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物理生活教育的开展,对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促进物理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开展生活化教育,构建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教育;意义;对策
物理知识博大精深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电学、力学、热学、声学等模块的知识,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原型,且对生活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所以说: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社会实践性,物理科学知识能够有效指导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育的开展,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物理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将物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融合,能够促使学生利用物理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因此,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落实生活化教育,将生活案例、生活现象等融入高中物理教学中,为构建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奠定基础。
一、 高中物理开展生活化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并不是一种新潮的教育思想,早在90年代初,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已经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生活教育思想运用于高中物理的教学,依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促进高中物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
(一) 降低知识难度,加深学生理解
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无论是力学、热学还是电学等,其中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对高中学生来说,全面理解都是具有难度的。同时,物理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运用,而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即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也未必能够科学有效运用。生活教育思想运用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例等,为学生营造物理生活教育情境,让学生通过所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物理学习,有效地降低物理知识学习的难度,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弹力”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弹力”和“形变”的知识,改变学生对弹力的理解集中在弹簧上的现状,笔者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压在课桌上的书本、教师头上的吊顶等都存在弹力。学生都感到很惊讶:明明看到是没有任何形变的呀,怎么会有弹力?教师这才深入讲解弹力和形变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促使抽象化的物理知识直观化和具体化,是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电学”的相关知识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笔者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声控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究生活中的声控灯电路图,分析其中的原理,并思考:声控灯的设置,还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习惯,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三) 丰富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相比较单调的、单一的物理理论教育而言,将生活现象、生活案例融入物理教学中的方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达到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由落体”运用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由落体运动过程。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粉笔、羽毛球等开展自由落体演示实验,分析不同的物体在落下过程中的速度等,进而引出阻力的知识。类似的物理实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二、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育的对策
高中物理教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有机整合,对构建现代化的物理教学课堂,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生活化教育,促进物理教育改革。
(一) 结合生活实例、生活现象等创设生活化教育情境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育的开展,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改变过去过于抽象化的物理教育现状,力求取得好的物理教育效果。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将生活实例、生活现象等融入物理教学中,通过生活现象导入,透过生活现象引出物理知识;或者通过生活案例等分析物理知识,都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物理教学课堂通俗易懂。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营造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情境奠定基础。如前述我们所说的自由落体运用实验中,对于一些高难度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师难以开展现实的实验,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则可以弥补這一不足,取得好的效果。
(二) 将生活原理运用到物理教学中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育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知识层面,导致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最终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片面的阶段,且在物理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对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刻而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将生活原理融入物理教育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透镜原理”中,教师可以结合班上同学戴的近视眼镜,给学生分析近视眼镜的透镜原理;也可以结合学生看电影时的3D眼镜进行分析,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三) 以生活现象为基础开展物理实验
物理离不开实验。教师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中,可以结合生活现象开展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电学、力学、热学、声学等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都可以结合物理知识,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如在讲授电学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家中各种电器的电路图,了解其中的原理,并分析最优的电路图。等等,类似的生活实验,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结合生活教育的思想,积极将生活案例、生活现象等融入物理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高中物理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路龙昊.探析奇妙的生活物理现象[J].学周刊,2018(3).
作者简介:
陈廷伟,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市第二十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教育;意义;对策
物理知识博大精深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电学、力学、热学、声学等模块的知识,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原型,且对生活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所以说: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社会实践性,物理科学知识能够有效指导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育的开展,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物理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将物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融合,能够促使学生利用物理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因此,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落实生活化教育,将生活案例、生活现象等融入高中物理教学中,为构建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奠定基础。
一、 高中物理开展生活化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并不是一种新潮的教育思想,早在90年代初,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已经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生活教育思想运用于高中物理的教学,依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促进高中物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
(一) 降低知识难度,加深学生理解
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无论是力学、热学还是电学等,其中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对高中学生来说,全面理解都是具有难度的。同时,物理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运用,而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即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也未必能够科学有效运用。生活教育思想运用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例等,为学生营造物理生活教育情境,让学生通过所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物理学习,有效地降低物理知识学习的难度,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弹力”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弹力”和“形变”的知识,改变学生对弹力的理解集中在弹簧上的现状,笔者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压在课桌上的书本、教师头上的吊顶等都存在弹力。学生都感到很惊讶:明明看到是没有任何形变的呀,怎么会有弹力?教师这才深入讲解弹力和形变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促使抽象化的物理知识直观化和具体化,是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电学”的相关知识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笔者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声控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究生活中的声控灯电路图,分析其中的原理,并思考:声控灯的设置,还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习惯,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三) 丰富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相比较单调的、单一的物理理论教育而言,将生活现象、生活案例融入物理教学中的方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达到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由落体”运用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由落体运动过程。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粉笔、羽毛球等开展自由落体演示实验,分析不同的物体在落下过程中的速度等,进而引出阻力的知识。类似的物理实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二、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育的对策
高中物理教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有机整合,对构建现代化的物理教学课堂,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生活化教育,促进物理教育改革。
(一) 结合生活实例、生活现象等创设生活化教育情境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育的开展,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改变过去过于抽象化的物理教育现状,力求取得好的物理教育效果。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将生活实例、生活现象等融入物理教学中,通过生活现象导入,透过生活现象引出物理知识;或者通过生活案例等分析物理知识,都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物理教学课堂通俗易懂。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营造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情境奠定基础。如前述我们所说的自由落体运用实验中,对于一些高难度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师难以开展现实的实验,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则可以弥补這一不足,取得好的效果。
(二) 将生活原理运用到物理教学中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育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知识层面,导致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最终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片面的阶段,且在物理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对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刻而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将生活原理融入物理教育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透镜原理”中,教师可以结合班上同学戴的近视眼镜,给学生分析近视眼镜的透镜原理;也可以结合学生看电影时的3D眼镜进行分析,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
(三) 以生活现象为基础开展物理实验
物理离不开实验。教师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中,可以结合生活现象开展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电学、力学、热学、声学等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都可以结合物理知识,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如在讲授电学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家中各种电器的电路图,了解其中的原理,并分析最优的电路图。等等,类似的生活实验,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结合生活教育的思想,积极将生活案例、生活现象等融入物理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高中物理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路龙昊.探析奇妙的生活物理现象[J].学周刊,2018(3).
作者简介:
陈廷伟,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市第二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