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角蛋白和钙结合蛋白在胸膜腔积液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ss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CK)和钙结合蛋白(CR)免疫细胞化学标志物在胸膜腔积液转移癌细胞和反应性增生的间皮细胞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用胸膜腔积液标本50例,每例均制备细胞石蜡块并用细胞石蜡块切片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结果

23例恶性积液中有21例癌细胞CK呈阳性表达,占91.3 %;27例良性积液中有3例间皮细胞阳性表达,占11.1 %,两种不同性质胸腔积液的CK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7例良性积液中有25例间皮细胞CR呈阳性表达,占62.6 %;23例恶性积液中有3例癌细胞CR呈阳性表达,占13%,两种不同性质胸腔积液的C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CK和CR抗体联合检测对胸膜腔积液中转移癌细胞和反应性增生的间皮细胞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甲下外生性骨疣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病理诊断的甲下外生性骨疣6例,对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例患者年龄4~ 38岁,平均年龄16岁。病程2个月~3年,临床上出现甲下或甲旁的结节、疼痛、感染、趾甲异常,4例伴有疼痛,1例有外伤史,2例为术后复发病例。外科检查:拇趾甲下隆起性肿块,直径0.3~ 2.0 cm,边界清楚,质地硬,不活动
目的探讨多原发性恶性肿瘤(MPMN)的病因、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及临床诊治水平。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各类恶性肿瘤2 150例,对其中16例MPMN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结果16例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同时性MPMN 3例,异时性MPMN 13例。第一原发恶性肿瘤行根治性手术9例,第二原发恶性肿瘤行根治性手术5例,均未手术7例。第一原发恶性肿
目的研究CO2激光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行CO2激光治疗的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显微镜下观察肿瘤标本常规包埋切片HE染色后切缘肿瘤侵犯情况,术后严格随访观察局部控制率。结果96例中,切缘阴性88例,阳性8例。随访3年中10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0.4 %(10/96):Tis无复发(0/10),T1a复发率为4.1 %(2/48),T1b复发率为25.0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染色体异常与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6例CLL患者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应用CLL组合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分析染色体异常与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发现异常核型26例(46.4 %),核型正常组中位总生存(OS)期(>31.9个月)与异常组(24.0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 P<0.05)。FISH检
目的探讨对同时性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胃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同时性AITL及原发性胃癌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经过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商品名:恩度)联合COEP方案及更昔洛韦化疗后,肝功能及胆红素均降至正常,EB病毒转阴,全身肿大淋巴结消失,达到完全缓解,无病生存40 d,仍在治疗中。结论AITL为少见淋巴瘤类型,尚无
目的探讨软组织肉瘤(STS)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确诊的ST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于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采用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检验评价SUVmax与预后因子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4例STS中位S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的CT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从4家医院选取2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老年男性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分析肿瘤数目、形态、大小等CT表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13例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87例未出现转移;不同肿瘤数目、形态、病灶有无钙化和坏死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在
目的进一步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24例伴肝转移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伴肝转移患者的1、2、3、4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 %、72 %、22%、6%。术后服用伊马替尼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 %、70%、28%,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死亡率为27
目前,乳腺癌在治疗方面尽管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对化疗药物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手段的局限性等,靶向治疗成为改善这种局面的新策略。前期研究表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项指标,乳腺癌的发生可能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且mTOR抑制剂能够使部分乳腺癌患者临床获益,它可能是一个潜在的乳腺癌治疗靶点。
文章对补充不同叶酸剂量的培美曲塞方案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重点关注高剂量叶酸补充对培美曲塞疗效和毒性影响,探讨培美曲塞初始治疗方案中叶酸首次给药时间,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否作为一个理想的生物指标预测培美曲塞相关血液性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