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学生在写作中思维单一,作品主题不深刻等问题,文章认为,在教学中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让自己的作品主题深刻、新颖、内涵丰富有意义。
关键词: 写作 多角度思维 培养途径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人的理性认识过程,它可以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新课标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角度思维。下面我谈谈在一堂作文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培养。
一、一道数学题引出学生对多角度思维的认识
“2、4、6、(?)后填什么?”答案(1)“填8,都为偶数。”答案(2)“填10,因为4 6=10。”答案(3)“填12,因为■=3,■=3。”答案(4)“填5,因为2、6都是一笔写成,4、5都是两笔。……”
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实我们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思维,会得出多种不同的结论,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多角度思维就是指我们解决问题时打破常规(惯势)思维,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探索前人没有开辟的新天地,提出不同凡响的观点。
二、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多角度思维
第一组文学作品:《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这两首都引用牛郎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迢迢牵牛星》主题是表现男女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充满愁苦哀怨,因此他们流露对牛郎与织女被天河相隔一年只能相见一次的同情、怜悯之情。(牛郎与织女一年只见一次,爱情遭到“扼杀”,跟自己有“同命”相怜之感。)《秋夕》主题是表现宫女们深居宫中的孤寂无聊和对爱情的向往,因此她们流露出对牛郎与织女虽被天河相隔,但一年还能相见一次的羡慕之情。(牛郎与织女虽一年只见一次,但他们毕竟有爱情,还能相见一次,而自己在宫中没有青春,没有爱情,寂寞悲惨度过一生。正如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第二组文学作品:《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这两首诗都讲到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绝句》中诗人觉得项羽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是一个堂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的英雄形象,流露出对项羽同情、景仰之情。另外我们可能还会自然地想到霸王别姬,一个将军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而是宝马和美人,项羽这个人太儿女情长了。一个既有英雄气概又儿女情长的人怎能不让人喜欢呢?恐怕当时的女孩子都会这样想:“如果我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他。”《题乌江亭》作者认为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能“包羞忍耻”,以便期待能“卷土重来”,流露出对项羽讽刺、鄙夷之情。
可见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方法不相同,而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各自感受和认识是迥然不同的,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同一枝花,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会说“它在丛中笑”;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欣喜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是有情的,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人说花是无情的,“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面对春景,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人低吟“流水落花春去也”;面对秋景,有人但见“秋天万里净,山暮澄江空”的明丽,有人却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婉。面对秋之枫叶,杜牧感觉到的是一种欢悦:“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白居易感受到的是一种萧条:“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杨显之感觉到的是一片火红:“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张生感到的是一种忧伤:“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毛泽东感到的是革命的激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片枫叶,牵出多少情思。
三、在练习中激发学生多角度思维
从不同角度分析下列成语的含义:
1.滥竽充数:答案(1)从南郭先生的角度:讽刺有些人不懂装懂,没有真才实学。答案(2)从齐宣王的角度:批判领导不善选拔人才,实行“大锅饭”体制,让一些人有机可乘。答案(3)从乐工的角度,讽刺有些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个人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得过且过,其他人爱怎样就怎样,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缺乏社会责任感。
2.班门弄斧:答案(1)讽刺一些人不自量力。答案(2)赞颂一些人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定论,推陈出新的胆识,难能可贵,勇气可嘉。
3.有志者事竟成;开卷有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知足常乐;严师出高徒;铁杵磨成针(答案略)……对一些成语多角度地分析,就有可能发现蕴涵在其中的丰富事理。角度越多,发掘的道理就越多。
因为学生通过对多角度思维进一步领悟之后,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设计这一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更进一步加深对多角度思维的认识,独到的发现越多,越能激发多角度思维的兴趣。
四、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思维在文章生成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要作用,说到底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写作过程应该多样化思维。对一事物从多种多样的角度和方向去观察,就会有多种多样的结果,写作者脑海中就会形成思维的扇形“射击面”。不断地转换思路,进行多角度和多方向思考,探索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无疑将会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从而步入创造性思维的坦途。
比如写《停电以后》,如果只从“停电不好”角度写出停电以后的悲伤忧愁,思维角度就显得单一。我要求同学们变换角度,从“停电真好”这一角度思维。有的同学写出停电以后有时间了,一家人去探访好久不见的爷爷、奶奶,从爷爷、奶奶那又惊又喜的眼神里可以读出老年人需要关爱,从而表现“关爱老年人”这一主题;有的同学写出停电以后一家人改变以往有电时一家人争抢电视频道弄得矛盾重重的情景,举行烛光晚会,从而表现“家庭和谐”这一主题;有的同学写出停电以后走出家门去感受外面的世界,从而表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一主题等,这样主题比较深刻、新颖,内涵丰富且有意义多了。作文主题有了独到的分析,就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这样的作文就会更精辟,也更出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们应该大胆打破常规,颠覆传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写作,一定会有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一定会写出优秀的文章。
当然,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培养不是靠一堂课就能达到的,需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总之,我清醒地认识到作文教学是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可谓任重而道远,我将不懈地努力。最后,我想以《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句话作自我勉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参考文献:
[1]朱苓.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胡延国.课程理念下优化写作教学的策略建构.
[3]程红兵.如何写出个性化作文:个性化的思维.
关键词: 写作 多角度思维 培养途径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人的理性认识过程,它可以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新课标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角度思维。下面我谈谈在一堂作文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培养。
一、一道数学题引出学生对多角度思维的认识
“2、4、6、(?)后填什么?”答案(1)“填8,都为偶数。”答案(2)“填10,因为4 6=10。”答案(3)“填12,因为■=3,■=3。”答案(4)“填5,因为2、6都是一笔写成,4、5都是两笔。……”
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实我们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思维,会得出多种不同的结论,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多角度思维就是指我们解决问题时打破常规(惯势)思维,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探索前人没有开辟的新天地,提出不同凡响的观点。
二、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多角度思维
第一组文学作品:《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这两首都引用牛郎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迢迢牵牛星》主题是表现男女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充满愁苦哀怨,因此他们流露对牛郎与织女被天河相隔一年只能相见一次的同情、怜悯之情。(牛郎与织女一年只见一次,爱情遭到“扼杀”,跟自己有“同命”相怜之感。)《秋夕》主题是表现宫女们深居宫中的孤寂无聊和对爱情的向往,因此她们流露出对牛郎与织女虽被天河相隔,但一年还能相见一次的羡慕之情。(牛郎与织女虽一年只见一次,但他们毕竟有爱情,还能相见一次,而自己在宫中没有青春,没有爱情,寂寞悲惨度过一生。正如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第二组文学作品:《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这两首诗都讲到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绝句》中诗人觉得项羽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是一个堂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的英雄形象,流露出对项羽同情、景仰之情。另外我们可能还会自然地想到霸王别姬,一个将军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而是宝马和美人,项羽这个人太儿女情长了。一个既有英雄气概又儿女情长的人怎能不让人喜欢呢?恐怕当时的女孩子都会这样想:“如果我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他。”《题乌江亭》作者认为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能“包羞忍耻”,以便期待能“卷土重来”,流露出对项羽讽刺、鄙夷之情。
可见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方法不相同,而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各自感受和认识是迥然不同的,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同一枝花,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会说“它在丛中笑”;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欣喜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是有情的,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人说花是无情的,“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面对春景,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人低吟“流水落花春去也”;面对秋景,有人但见“秋天万里净,山暮澄江空”的明丽,有人却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婉。面对秋之枫叶,杜牧感觉到的是一种欢悦:“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白居易感受到的是一种萧条:“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杨显之感觉到的是一片火红:“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张生感到的是一种忧伤:“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毛泽东感到的是革命的激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片枫叶,牵出多少情思。
三、在练习中激发学生多角度思维
从不同角度分析下列成语的含义:
1.滥竽充数:答案(1)从南郭先生的角度:讽刺有些人不懂装懂,没有真才实学。答案(2)从齐宣王的角度:批判领导不善选拔人才,实行“大锅饭”体制,让一些人有机可乘。答案(3)从乐工的角度,讽刺有些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个人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得过且过,其他人爱怎样就怎样,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缺乏社会责任感。
2.班门弄斧:答案(1)讽刺一些人不自量力。答案(2)赞颂一些人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定论,推陈出新的胆识,难能可贵,勇气可嘉。
3.有志者事竟成;开卷有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知足常乐;严师出高徒;铁杵磨成针(答案略)……对一些成语多角度地分析,就有可能发现蕴涵在其中的丰富事理。角度越多,发掘的道理就越多。
因为学生通过对多角度思维进一步领悟之后,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设计这一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更进一步加深对多角度思维的认识,独到的发现越多,越能激发多角度思维的兴趣。
四、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思维在文章生成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要作用,说到底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写作过程应该多样化思维。对一事物从多种多样的角度和方向去观察,就会有多种多样的结果,写作者脑海中就会形成思维的扇形“射击面”。不断地转换思路,进行多角度和多方向思考,探索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无疑将会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从而步入创造性思维的坦途。
比如写《停电以后》,如果只从“停电不好”角度写出停电以后的悲伤忧愁,思维角度就显得单一。我要求同学们变换角度,从“停电真好”这一角度思维。有的同学写出停电以后有时间了,一家人去探访好久不见的爷爷、奶奶,从爷爷、奶奶那又惊又喜的眼神里可以读出老年人需要关爱,从而表现“关爱老年人”这一主题;有的同学写出停电以后一家人改变以往有电时一家人争抢电视频道弄得矛盾重重的情景,举行烛光晚会,从而表现“家庭和谐”这一主题;有的同学写出停电以后走出家门去感受外面的世界,从而表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一主题等,这样主题比较深刻、新颖,内涵丰富且有意义多了。作文主题有了独到的分析,就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这样的作文就会更精辟,也更出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们应该大胆打破常规,颠覆传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写作,一定会有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一定会写出优秀的文章。
当然,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培养不是靠一堂课就能达到的,需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总之,我清醒地认识到作文教学是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可谓任重而道远,我将不懈地努力。最后,我想以《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句话作自我勉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参考文献:
[1]朱苓.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胡延国.课程理念下优化写作教学的策略建构.
[3]程红兵.如何写出个性化作文:个性化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