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墨色探究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no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是我国几千年艺术发展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赋予了深刻的涵义,成为了国内绘画发展的缩影。墨色是中国画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想要正确解读其富涵的艺术语言,就要对中国画创作过程中传移模写的作用有所了解,要能够体会到墨色五分的审美意趣和崇尚黑色的审美意识。读懂这些语言,将有利于深入剖析艺术家们的创作意图,欣赏其高超技法下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本文将围绕中国画的墨色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国画 墨色 尚黑意识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发展至今的一面旗帜,已有千年历史,因为特点显著的表现手法与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人们对艺术成就追求更高的目标。因为水墨画墨色具有单纯性与自然性的特点,因此受到了很多文人的追捧。古代的文人雅士追求气韵清高、平淡天真,水墨画的艺术特点凝聚于此,也就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途径之一。中国画的发展历经岁月洗礼,经历了水墨画和青绿画的形式,目前形成了水墨画中独具特色的墨色表现手法。从视觉角度去挖掘,我国的水墨画发展中墨色是其唯一的元素,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画家对墨色元素进行深入探究后,将其与自身情感相融合,体现于画作之中,将使得水墨画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也更有利于墨韵意趣的展现,进而提升审美能力。
  一、感悟笔墨,虚实结合
  中国画因其独具东方特色的魅力屹立于世,“笔墨”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通常来说,“笔墨”传递给观赏者的内容应该是虚实结合的。“实”体现在观赏者可以以画作为载体,观察画家笔墨手法的浓淡、干枯,以及泼墨等绘画手法。“虚”体现在其不但具有“看”和“观”的特点,更是我国文化的一种传承。当观赏者将作品给人的感受,去重新审视画作时,对于绘画技艺下的墨色趣味与意境的理解更加深刻。所以,中国画当中的“笔墨”,是虚与实的结合,是内与外的双重结合,极具审美价值。
  作为艺术的鉴赏者,我们应该怎样去体会中国画的意境呢?为能够与作者“共情”达到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对我国古代临摹古人画作进行一定的了解,谢赫在他所做的作品当中提到了“六法论”。他认为,想要让作品意蕴深远,就应该做到“传移模写”。此说法并不意味着一直临摹古人作品,而是要做到“临古而知今”。从鉴赏者的角度来说,只有对古人或过去有所了解,才能够捕捉当下的时代或人物特点,体会笔墨描绘的意境。传统的笔墨技法是前人对自然细心观察、有所参悟之后而提炼出来的。技法通常有定式,可以对优秀的笔墨技法运用的作品进行借鉴、汲取优点。不过笔墨是没有定式的,学习笔墨技法仅为辅助的手段,需要作者與欣赏者能够与画中形象进行“沟通”。在对笔墨的表现能力有所掌握之后,绘画水平也不会仅停留于对现实事物的描摹,而是可以借此表达个人的内在感受。所以,临古的目的不只是对古人笔法的复制,而是通过临古才能理解绘画出这样笔墨感觉的笔墨程序和用笔用墨的规律,以及其他一系列仅靠感官视觉所发现不了的东西。
  二、弘扬文化,传承“尚黑”
  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画家王伟曾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中国水墨画是通过展现水墨的流动性和墨色的渐层性,来表现作品的主题与意境的,与其他类型的相比,中国水墨画更具东方艺术特点,同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尚黑”意识。水墨画在我国的诸多画派中脱颖而出,并被赋予中国国画的美誉,与其对墨色单纯性、自然性以及象征性是很大关系,这和西方的绘画倾向于色彩的搭配有显著区别,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我国民族绘画的独特风格。水墨画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和我国绘画中推崇的“尚黑”意识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水墨画的绘制主要是运用了黑墨与白纸两种极色,加之清水调墨,用于展现色彩的浓淡。古代的绘画作品中,“青、黄、赤、白、黑”是应用较多的,水墨画则只应用了黑色。黑色在中国山水画中能够应用,并且形成我国传统绘画特色,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长期生活以来形成的黑色崇拜心理。沿袭中国古代尚黑的审美思想的中国画,主要以墨色和画面的“留白”来表现所绘对象。白色作为黑色的对比色,为墨色的画面起到衬托、延伸画面意境的效果。这与老庄的“以白计黑”不谋而合,同时也与“以无计有”的画面效果相吻合,使画面呈现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结语
  我国的水墨画是国画的主要画种之一,是我国绘画艺术成就的接触代表。水墨画的形成与远古先民崇拜黑色有很大关系。绘画者运用高超的运墨技巧,表现作品特点,展现画作墨韵,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艺术创造力。正因如此,让原本静止的中国水墨画,拥有了顽强的生命力与别致的艺术感,更成为了欣赏者的精神源泉。对中国画墨色的探究,将会让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更加顺畅,赋予中国画一个更加璀璨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贝妍菁.通过探索中国画的墨色运用将现代平面设计印上“中国创造”的标签[J].明日风尚,2017.
  [2]王陆健.中国画白描技术在服饰与杂件中的应用研究——评《白描服饰与杂件—中国画实用范图》[J].染整技术,2018.
  作者单位:
  1.孙馨晶 大庆市大同区太阳升镇中心学校
  2.韩笑 大庆市大同区祝三乡有利小学
其他文献
看点一:频繁的灾祸,唤醒人类理性;共同的危机,加速多边合作  在印度洋海啸造成28万多人失踪或死亡后,人类步入了2005年;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风声鹤唳中,人类送走2005年。2005年,是天灾人祸尤多的一一年。发生在伊拉克的踩踏事故,近2000人死伤;突如其来的南亚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飓风横扫,恐怖袭击接二连三。  各种危机加速了2005年的全球合作。联合国、八国集团、WTO等组织举行的国际
期刊
编者的话:  近代四川是近代中国的缩影。百年来,巴蜀大地发生过一次又一次震撼中国的大事,产生了一位又一位蜚声华夏的伟人。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奋斗与崛起,无不在巴蜀大地烙下深深的印记。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从本期开始,《巴蜀百年》栏目将客观、生动地向您讲述近代四川的沧桑巨变。  1894年至192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最全面、最深刻、最剧烈的转型时期。参与其间的历史人物中不
期刊
未来面临的风险之一是出现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性,这样就有可能导致油价进一步高涨,使未来数年的全球产量减少1.5%。第二个不确定因素产生于持续存在的全球不平衡和高收入国家的公共债务增加。  据《2006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到2006年将减缓至5.7%。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以史无前例的高速度增长,超过高收入经济体一倍以上。后者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在2005年和2006年也将从2004年
期刊
摘要:中国的绘画史上,宋元可谓是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元山水画在形、神上的转变,是中国山水画审美趣味向抒发内心转移的表现。中国山水画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至今已经一千多年,终在隋唐趋于成熟,宋元达到高峰,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是中国优秀文化里浓烈的一笔。在宋元山水画的世界里,山水画家以己思入画,以道法入画,山水之间使人心灵深沉、静默,与天地万物交流结合。宋元山水画,承前启后,画中的自然山川之美
期刊
摘要:美术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其“美”字完美的呈现了这门艺术的性质,就是要追求美、展现美、表达美,所以欣赏美术作品,就是在鉴赏美。所谓鉴赏,“鉴”指的是鉴定、鉴别,是一种行为方式;而“赏”指的是欣赏、享受,是一种客观结果,鉴赏美术作品,就是要鉴别其中美的地方进行精神上的享受。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找到其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本文从具象美术、意象美术以及抽象美术三个角度展开对艺术语言的剖析和理解
期刊
摘要:对于传统的美学而言,意境属于重要的范畴,即为情思和景物及生活画面之有机融合,属于以综合功能情景交融境界。意境是中国画之灵魂,是衡量其艺术价值的一种重要标志,因此,探究中国画的意境美便具有了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画意境的内涵及具体体现,并分析了如何在中国画中創造意境美。  关键词:意境美 中国画艺术 灵魂  中国画属于一种比较独特的绘画艺术,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并且经过了长时间积累和沉淀
期刊
摘要:德国表现主义早期绘画注重利用一切因素和方法来展现艺术家的真实情感,向人们传达画作的深刻内涵。文章就德国表现主义早期绘画笔触特点和应用问题进行探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德国表现主义早期绘画笔触。  关键词:德国 表现主义 绘画 笔触  笔触对于画面的作用超过了精准的细节描绘,使得绘画更加具备感染力,因而笔触是当前画面表达的重要组成。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以真实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绘画独特
期刊
去年以来,成都市对市级部门和所辖区(市)县部分干部进行了实职转任非领导职务和交流,逐步建立健全了民意调查、群众测评、随机考察、日常动态等干部管理监督机制。  一方面,将干部管理监督由闭合式转变为开放式,注重引入各方力量,推行开放式测评和开放式监督,不断扩大民意调查和群众测评的对象范围,增强调查、测评对象和时间的随机性,干部行不行,让群众来说话,而且保证群众说话管用。另一方面,把干部任职重心从任职审
期刊
摘要:素描已经从美术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艺术,在美术界占据着一席之地。素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夸张性,主要是通过线条的变化艺术、明暗对比、虚实结合来呈现艺术魅力。线条是素描绘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素描作品重要的藝术表现形式,影响着整幅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线条可以勾勒出客体对象的轮廓、五官、形态等,通过简单的黑白颜色对比、色彩搭配等来对素描对象进行诠释,属于一种素描美术作品的灵魂所在。本文主要
期刊
摘要:美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可以通过线条、构图、色彩、意境等激发观赏者情感、心灵上的共鸣,激起他们心底的感悟,进而提升观赏者的审美能力。众所周知,美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客观生活和实物的反应,更添加了画家对生活、对创作对象的个人感悟,赋予客观创作对象新的生命力,从而形成美术作品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能单单从美术作品的画工来进行欣赏,更要注重对美术作品情感、意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