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 存异求同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NetS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阅读是把内容或者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加以对比、分析而进行的阅读。比较阅读的作用在于通过比较,分析文本内容或者形式上的相同点或者相异点,这样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文本的特点,加深对文本更高层次的理解。比较阅读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同类相比法(求同法),异类相比法(求异法)等方法。下面笔者将着重对鲁迅的两篇短篇小说《故乡》和《孔乙己》采用同类相比的阅读方法进行对比阅读,来探求这两篇短篇小说的相同之处,从而加深对鲁迅作品的深刻认识。这两篇小说所写年代不相同,反映的主题思想也不相同,但是作者在这两篇小说中所运用的表述方式和人物描写手法有惊人的相同之处。
  (一)运用了相同的“作者视点”叙述方式
  视点是作者写作切入的角度。作者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视点以便于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从而便于读者对小说故事的阅读和理解。当作者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情绪投射到作品中,以自己的态度观点情感去支配故事人物,去支配着读者的理解时,他采用的就是“作者视点”的方式。当然,“作者视点”并不等同于“第一人称小说”,但是在鲁迅的作品中的“我”却非常接近“作者视点”。《故乡》和《孔乙己》这两篇小说都采用了““作者视点””的叙述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的。两篇小说中的“我”就十分接近““作者视点”的。因为两篇小说都是以“我”之眼写出了另一个人的悲剧。既写出了小说中主人公的悲哀,也写出了“我”的哀痛,物我互为映衬,使作品多了一层意味。
  《故乡》这篇小说中以“我”回故乡的活动和感受为线索展开小说的叙述情节的。“我”回故乡时见到的现实中的故乡与想象中的故乡相差太大,心里就产生了十分悲凉的感觉。并且在故乡“我”见到的中年闰土与想象中的少年闰土有明显的变化,心里顿时涌起了十分悲哀的情绪。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也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写“孔乙己”这个主人公的。小说中的“我”是在咸亨酒店里当伙计,因此酒店里发生的事情和孔乙己来酒店喝酒以及众酒客对他的态度,都是通过“我”的眼光来叙述的。“我”同样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了展开小说情节的作用。而且小说通过“我”对孔乙己的态度深刻折射出作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感受,对孔流露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二) 运用了相同的“对比映衬”手法
  小说主要是通过刻画人物来反映深刻的主题思想的。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必须形象鲜明,有立体感。要使人物形象突出,作者可采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故乡》《孔乙己》这两篇小说作者塑造的闰土和孔乙己形象都采用了上述描写的方法。然而,小说中的人物是复杂的个体,他(她)们通常是随着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作者在同一篇小说中对同一个人物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形象进行了描写,目的是进行前后对比,从而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这种作者对人物形象随时间变化的对比描写就是“对比映衬”的手法(当然作者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故事情节描写等都可以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
  《故乡》这篇小说通过对两个不同时期的闰土形象的外貌和神态等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描写。比如少年闰土给人的形象是“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而中年的闰土的脸却是“灰黄色的”“手又粗又笨,开了裂,像松树皮”。
  通过这些外貌的描写我们就可以知道少年的闰土是活泼可爱的,而中年的闰土却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对比,深刻反映了旧社会的封建制度对底层老百姓的摧残。《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孔乙己是个没有“进学”的老童生,他迂腐善良,让人可笑,又有几分可怜。作者对他两次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进行了对比描写,尤其是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第一次写孔乙己在酒店喝酒时,作者描写孔乙己的脸色是:时而“青白”,时而“涨红”,时而“青筋”绽出,时而“笼上了一层灰色”。但是当孔乙己在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喝酒时,他的脸却变得“黑而瘦”了,这表明了这时的孔乙己已经濒临死亡的边缘了。通过作者两次对孔乙己的外貌进行的对比描写,令人窥见了孔乙己人生的历程变化及其悲剧的命运,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社会的控诉和反抗。
  以上是从鲁迅两篇小说的表述方式和人物描写手法两个比较角度来探求它们的相同点。此外在这两篇小说的其它细微之处同样也可以发现它们的相同的内容。比如《故乡》中作者对少年闰土“月夜捕獾”的描写来突出少年闰土纯真质朴的童真美。在《孔乙己》作品中透过“孩子吃完豆,依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的细致刻画,我们也能够捕捉到孔乙己身上的一丝童真味。还有这两篇小说的结尾,都是那么的意味深长,给人无穷的深思。
其他文献
真正的个性写作,意味着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刻骨铭心的,至少是有所感悟有所体味的独特的体验。教会学生品读经典名篇,放眼自然,体察生活,用作文的思想去体验生活,用生活的思想去构思作文,让学生写出文质优美、感情至深的文章。这不但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也是学生作文获胜的法宝。如何让学生在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呢?  一、品读经典名篇,体验真情实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或片段。朱自清
期刊
新教材选用了大量优美的诗词,这些诗词包含着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加强诗词教育,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涵泳吟诵,聆听音乐美   朱熹认为:“诗是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刘勰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直至今日,涵泳吟诵一直都是语文
期刊
教学亲和力,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这种力量,能极大限度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近祥和的课堂氛围。怎样让语文教学更具亲和力呢?  一、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是亲和力产生的前提   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的人格,欣赏他们的幼稚,宽容他们的错误,倾听他们的意见,努力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富含人情味的教师角色,是
期刊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自2004年开始,课改实验区中考语文试题大都设置了“名著阅读”检测题 ,那么中考名著阅读考查什么内容呢?现就2006-2009年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试题进行分析。先请看下面四道中考“名著阅读”题:  (一)2006年广东省:请根据作品补充故事情节。(3分)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_________________;  孙悟空_
期刊
话题作文近几年已成为了中考作文的一种常见形式。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其想象力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其特点有: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这种开放性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相比,其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
期刊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要让学生建立活化的语文基础  活化的语文基础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的语文知识是活性知识,是经过学生认知结构应用过的语言知识。这种知识是具有综合性的,即知识性与思想性、科学性与适用性有机结合,这种活性的语文基础是在听、说、读、写、思等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的,是学生进行思维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发展基
期刊
如何在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共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控制和调节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一味地滔滔不绝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精心设计导语和授课内容,把授课目标设计成一个个层次适度的问题,留给学生以思考余地,然后讨论、回答,在解惑中结束课堂
期刊
很多语文老师对批改作文时写作文评语环节颇伤脑筋,往往轻率为之,或套话连篇,过于空洞;或严肃呆板,索然无味;或千篇一律,小异大同,致使教育的评价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其实,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的延续,同时也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切磋水平的重要阵地,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他对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完善学生人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何才能写好作文评语呢?我有几点不成熟的
期刊
语言大师吕淑湘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怎样学,不是把现成的东西教给学生,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作为一线教师,我在教学中做了积极的探索,有以下体会。   一、课前预习要让学生充分走近作者   文言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文言文的主题又跟写作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很多文言文要么托物言志,要么写景抒情,如果离开对作者的了解,直入文本,很难理解文本的主题。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有较强的兴趣,在了解
期刊
当前教学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就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提供的教学环境,更好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六册《翠鸟》这一课时,将现代教育思想——建构主义作为贯穿整课的一条主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出现并辐射全课,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从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