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何以可能——兼论中国传统伦理的思考向度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一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往往以某种规范系统来担保行为的善。然而,从逻辑上看,规范系统的建构总是以价值的确认为前提:人们首先是根据价值形态来规定行为的规范和评价的准则。价值是一种广义的好(good),在道德领域中,它则表现为善。尽管广义的“好”与“应当”之间并不一定具有蕴含关系,但就道德实践而言,“什么应当做”,与“什么是善”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惟有对善与恶有所认定,才能进而形成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的行为规范。就价值认定对伦理学的本源意义而言,价值论似乎构成了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元理论(Meta—theory)。当穆尔将“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视为伦理学的“第一个问题”时,(《伦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页)他无疑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当然,在穆尔那里,这一问题主要限于概念层面的分析,从而没有超出元伦理学(Meta—ethics)之域。
其他文献
博世热力技术首次对外启用了博世全新的品牌设计,通过升级的车载“移动展厅”,向消费者诠释博世的品牌精神与理念。继2015年首届全国路演引爆市场之后,2016年9月1日,博世热力
不作为犯理论一直被两大问题纠缠:不作为与作为的界限,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不作为与作为的界限植根于规范,即违反命令规范还是禁止规范,而命令规范同禁止规范的分野则应从立法意图及选择可能的角度进行考察,不能仅着眼于规范表述,刑法的因果关系属于社会的因果关系,不同于自然或哲学的因果关系,因此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具有规范性,在判断时需结合假定消去法与假定肯定法。
当前西方“知识经济”理论试图用科学知识的创造与应用状况来规定人类发展高阶段的社会文明和历史时代的本质及规律,这与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来定位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的原则相去甚远,对此我们不能盲目认同,但我们也不能对之虚无主义地完全排斥,应该看到,“知识经济”问题的研究将会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科学知识要素的关注;将加深我们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将会更新我们对知识分子历史地位的认识,这些都将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唯物史观的视野。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的竞争优势的能量源。核心竞争力的层级结构、核心竞争力层级的核化结构、核心竞争力结构的整合,是核心竞争力培育思想的依据。企业可以通过两个培育阶段的闭合循环即基础循环和提升循环,使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层级——企业文化力、企业学习力、企业创新力得到动态培育,同时,企业还要将三个层级及其内部要素进行整合。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5年3月,其前身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是2001年5月吉林大学合校后由原五校马列部合并而成。学院是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本学院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任务的教学科研单位。2006年首批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一级学科授予权,另有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个硕士点。
<正>读书之声今又洋洋盈耳了。报纸亦加报道,究竟读什么书,又如何读呢?似乎还没有人说得清楚。现在因为印刷方便,书出得很杂,如不加选择,恐妄费精力,费钱财,而收获无多。 我本书迂,闭门读书,虽不是冬烘学究,但也远谢前哲,所得不过虫鱼耳。好在脑力尚有,幼年所读之书未忘,新知虽不算富,但仍奋秉烛之余光,冀幸一得。间披览《光明》及《新民》两报,其中评论之文不乏警策,但多述西儒之言或西方小说,始悟近年学校教育,罕涉吾国古书。文中所引西儒说,皆得之于译籍,非必出之西文原书也。因叹学风儇薄,以剽窃鸣高,
冷战结束、20 世纪终结、全球化时代来临: 人类在这个世纪之交面临一个多重历史演进的聚合点。从最近的重大历史变革回溯, 我们会发现冷战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欧美大国传统的霸权之争的继续、顶点和终结。20 世纪是充满战乱、灾荒、革命和反动的世纪, 又是世界现代化进程全面铺开,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亚非拉各民族的现代化努力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世纪。中国在20 世纪终于从睡梦中醒来,实现了急剧的历史变革,通过辛亥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三级跳”, 跃进到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主流中来。中国与西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
<正>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14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为了按照确定的目标胜利地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有必要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运行特征和体制结构的一些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