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之“水”,“情”归何处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ongxi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对意象情感指向的正确把握有利于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文章以“水”这一古诗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意向为例,解读不同诗人在“水”意象中所承载的情感,以帮助学生理清“水”这一意象的不同内涵。
  关键词: 古诗文 意象 水 情感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诗人用来传达精神情感完成审美创造的核心载体。因而要准确把握古诗文的内蕴精髓,就必须走进古诗文的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有的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杨柳”用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梅花”意味着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但许多意象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这就需要我们理清这种意象的不同内涵,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水”的意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瀑布包含浓情厚谊,它的韵味与内涵丰富,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下面,我就“水”这个意象的不同寓意剖析归纳,希望对学生阅读和鉴赏古典诗歌有所帮助。
  一、时光之流逝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滚滚流水仿佛消逝的青春岁月,极易使人与时间流逝、岁月更替联系起来,体现人的生命、精神与人格意义。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唱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滚滚向东奔去,大浪淘沙,世间的一些英雄也罢,奸雄也罢,又有谁能不随时间流逝而一去不复返呢?大江的流水终日不停地向东奔流,那汹涌澎湃的浪潮,淘洗尽了千古以来无数的风流人物。大江东去,代表时间巨流的无情流逝,带走了千古的大好岁月,也带走了千古的英雄人物。
  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到处漂泊,在一次登高后诗人感慨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流水——时光流逝、岁月更替、无奈,诗人长久在外漂泊,而壮志难酬,心里更加悲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伧。
  二、离别之不舍
  古代多折柳送别,而柳又多长在水边,所以古人喜欢临水送别,水亦为许多诗人对友人寄以怀缅之意而用。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写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一首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王观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皱的眉峰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清嘉,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
  李白性格豪迈,一生游山玩水,朋友遍天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离别诗篇,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诗人把深沉却无形的友情赋予眼前有形的江水、河水、潭水等,寄寓着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既十分形象,富有表现力,又如余音袅袅,感人肺腑,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思恋之绵绵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利,水难以跨越,水是阻隔,随之又有很多复杂的情感产生。在水乡泽国这样的大背景前演出的爱情,当然更是似水柔美。
  在宋词中,秦观的名作《鹊桥仙》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从人间到天上,水与爱情真是一水牵情万里长。“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思恋之绵绵,咏唱的便是天上之水与爱情了。
  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卜算子》)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开头便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藉: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间,深情毕见。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
  四、忧愁之情思
  俗语有云:“大吐苦水。”由此可见,“水”引人愁绪;又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欧阳修在《踏莎行》中写道:“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正因为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它似乎正在逐渐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写得自然贴切又柔美含蓄。
  在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这种情感似乎发挥到了极致。李后主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在幽居汴京的日子里,后主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流水的绵长,比喻愁怨的不绝,比喻忧愁的没完没了,就像春江潮水,波涛起伏,连绵不尽地向东流去,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沉浩大,汪洋恣肆,无限绵长。
  五、历史之趋势
  水的滚滚奔流之势不但给人一种时光易逝之感,更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不可阻挡之感,所以,有时水又被寄予历史发展之不可更改之意。
  韦庄在《忆昔》中说:“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结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从诗的色彩看,则见残阳惨淡,照着滔滔逝水,暮色苍茫中,万物萧瑟;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任谁也更改不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辛弃疾慨叹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水,青山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正义终会战胜邪恶,这是历史的必然,是谁都阻挡不了的。
  诗歌是诗人个体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从上述古诗词来看,“水”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古代诗人才会如此钟情“水”,才会有如此之多的关于“水”的诗词逾越数千年,让人遐思万千。灵动之“水”,“情”归何处?理清“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指向,对体会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旨意义非凡。
其他文献
摘 要: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它与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政治课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盲目依赖多媒体技术、夸大信息技术对政治课教学的作用的现象。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的整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政治课教学 整合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
摘 要: 本文着重分析王晓明的《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近来的小说谈起》,以提示王安忆小说创作转变在当代文学中的现实意义,并对以下问题做了理性思考:中国作家的创作出路在何方?  关键词: 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近来的小说谈起》 王安忆 小说创作 风格转型 创作出路    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近来的小说谈起》是一
摘 要: 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作品赏析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有助于提高综合英语的应用能力。本文以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作者通过借助语料库工具,从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层面去赏析这部文学作品,希望能给高等院校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文学作品 赏析 《傲慢与偏见》    一、引言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摘 要: 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职学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要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出发,不断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开创德育工作新思路,积极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探索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中职德育导师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本文从实施中职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目标、内容和任务,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做了探索
摘 要: 教师应进行方法、作业、评估等各项改革;把握语文综合性本质特点,显现“语文味”;注重主题、资源、过程及内容方面的优化;摆正方向,坚定信念,摒弃“末流”教法,一步一个脚印搞好学习研究,与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改革 甄别 优化 坚守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贯彻落实此理念的重要抓手。如何实施
郭洪权 1971年生于辽宁盖州,200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成教学院中国画专业,2010年进修于北京画院袁武工作室,现为北京台湖国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秋实》《秋天的故事》《晚秋》分别入选2005、2006、2007年全国中国画展,《金风》《萧萧西风秋满天》分别获第六、七届全国工笔画展优秀奖,《觅秋》入选2007年全国小幅工笔重彩画展,《祥和
摘要: 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赖于社会消费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也在无形中趋向于市场经济化,成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消费品。本文主要就音乐审美能力与价值的提升能否通过音乐消费形式的发展与社会市场经济的迈进达成一种“双赢效应”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音乐审美经济效益市场运作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互相联系中运动和发展着,社会也适应此规律从传统单一的社会发
摘 要: 本文从具体实例出发,在充分肯定当前中学生的主流是积极的、有道德的前提下,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中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了应依据中学生道德成长的特点规律,让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互动中,自主建构起积极的道德意识、能力与素养的问题。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教育” “自我教育”    一天放学后,我正在办公室批作业,突然听到“报告”,抬起头一看,发现我班的两个学生手里拎着一袋垃
摘 要: 《饲育》是大江健三郎初期代表作之一。1958年发表于《文学界》上,并获得第39届芥川文学奖。一经发表,便受到好评。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饲育》中黑人士兵出现后村里人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变化等,探析深藏于日本人内心的微妙心理。  关键词: 小说《饲育》 心理学 日本人 微妙心理    一、引言  1994年,大江健三郎成为第二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语作家。评选
摘 要: “和”的思想源泉可以追溯到儒道禅三家的核心思想:“中庸”、“大和”、“空无”。重新审视、析解东方的和谐美,对于促进中日两国的和平、繁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日本茶道中的“和”为中心展开研究。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经过历代大师们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道,它对茶道形式和禅的教义的重视远远胜过对茶汤香味的追求。日本茶道是以禅宗思想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