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与文气——中西文论比较研究札记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St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发展的生命在于独创性,作家永恒的生命力在于独具的风格。关于这个问题,中西的诗学家都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讨,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艺风格论,其中既有中西相通之共同规律,亦有中西相异的民族特色,如果我们能找出中西风格之共同规律与不同特色,对于深入研究风格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总结艺术规律,沟通世界文艺,推动文艺创作,都将是大有益处的。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吕本中作《江西诗派图》,在黄庭坚之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认为他们的诗学源流都出于黄氏。当时就有人批评他“选择不精,议论不公”(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而对予将陈师道也列名派中,尤其表示不满。赵彦卫《云麓漫钞》中说:“议者以为陈无己(师道字)为诗高古,使其不死,未必甘为宗派。”
一、一首被否定了一百八十年的诗 我国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有首五言律诗,题为《送紫岩张先生北伐》,末署“绍兴五年秋日,岳飞拜”。其诗云:
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少有才华的作者,遭到冷遇。北宋诗人郭祥正,就是其中一个。解放后三十多年,很少有专门评述郭祥正的文章,很少有选本选他的诗。偶尔在有关《宋史》的辞书里,览到他的小传,大体是依据人们熟知的材料写成,因袭前人的错误,缺乏新意。而且还有“元丰元年前后在世”的话,照这样说,元祜元年前后、绍圣元年前后就不在世吗?实在令人费解。
文天祥(1236——1282)是一位民族英雄,也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爱国诗词,为后世所广泛传诵。
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由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以及文学本身的种种原因,传统的诗词古文创作局限于少数文人的范围,新起来的戏曲小说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好,流行南北。诗词古文的语言风格一味模唐仿宋,有人还甚至标榜学习周秦汉魏,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曲高和寡,与那语言浅近通俗的戏曲、小说相比较就不易为人们接受。
我们在八一年第三期《文学遗产》上发表了娇色(琵琶记〉非高明作》,文中提出了《琵琶记》原作者非高明的观点,引起了反响,在反对意见中,黄文实同志的《“元谱”与〈琵琶记〉的关系》一文(《文学遗产》1985年第2期)较具代表性。
一、有关《剪灯丛话》的几条记载 书名叫做《剪灯丛话》的小说集子有两种。一种是七卷本,内收明人瞿宗吉的《剪灯新话》二卷、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三卷以及邵景詹的《觅灯因话》二卷。这种《剪灯丛话》最常见的是清同治十年镇江文盛堂刊本,此外尚有更早的乾隆辛亥巾箱本(见孙殿起先生《贩书偶记续编》179页)。
一 一部百回本《水浒传》中,并存着两处蓼几洼,这不能不令人产生疑问。
一 选本与选目 一九二七年,郑振铎先生所撰写《中国戏曲的选本》一文中,对《弦索辨讹》等十六种选本分别作了介绍。又将《纳书楹》、《缀自裘》、《审音鉴古录》、《六也曲谙》、《集成曲谱》五书,以原剧名为纲,列举其所选各剧之各出目名两立成一表。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现藏巴黎的伯二五五五号卷子抄录唐人诗作一百九干首、文两篇,绝大部分为首见,因而为唐代文学及其他研究补充了珍贵资料。一九七七年曾经发表王重民先生生前初步整理著录的其中七十二首诗,并将该卷称为“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刀,这些诗后被收入《全唐诗外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