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枣园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4477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六一早,接到电话:“明哥,今天回来摘枣吧!再迟,就只有晒好的红枣干了!”打电话的是老家村里的老邻居田浩。
  “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夏末初秋,田浩枣园枣园里的枣由青转黄,由黄变红,此时也是他一家最忙的收枣之季。因之前,我与田浩有约定,连续三年,每当收枣之时,他都电话通知我回村摘枣。我也有叫必到,不仅感受收获的喜悦,也想看看他的枣园和村子的变化。
  驾车一个半小时,回到老家赣县白鹭,来到村东鹭溪河畔的枣园。枣园边的路旁停有三部小车和多辆两轮摩托车,十六亩多面积的枣园里有不少太人小孩戴着太阳帽或草帽,他们拿着带钩的竹竿,或拉着枝条快速摇晃,或轻轻敲打,一颗颗略带略带棕色的红枣“扑扑扑”从树上掉落到铺在地面的彩塑纸上,之后把这些红枣装入篮子。“我们打的这株枣好甜! ”“这株的枣最红! ”“哈哈一一!我今天收那么多枣子,要早生贵子了!”……欢声笑语和成熟红枣的甜香味充满在整个枣园。
  田浩夫妇俩也在枣园,枣园边停放着一辆崭新的皮卡车,车箱上一个个纸箱内都装上了刚收的枣。田浩见我到了,停下手中活走前来,递给我篮子和一根带钩的竹竿让我去打枣,他很开心地告诉我,那辆新皮卡是他今年七月份刚买的,既可代步也可拉货,在乡村很适用!今天是周六,来了二十多名顾客在枣园自己收枣。还有四十来份网上订单,共计五百八十多斤枣要发往省内外。田浩的父亲定秋叔,已年逾古稀却身材硬朗,他正戴着老花镜在车旁边与前来帮忙的邻居南芳叔一道,把车子边上几个大竹筐内采收好的红枣装入纸箱,细心地用电子盘称称好。庆秋叔边做事,边笑着对我说:“人家那么远买我们的枣,有的路上还要两三天,我们只能称得分量足一些,不能少了人家的枣!”收枣是项技术活,田浩的妻子在果园里专门指导顾客怎样采收红枣,如何先铺好塑胶纸,用钩子钩住树枝摇晃,让枣更快掉落。怎样用竹杆竿敲打,既不损伤枣树,又能把枣敲下来。边说边示范。枣园里还有梅香嫂子等几位本村来帮忙收枣的男女正拿着工具有条不紊地干着手中的活。
  俗话说:“莳田没个闲公公,割禾没个闲婆婆。”田浩枣园收枣那是公公婆婆都没闲着。为节省赶路的时间,午饭搬到了枣园里两间平时用来存放工具材料和休息的砖瓦房来做了。瑞弟的母亲玉凤婶刚放下收枣的工具,又在门外择菜,见我回来了,赶忙给我倒了杯茶,一股劲劝我,多吃些枣,很甜的!小房子旁边,摆放着八、九个养蜂箱,一些蜜蜂在各个蜂箱前翁翁飞舞。枣园边靠山脚处,三间矮屋是牛栏,牛栏前后的数棵树上,牵牛的牛绳系着六头膘肥体壮黑色、褐色的大小黄牛正在悠闲地享用从枣园割去的红薯藤。瑞弟一家人个个喜形于色,黝黑的脸上写满笑意,洋溢着农家人丰收的喜悦。
  红枣,以前在我们那里鲜有种植,因此,吃得极少。读小学时,学会唱“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这支歌曲时,更是觉得红枣味美香甜,稀缺难得。与我一起玩耍长大的田浩现在拥有这一大片枣园也是与此有关的。
  在赣南称红枣为“枣子”,因其与“早子”同音,具有“早生贵子”之蕴意,加上其色红香甜,象征喜庆幸福,每当谁家的女儿出嫁,都要想方设法买上些红枣和寓意为百子百孙的柏树枝,同象征人丁兴旺、福星降临和团团圆圆的花生、红瓜子、桂圆一道放置于嫁妆的桶盆、箱和鞋内。同时,还要用细红线串上两串长长的花生、桂园、红枣挂于出嫁女儿衣领,垂于胸前,带上娘家满满的祝福出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村曾发生一件趣事:一列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挑着、抬着一件件崭新的嫁妆自村前缓缓经过,盖着大红头巾的新娘坐在前头系着一朵大红绸花的自行车上由他人扶车前行,两串长长的红枣、花生、桂圆特别显眼。此时,在村口玩耍的一男孩看到了那两串红枣、花生。他太想吃上这些红枣了!他不快不慢地跟随在迎亲队伍的后面,当来到村北,迎亲的人们减速通过一河道时,男孩突然冲上前,一把扯下新娘胸前那两串红枣,转身就跑!这突如其来的一扯,新娘很是尴尬。好在迎亲的人们大声笑着说:“好兆头呀!新人还在路上,就有小孩来抢枣子吃了,肯定早生贵子!”
  那男孩正是田浩。他父亲得知此事时又惊又气,提着儿子的耳朵,“你怎能做这种事情!丢脸丢到十里八村了! ”田浩呲牙裂嘴,忍着痛连连说;“我是太想吃枣子了!”“想吃枣子,就要自己栽枣树呀!”……
  事情还真是凑巧。2005年春,县里派来驻村抓新农村建设的一位刘主任,对栽种果树颇有研究,他在走访中发现村里没人种枣树,而当地的气候和土质却适宜种枣,便自掏腰包,托朋友在外地代购五十株枣树苗给村里人种植。当田浩的父亲定秋叔得知村委会还剩下十多株枣树苗没人领时,想到儿子小时候因太想吃枣做出让人笑话的事,就全要了这些枣树苗,栽于村东鹭溪河畔自家的旱地上。可谓“无意插柳柳成荫”,那枣树适应性强,加上那旱地属适于枣树生长的沙壤土,两三年下来,尽管没怎么管理,那些枣树也长得像模像样,结出的红枣又脆又甜。已结婚生子在外务工的瑞弟,每次回家过年都能吃上自家种的红枣。懂得感恩的定秋叔,每年都要把自家晒好的红枣装上一小袋送到村委会,让驻村干部品尝。虽然那位刘主任现已不在这里驻村,也要表示一份对驻村干部的谢意。
  2015年,田浩的两个孩子一个读大一,一个念高中,父母双亲也都年近古稀,田浩一家被列为产业扶贫帮扶对象。驻村扶贫干部中有位周站长是园艺师。得知瑞弟家十几株枣树能为家里带来一些收入,来到实地察看这些枣树,发现枣树长势不错,但因不曾修剪,不懂管理,加上数量少,不成规模,收入难以提高。在确定枣树周边旱地都属瑞弟家责任山,建议他扩种枣树,走种枣致富之路,这正合田浩之意。
  参照政府予以贫困户建果园种脐橙的补贴政策,周站长指导瑞弟规划枣园,挖穴施肥,买来五千多株枣树苗在十六亩多面积的枣园一一栽植好。此后,周站长隔三差五来枣园看看,指导田浩施肥浇灌防病虫。送给他一本《枣树栽培技术》,要田浩多看书,对枣园做到科学管理。通常说“桃三李四梨五年,枣树栽下能卖钱”,第二年,有些枣树便开始结果,虽然产量不高,但那么快就有收入,瑞弟一家人的心情都象那红枣的滋味,甜甜的。
  人勤地生金。他夫妇俩在精心管护好枣树的同时,也在枣园种大豆、花生、红薯。精打细算的田浩关注到近年来市场上牛肉价钱好,枣园边的鹭溪河两岸绿草如茵,加上枣园也产喂牛的饲料,在枣园旁建起牛栏养起了肉用牛。花生和红薯收获后,其藤蔓先用于喂牛,牛粪又作肥料施于枣园,让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田浩在书中得知,枣树花期若请蜂农放峰传粉能提高枣树坐果率,而自己枣园周边山脉绵延,森林茂密,蜜源丰富,正适宜养蜂,立即到邻乡山里的养蜂户中购得两箱蜜蜂,边学边干,在枣园又养起蜜蜂,现已发展到九箱,不仅提高了枣树的产量和品质,产出的蜂蜜也给田浩家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田浩枣园红枣产量逐年提高,在村干部的牵头组织下,前年春季,与村里庆福、瑞南等其他三十来户种脐橙和蜜梨的农户一道成立了村里的果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在微信群里相互交流果园管理的做法与经验,相互帮忙松土、施肥、采摘,交流销售信息,且根据不同种类水果采收、销售季節的不同,利用各自的网络销售平台为果园正在采收、出售产品的社员在网上销售产品。田浩枣园的鲜枣皮薄汁多,酸甜适度;红枣干色红肉厚,香甜浓郁,在果业合作社社员的协助下销售极快。近年来,田浩一家的收入与村里其他农户一样,一年比一年好,日子越过越幸福,正如同其枣园红枣的味道和产量,甜蜜蜜,步步高。
  作者简介:龚德明,赣州市赣县区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邵猷芬
其他文献
初秋,走进宜春市上高县塔下乡田北村,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楼房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的树木小草焕发勃勃生机,整个村庄呈现出一幅安逸祥和的美丽新农村图景。  田北村位于上高县城南郊、锦江河畔,全村共有农户488户1822人。这个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村子,却家家户户住进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  一直以来,田北村村民以务工、种植蔬菜为主。后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从事建筑、运输
期刊
时下,走进江西万尚会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就犹如进入到了一个花果山、一个果品园,杨梅、蓝梅,茶叶、油茶,种植业、养殖业……一项项的产业,一个个的品种,在这里集结,在这里安家落户,组成一个方圆数里的“生态农业产业园”。  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鱼白肚,草尖上还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时,一阵阵的汽车声、摩托车声、三轮车声早已划破了这里的宁静。杨梅园、蓝梅园、花卉园、茶叶园……处处闪烁着衣着鲜艳的人群,在园务
期刊
今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在广西、贵州等6省(自治区)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东西部协作决策部署,高站位扛起政治责任,高标准完善工作体系,高效率优化帮扶机制,紧紧围绕“兴产业促消费”工作要求,创新开展粤桂粤黔协作共建“一县一园”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多措并举推进消费帮扶,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8月
期刊
2020年,九江市柴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万众一心、砥砺前行,奋力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区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3617户9756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以来,柴桑区赓续脱贫攻坚精神,重点抓好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五个衔接”,建设全面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
期刊
大余县以列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两项“国字号”试点为契机,按照“系统集成、协调高效”的理念,坚持以“治”促“改”,“治”“改”一体,深入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取得较好成效。全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在大余县召开,大余县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优秀单位。  建章立制,打造“规范宅改”  大余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宅改工作,既把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又把它作为一项民
期刊
近日,行走在赣县区阳埠乡新联村,只见群山起伏,层峦叠翠,蜿蜒的村道通往茂林修竹荫映下的村落。栋栋农民新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山岭之中,高高的移动信号塔,直插云天。你如果向村民打听这一切变化,他们会告诉你,这些成果的取得,“大村长”功不可没,“大村长”就是赣州市赣县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志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群众  2018年10月,一场如火如荼的“机关干部下基层,连心连情促
期刊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了头,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迈出新路头。党的富民政策露了头,亿万农民个个有奔头。国税免征到田头,扶贫帮困到户头。新型合作医疗到人头,晚年生活个个有靠头。百姓生活人人过上好日头,举国上下歌颂党的好领头。”“党的政策是春风,吹得人心暖融融,吹得山清水又绿,吹得小康日子红。”这些流传在乡村闾巷的歌谣,生动而又形象地赞美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广大农村蓬勃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是亿万农民的心灵
期刊
坐落在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脚下的温汤镇水口村,是个美丽的小村落。这里道路干净,种满鲜花,村庄内的赣西夯土老屋建筑群保存完好。村里不仅有无人售卖点,还有庭院咖啡馆,融合田园风光与民宿用餐体验的“日落晚餐”,一经推出便受到很多年轻游客的追捧,常常一桌难求。  这些新鲜点子,都来自村里的大学生专职村干张拯。他年纪不大,经历却很丰富。大学毕业后,他用了9年时间,实现儿时环游世界的梦想,之后选择回到家乡,发展
期刊
资溪县融媒体中心张银华同志从2017年7月担任高阜镇莒洲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以“当有情怀的扶贫干部、做有温度的扶贫工作”为座右铭,用实际行动“做贫困户的贴心人、做留守老人的守护神、做传统古村的宣传员”,通过精准施策,实现整村贫困户提前脱贫,带出为民团结的村班子,发展了集体经济,推进了文明实践活动,山区古村从基础设施到乡风民俗发生了巨大改变。张银华先后被评为高阜镇优秀第一书记和资溪县“四进四联四帮”
期刊
在江西赣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是热血青年,身着戎装,在国防事业中建功立业;脱下军装回到地方,恪守忠诚,甘于奉献,勇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一張张黝黑的脸上,写着坚毅;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充满力量。身上有泥土、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这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兵支书”。  乡村振兴“领头雁”  2016年,宁都县竹笮乡侧排村“大老板”崔春林,舍下手头年创利税200余万元的公司,担任村党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