列报道”之所以引起空前的巨大反响,这一点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之所以把吴如定位为“好人”,而没有仅仅把他“圈”定为矿工(或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之所以取了个很平常的“好人吴如”的标题,而没有费心思去做一个力求“震撼人心”的标题,之所以把所有的小标题都冠以“好”字,且把“好市民”放在最前面,把“好干部”排在最后,都是基于这一点。通过“好人系列报道”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在正面典型的宣传报道上,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的好恶实际上是一致的,因此,从群众的角度报道,不仅能吸引最广大的读者,领导干部同样也喜欢看。不难设想,如果我们不是纯粹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报道吴如这个典型,即便写得自认为很成功,群众也不一定喜欢,甚至看都不一定看,就不可能产生这么大的反响,更不可能引发后来越做越大的“好人系列报道”。
  二是要走出思维定势做报道。按照我们过去惯常的做法,对吴如这种上级宣传部门指定“好好宣传”的典型,派个记者写个长篇通讯、再配一篇评论发一下就算交差了,顶多再“找”几篇读者反响,或是再发一些各单位如何学习先进的“凑热闹”报道。按照我们过去的惯常思维,这类报道也确实没做头,投入再大的精力也是枉费神。通过“好人系列报道”,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事在人为”的深刻内涵:即便是“规定动作”,也大有可为。只要走出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用心去做,就不仅能做好,而且还能做大,甚至能做出远远超出预期的绝佳效果来。
  三是要利用互动做报道。回头审视一下,我们深深感到,“好人系列报道”之所以做得非常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我们努力发挥了多种互动功能。在报社内部,领导与编采人员互动、编辑与记者互动、报纸与网络互动,可以说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在报道过程中,注意了报道追踪和社会反响,形成了前后互应互动。在报纸与读者之间,搭建了快捷的互动平台,使读者读了报道受到感染后,随时可以发短信、发邮件、发传真、打电话,并很快刊发在报纸上,发现了好线索也可以及时提供给报社。
  四是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做报道。“好人系列报道”之所以做得很成功,与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也有很大关系。为此,我们除了集思广益之外,还重点作了三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是反复地“讲”,讲系列报道的社会意义,讲搞好报道对扩大报纸影响力的作用,讲系列报道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锻炼提高的好机遇,把每个编采人员的心都“撩拨”得热热的、痒痒的;其次是持续地“评”,每天评报都把“好人系列报道”当做重点,以肯定成绩为主,同时指出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使下工夫采写“好人系列报道”的记者能不断受到表扬和鼓励,进而吸引更多的记者积极参与;再次是巧妙地“奖”,在为记者的稿件打分时,有意识地对“好人报道”给予“关照”;在评选月度内部好新闻时,也有意识地向“好人报道”倾斜。
  “好人系列报道”当然还有一些遗憾,比如说,组织策划还欠周密,操作层面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搭建与读者互动平台迟了些,有些追踪报道采写不够及时,记者的参与面还不够大,等等,如果这些方面做得更到位些,整个报道的效果肯定也会更好。但即便是这些遗憾,我们也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收获:它们能提醒、促使我们扬长补短,在今后的报道中加倍努力,以求做得更好。
  (作者分别为平顶山日报总编辑、总编室主任)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2006年7月7日,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重走穆青路”大型采访活动第二阶段“追寻峥嵘岁月”开始启程,至26日,采访团成员从河南郑州出发,跨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行程3000余公里,走访了穆青从参加革命到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战斗、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采访了部分革命历史专家、八路军老战士、穆青生前报道过的典型模范人物的后人,以及在不同时期与穆青有过接触的各地群众近百人次,收集到大量的宝贵历史资料,初步了
期刊
时值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各界纷纷纪念这一历史壮举20年前,一个记者首次踏寻了长征之路,并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纪实文学著作《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这个人就是美国杰出记者兼作家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Harrison Evans Salisbury)  索尔兹伯里1908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先后担任过合众社记者编辑,《纽约时报》记者编辑国内新闻主编和副总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驻苏联记者,从莫斯
期刊
在人生的旅途中,青年时代的立志是很重要的立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有梦想志向(或是梦想)确立以后,就应朝着志向或梦想去奋斗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成功,尤其是执著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最后圆了自己的梦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有人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有人梦想成为一名政治家,还有人梦想成为实业家,也有人梦想成为一位作家或是记者我年轻时的梦想就是想当记者现在可以说,在人生的旅途中,我用毕生的精力智慧和汗水,圆
期刊
在以稳定的市场需求明确划分的地域市场以及明确的竞争对手为特征的世界中,竞争是一场“位置之战”,市场定位战略并因之成为中国传媒业屡试不爽的营运利器:率先进入某个界定清晰的细分市场则可轻松获得竞争优势,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了足够恰当的市场  而今,获取并捍卫某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变得既困难重重又毫无价值,许多媒体经营状况日益艰难:市场的裂变和激增使得各细分市场的区隔变得越来越模糊;传媒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期刊
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日益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对于廉政新闻报道,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大群众密切关注,因此,新闻媒体面临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廉政新闻报道必须加强而不能削弱,必须搞好而不能稍有懈怠。    媒体在推进廉政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职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发展过程中出
期刊
企业报是企业行政机关的喉舌,它一向承担着企业政策发布、企业各方面工作进展情况以及结果的报道重任,往往围绕着企业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展开它的报道。这使得企业报常常带有被动报道的特点,往往要以结果的报道为主,缺乏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稿件较僵硬,可读性往往较差。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工作上日复一日,千篇一律,使得经济报道中的这一问题显得尤其严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紧紧把握国家的经济政
期刊
古往今来,但凡有些成就的书法家往往都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文人和学者,吕玉中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执著追求的浪漫情怀。长期以来,他将多方面的知识和自身艺术修养渗透到书法创作中,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书法艺术。同时,他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追求和创造作品的意境美,使之与书体形式相统一,从而使书法更具文化内涵,且具时代气息。  吕
期刊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中颇有一些“怪人”其实这样的“怪人”无非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的学者教授和其他知识分子,构成了民国知识分子色彩斑斓的群像傅斯年就是其中一位,是20世纪中国社会舞台上一个颇有影响的学者  傅斯年字孟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是北京大学学生,积极投入到学生爱国运动中,凭着出色的才干,他成为北大游行队伍的总指挥,高举大旗冲在学生游行队伍最前列,堪称五四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后来他到英国
期刊
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者情节,在新闻作品中表现为细致描写的地方。细节首先要“细”,如古人云,“无论记事纂言,其中皆须有表微意在”,它是起“表微”作用的;其次,细节的第二个特点是“节”,指那种筋骨节要的地方,即是指最重要、最能体现人物精神面貌或者事件本质的那一段情和景①。  在新闻作品中,细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新闻人物的刻画还是新闻事实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细节,细节就是新闻作品的点
期刊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他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人不一定是天使,妈妈说,那是‘鸟人’……”每重温一次手机中留存的这段美其名曰“超强警句”的搞笑信息,笔者都不由得会心一笑。这份会心,不是因为对作者搞笑论断的认同,而是因其思维方法对自己的启迪。  在今年早些时候进行的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笔者主导采写的通讯《谁动了农民的钱袋子?》(刊发于《河南日报》2005年11月28日第二版),获得三等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