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在京举办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a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主办、民族文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于2010年10月18日至22日存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此次讲习班邀请了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卡尔·赖希尔(Karl Reichl)、美国哈佛大学艾达·维丹(AidaVidan)博士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
其他文献
2011年1月,吴秋林、王金元、郎丽娜撰写的《“蒙恰”古歌研究》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蒙恰”是贵州西部苗族人数最少的一个支系,只有千余人,分布在六枝特区新场乡、牛场乡。该书收录了作者调查采录的苦李井村杨德发老人演唱的“蒙恰”古歌文本25首,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
20ii年8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主办、贵州民族学院和贵州安顺平坝县县委承办的“民族文学的多重视域与理论构建”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1年年会,在贵阳花溪及平坝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约7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民族文学的多重视域和理论构建的中心议题,40多位学者从民俗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多个角度切入,发表了论文。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内蒙古赤峰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于2011年7月28日至3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近八十位来自不同地域和族别的学者、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民族文学的跨界交流与实践”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在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上,有众多的文学家、诗人、思想家、史学家、学者学习掌握双语,精通双语,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翻译了许多名著,为维吾尔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用双语进行创作的现象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类型。本文从历时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上的双语创作背景、双语类型及双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论述。
《国朝闺秀正始集》是清代十分重要的一部女性诗歌总集,也是女性选女性诗歌的典范之作。由于编选者恽珠特殊的身世经历,以及清代少数民族——满族统领天下、蒙古贵族地位显赫的时代背景,因此探讨《正始集》中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编选问题,可以考察编选者的民族兼容情怀,兼及清代中期文人的民族思想状况。
喀喇汗王朝的优素福·哈斯·哈吉甫与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是同时代人。当然,不仅是时间上具有某种巧合,这两个当时不相统辖的王朝的文学家.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极为相似,因而他们关注和热心的学术问题也十分接近,提出的政治哲学理念也多不谋而合。通过对比我们将会看到,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抱负极为相似,他们欲求变革社会的凄惨结局也惊人地相似。
本文以民间工匠建房巫术为中心,在对鲁班和姜太公神格的形成作历时性考察的过程中分析传说和仪式的关系。传说先于仪式而层层累积,但仪式出现后,仪式和传说便难解难分,相互表证。当然,不是所有的传说都引发了仪式的演述,也不是所有的仪式都有相应的解释性传说。传说和仪式间存在共存、独存或共同丧失的现象。
师公戏集中反映壮族人们的生态观念,师公戏的生成形态、内容主体、展演方式以及传播模式一方面是壮族生态文化观念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壮族生态文化观念的传承与弘扬。发掘师公戏所蕴含的生态观念,是后现代语境下艺术生产、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精神领域反思与重塑的借鉴与标榜,这也昭示了以生态学视角研究民间文艺的广阔空间与深远影响。
仁钦道尔吉的《蒙古口头文学论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1年1月在北京出版。该书是作者近30年来在各种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蒙古英雄史诗研究论文集。文集精心挑选的36篇论文,按照内容分为“蒙古英雄史诗总论”、“《江格尔》研究”、“史诗比较研究”、“蒙古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4大部分。
中国文化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文学也是多民族以多语种、多样式、多风格,共同创造的文学史的有机整合。加强多民族文学的研究,对推动中国境内各民族文学互动互补互益互生,共同繁荣,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