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i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要让学生建立活化的语文基础
  活化的语文基础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的语文知识是活性知识,是经过学生认知结构应用过的语言知识。这种知识是具有综合性的,即知识性与思想性、科学性与适用性有机结合,这种活性的语文基础是在听、说、读、写、思等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的,是学生进行思维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才能让创新精神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人格与能力根基上。文学作品是人类社会实际生活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它是大量使用形象思维创作而成的,比抽象的逻辑公式更具体,更具有感情色彩,因此,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鼓励学生挑战思维定势,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可见,创造性思维必然超越固定的传统的常态“模式”,从而表现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如果学校能在学科之外,多发掘一些其他能力,大多数学生都有卓越的表现。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传授学科知识,还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才能的开发。要鼓励学生不囿陈说,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更要不拘于“标准答案”的权威,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多听到一种声音,寻找另一种阐释,多一点选择。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
  三、紧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从心理素质方面来说,学生在阅读课上大胆提问,仅仅只是打开了思维的大门,老师还要想办法把握学生的兴奋点。现代语文课本反映了在宏观方面对阅读教学和语文能力的认识;而教材的每一单元乃至每一次练习,又在微观方面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能力总带有不同程度的综合性,综合性越强,可供选择的教学突破口越多,基于这种认识,处理教材就比较容易打开思路。然而,教学思路并不是与学生的学习思路完全吻合的。因此,让学生多思多提问,不仅仅可以使文章思路、教学思路和学习思路联通,而且使教师容易发现并把握学生学习时“兴奋点”。从思维素质来说,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训练学生多想,必须对他们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思维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对同一篇课文,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增强思维的密度。
  四、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使学生敢想敢说的心理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把学生的主动权和打开思路的钥匙交给学生。小学刚升入初中,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内容的加深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小学习惯的学习方法有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我要求学生预习每一篇课文至少要提出三个问题而且只要提出一个好问题,就得100分。七年级新生是非常喜欢100分的。把学生非常敏感的分数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用高分强制学生的“敏感点”,使之产生强烈的触电感,欲静难抑,不由自主地进行思维活动。这是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外作用力,其目的是激发学生产生敢想敢说的内作用力。
  教师的民主作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更新,特别深刻地影响到学生思想的变化,其结果是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性。这正是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内作用力。在内外作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思维开始积极活跃起来,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反应,想出好的方法,想出快捷的思路。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远不是上面四个方面所能概括了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随着语文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相信人们会对它有更丰富更深刻的认识,会不断地对它进行充实和完善。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现在,我们初中几乎每一堂语文课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子。这表明:教师已经有了把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的意识。然而,由于一些语文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合作学习形式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而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法与学法的重新思考。下面就针对初中语文的教法与学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
期刊
所谓课前三分钟,就是在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由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演讲,内容由自己选择,可以评价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文章或名人名言,可以讲述小故事等等。经过四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课前三分钟演讲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处。   在我刚接手初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时,我就发现我们班的学生普遍比较胆小,他们大多数在课堂上不敢主动发言,声音是小得可怜。要怎么样去提高学生的胆量呢?要怎么
期刊
著名作家钱钟书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擅长。的确,准确的比喻是增添文章文采的手法之一,它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下面我以中考满分作文为例,庶谈比喻的艺术功效。   一、比喻绘景,景物多姿多彩  老舍先生说过:“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运用比喻绘景可把抽象的景物形象化,把简单的景物具体化,让那些美妙的景象生动可感,妙不可言。如中考满分作文《走进神奇的地下魔宫》中:“黄龙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他们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他人着想,把个人意识及利益放在首位,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交往,对于他们未来生活中面临的人际关系的良好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二、表现与危害  初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已成为他们身心发展的障碍。它的危害性主要表现有:
期刊
真正的个性写作,意味着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刻骨铭心的,至少是有所感悟有所体味的独特的体验。教会学生品读经典名篇,放眼自然,体察生活,用作文的思想去体验生活,用生活的思想去构思作文,让学生写出文质优美、感情至深的文章。这不但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也是学生作文获胜的法宝。如何让学生在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呢?  一、品读经典名篇,体验真情实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或片段。朱自清
期刊
新教材选用了大量优美的诗词,这些诗词包含着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加强诗词教育,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语文诗词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涵泳吟诵,聆听音乐美   朱熹认为:“诗是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刘勰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直至今日,涵泳吟诵一直都是语文
期刊
教学亲和力,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这种力量,能极大限度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近祥和的课堂氛围。怎样让语文教学更具亲和力呢?  一、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是亲和力产生的前提   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的人格,欣赏他们的幼稚,宽容他们的错误,倾听他们的意见,努力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富含人情味的教师角色,是
期刊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自2004年开始,课改实验区中考语文试题大都设置了“名著阅读”检测题 ,那么中考名著阅读考查什么内容呢?现就2006-2009年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试题进行分析。先请看下面四道中考“名著阅读”题:  (一)2006年广东省:请根据作品补充故事情节。(3分)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_________________;  孙悟空_
期刊
话题作文近几年已成为了中考作文的一种常见形式。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其想象力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其特点有: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这种开放性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相比,其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