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搭台” 学生“唱戏”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_E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根据这一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在这舞台上,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自觉、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
  一、搭建生活的舞台,让学生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见,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作文应扎根在生活中。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领到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趣,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自由地徜徉,尽情地放飞。这样,他们才能从生活中汲取到鲜活的东西,抒写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虽然这些感悟是肤浅的,但毕竟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我们要加倍珍视。
  比如写《我好想 》的作文时,学生从“我手写我心”出发,大胆地、真实地记录心中的想法。有的写好想睡觉:每天功课紧,作业多,双休日又要上兴趣班,多想好好睡一觉;有的写好想变矮:长高让人羡慕,我却苦恼,坐在最后一排。看黑板模糊,抄错题挨骂。买童装,没大号,只好穿青年装。有的写好想有选择权:买衣服,妈妈作主,上兴趣班妈妈作主,买书妈妈作主,我成了傀儡。有的写发宣传广告的姐姐:她们逢人就发,见车就夹,结果广告纸满地飞,影响了环境卫生,真想给她们说声:“姐姐,别乱发传单。”有位学生采访冒着寒风坐在小板凳上给路人擦皮鞋的小姑娘,了解她家里贫穷,兄弟姐妹多,上不起学,听了心里不是滋味,我真想哭啊!整篇习作字里行间透出对小姑娘的同情与怜惜,感人至深。这些习作写出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感情。
  生活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生活是作文不竭的源泉。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接触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学生的作文才有源头活水。
  二、搭建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发现
  习作离开了观察,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生命力。学生的生活是很丰富的。校内,经常跟同学在一块学习和游戏;校外,参加各种活动,接触许多新人新事。因此,习作素材是非常广阔的。但是小学生的观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对发生在身边的许多有意义的事和自己所经历的事往往熟视无睹,听而不闻;或者他们的观察只是看了个大概的轮廓,只有个浮光掠影的大概印象。基于上述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观察心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察对象,从而在观察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这样才能观察得持续长久。这时,教师要提示他们观察方法,让他们懂得如何观察。这样的舞台才是广阔的,学生才有鲜亮台词。
  写《生活是我的老师》的作文时,让学生写自己在生活中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写前让学生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这样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生活的发现,作文出现了——
  用牙膏去除茶杯上的茶垢,泡的茶有牙膏味,用盐巴去除茶杯茶垢,干净又无味。
  做豆浆留下的豆渣是养花的好肥料。
  金鱼没眼睑,睡觉不闭眼。
  苹果切片泡一泡盐水,苹果放久不变色。
  生活处处皆文章,留心生活,一件件极其平常的小事会活起来,一幅幅极其普通的情景会生动起来。生活中有许多是我们未曾知道的东西,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就会发现它们,了解它们,表达它们。
  三、搭建想象舞台,让学生创新
  一位教师在讲解蔷薇的知识后问学生: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什么?一学生答道:“是可怕的刺。”另一学生答道:“是美丽的花。”老师表示赞许。第三个学生答道:“我想,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不带刺的蔷薇。”教师怒斥道:“你胡思乱想些什么?”其实,这位教师没有意识到,他错过了一次发挥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创新的机会。
  教学童话故事《错字国与正字国的较量》时,学生想象奇特,内容丰富,情节完整,语言动人。有的写在汉字国里有两个国家,正字国领土大,人口多。错字国领土小,人口少。错字国国王粗心一心想扩大领土,于是便叫部下小马虎混进正字国,抓几个公民,整容整容,变成错字国公民。正字国派了认真去解救,一场较量战开始了……有个小学生洋洋老写错字,误入错字国,正字国暗中派老师给洋洋指导,洋洋认真纠正错字,不久又回到正字国;有的写正字国经常举办错字展览,让公民识别。错字国派遣整容师去偷改,公民发现了,活捉整容师,错字国损兵折将。
  想象之鸟一旦高飞,学生们的头脑中便会浮现许多新颖、生动的画面,就会文如泉涌。
  四、搭建阅读舞台,让学生积累
  教师要营造书香氛围,创造条件,利用机会,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如为学生提供读书的平台,开辟“好书推荐”栏目,建立“班级图书角”“家庭图书架”,开展“好书传递”“亲子阅读”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举行“读书会”“故事大王”“好书联播”“课外剧场”等活动,让学生品尝读书的成果;为学生提供评比的平台。评选“优秀读书笔记”“课外阅读小明星”“亲子阅读好家长”等,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
  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的途径,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做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等形式,将阅读中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优美语段、成语格言分类摘抄,储存进自己的采集本中,读一读,记一记,用一用,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地语言运用中,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词汇,不断丰富自身语言,达到语言再积累。积累是手段,不是目的,它为倾吐做准备,否则积累就没有意义。因此,要把学生的语言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转化为写作能力,让他们用语言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感悟,从而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习作是心灵的牧场,它抒写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发现和想象,是一种自然的倾吐;它彰显的是学生生命的本真,是一种瑰丽的灵动;它流淌是学生的情趣和才思,是一种真情的涌动。
其他文献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朗朗”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表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语文课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放射光芒。怎样才能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
语感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迅速、直接并准确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能力。语文教学泰斗叶圣陶曾这样要求:“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也明确要求“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那么,良好语感的习得需要如何培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略谈肤浅的看法。  一、借读感悟触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
小班化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学活动必须适应学生差异,使每位学生都拥有均等的参与教学的机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那么,如何在小班环境下,既面向全体,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又兼顾个体间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求得各自最佳的发展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所教的学生,按学习能力状况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
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轮读到第二段,班上一个平时不太举手的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嘴里还不停地喊:“老师,我!老师,我!”我微笑着向他点了点头,他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读。他感情充沛,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把文章所表达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同学的热烈掌声,我也高兴地鼓起掌来。我想他一定理解了课文,想借机激发他的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