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选读》 课中导入 “微课” 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hydromu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日本文学选读》课是日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学的兴趣、提高日本文学课的课堂效率是各高校日语专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微课”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将“微课”和日本文学课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日本文学选读》 微课 课堂效率 自主学习
  一、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即将出台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日语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基础包括日本语言、日本文学和日本研究。”强调“日语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新的国家标准着重强调了人文精神的回归,对教学目标、体系、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与此同时,日本文学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面临新的改革需求。
  二、日本文学课面临的课题
  最近十年,我国高校的日语专业从办学规模到学科建设都有了飞速发展,但针对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因为难度较大,所以进步较小。以“日本文学课”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公开发表的论文,2001年为80篇,2002年为92篇,此后以10篇左右的增幅逐年上升。2010年达到213篇,2013年最多,达到258篇,2014年减少为233篇,2015年截至11月份为止才发表113篇。这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文学类课程在教学和研究上面临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主要表现在这几点。
  1.师资和课时的限制。《日本文学选读》课要求教师从古代讲到现代,从诗歌散文讲到日记小说,对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课时量要求较高。虽然日语专业在这十年有了飞速发展,但对大部分综合性院校来说,日语专业都是一个小专业,文学方向的教师数量并不多。因此,《日本文学选读》教学往往会因为师资和课时的限制而产生一定的偏向性,无法使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
  2.学生对文学课的热情不高。外语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把语言的学习放在首位,花费大量时间追求考级和口语提高。随着网络和智能科技的发展,所需的知识只用搜索引擎就能轻易地查询到,不再只依靠阅读这一条途径获得,因此很多学生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
  3.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单一。多数日本文学课还是按照“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很多教师使用了PPT课件,但对学生来说,只是把书上的内容搬到多媒体上而已,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期末考核也基本上分为试卷和小论文这两种方式,多针对日本文学的流派、作家、写作风格进行考核,鲜少涉及文学批判,达不到提高人文素质的考核效果。
  4.没有完整统一的系列教材。根据杭州师范大学孙立春在《高校日本文学课教学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①(2015)一文中的调查显示:目前浙江省高校的日语专业大部分使用的《日本文学概论》教材都以介绍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为主,而《日本文学选读》课这种作品选读类教材的侧重点则千差万别,尚没有统一完整的系列教材。这增加了教师在文学课教学上的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对日本文学的系统学习。
  三、微课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此背景下,日本文学课中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而搭载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微课”有“主题鲜明、短小精悍”的特点,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知识的获取途径、学习资源的类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等各方面都需要适应时代进行变革。微课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类课程。
  自从2013年教育部开展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普遍关注。2013年6月江西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日语微课(网络)大赛,向全国拥有日语专业的高校发出了赛事邀请。“微课”搭载互联网的平台优势,迅速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向传统的课堂教学发起有力冲击。
  四、“微课”在《日本文学选读》课教学中的实践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日本文学选读》,必须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考证。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师生角色的转变。“微课”教学使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主要发挥领路人的作用,不再一味地充当“授课”角色。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利用三分之一的先导课程,由教师讲解,系统地介绍日本文学的特点,选取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一种题材加以导读,使学生学会如何鉴赏和批判文学作品,并对日本文学的发展有大致的了解。再由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合理分配一部分教学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组织语言,完成PPT的制作,为第二阶段的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2.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位置推到讲台上,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首先,由于每名学生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消除了学生的依赖心理,比“分组发表”的方式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次,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入手,加入中日比较文学、东西比较文学、比较诗学等研究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松尾芭蕉和白居易的诗词比较”、“鲁迅和芥川龙之介的对比研究”等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兴趣的讨论。此外,鼓励学生利用音乐、电影、动漫等学生感兴趣的资料,结合文学作品制作课件和教案。最后,在学生进行课堂授课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提问、布置作业,让讲台下的学生一起参与,形成良好互动。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意味着教师不再参与课堂教学,相反,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由“教和学”的对立变成“教和学”的协调,引导学生思考参悟。只有扩展和创造知识的深度,才能产生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增强交互性,有效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程度。
  3.课堂时间的重新分配和考核手法的转变。《日本文学选读》课涵盖了各个时代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但一般只开设一学期。以一周两课时,一学期16周的时间计算,一周一课最多只能讲解16篇作品。运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可以将90分钟的课程划分成四五节微型课,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不同部分。短篇的作品一周可以讲两篇甚至三篇,长篇的作品经过几位学生的分配讲解,重点更突出,内容更丰富,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考核的手法相应地转变成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考核。学生课堂发表的课件、教案、课堂提问、回答、课后作业的布置和完成都是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所以文学课的期末考试成绩不再由最后的试卷和小论文决定,而是依靠每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积累得来。这样的方式可以消除学生对文学课期末考试的紧张心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放松,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建设网络推送平台,更新教学内容。“微课”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对网络的有效利用。随着网络和智能科技的迅速发展,能有效储存教学资源的平台越来越多。除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之外,“微课”教学另一个重要环节是网络资源的储备。现在,要有效保留课堂的影像资料已经不需要再通过预约微课教室的方法,简单地用手机就可以完成当堂录制、后期制作和上传网络平台的过程。每一堂微课的影像资料、课件、教案、问题、作业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保留至网络平台,推送到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终端,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复习、评价和反思。
  文学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名家名作外,日剧动漫的剧本台词、日本每年举办的川柳大赛、网络流行的经典美文等都应该涵盖在文学范畴之中。《日本文学选读》课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的最大通病就是内容陈旧,语言僵化,缺乏趣味性和时代性。因此,利用网络平台推送适合年轻人阅读、适应时代流行的补充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五、结语
  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是新的国家标准的要求。网络及智能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在将来会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更多更广的影响。因此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胆尝试“微课”等新型教学方法,勇于实践,是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当下日本文学课程困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注释:
  ①孙立春.高校日本文学课教学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5(01):126-12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S].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孙立春,连永平.高校日本文学课教学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5(01):126-128.
  [3]孙宁.谈日本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大舞台,2010(07):181-182.
  [4]连永平,孙立春.网络课堂辅助下的日本文学课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1):144-146.
  [5]刘晓芳.关于日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日语教育研究,2012(00):26-35.
  [6]寇淑婷.“任务型”教学法在日本文学课上的应[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5):187-188.
  课题来源:湖州师范学院中青年教师卓越教学能力培养计划专题项目结题(2014ZYJH013)。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劳动。数学教师应当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创新意识 启发式教学  当前我国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完善与改造,并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我国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教学策略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讲究教学策略,
摘 要: 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提出的“东方主义”理论,毫无疑问为后殖民时期的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为基础,围绕对黄哲伦最新作品《中式英语》的解读,指出其作品对东方主义的解构。  关键词: 东方主义 黄哲  2011年,黄哲伦的最新喜剧《中式英语》再次取得成功并引起轰动。在该年度的百老汇十佳喜剧评选中,《中式英语》位列第三,被认为是黄哲伦自《蝴蝶君》以来
摘 要: 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小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并不高,教学实效随之下降。不仅如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实施教学改革的重任,小学数学教学的定位问题不仅导致小学生对知识学习不够重视,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和推进教学改革也远远不够重视,严重影响着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推广。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走出目前的
摘 要: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为了不同的目的而使用一些具有模糊性或不精确性的模糊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使用大量的模糊语,文章从教师角度分析英语课堂中模糊语的使用及语用功能,揭示教师话语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模糊语 语用功能  在日常交际中,模糊语被广泛使用,随着人们对模糊语使用的关注,包括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在内的各领域学者开始深入研究模糊语的价值。恰当使用模糊语有
口算是通过人脑思维直接得出计算结果的一种运算方法。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除了使学生明确概念、掌握算法、经常训练外,还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20个超十加法口诀。能不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20以内的加减法,尤其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技能是否熟练。  如课前3分
摘 要: 基于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和数据驱动的语义韵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节点词“affect”为例,分析对比了CLEC和COCA中该节点词的典型搭配,进一步探讨了该节点词搭配的语义韵色彩。研究发现,相对于本族语者,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使用的搭配词过多弥漫消极语义韵色彩,另外,典型搭配种类远远少于本族语者,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源于母语概念系统的迁移。这一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概念迁移的存在。  关键词: 语义韵
摘 要: 本文从新型师生关系着手,阐述了英语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必要性,从教师对自己及学生的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外活动及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 师生关系 英语教学 积极教育作用  在教育管理逐步科学化和教育手段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思考师生关系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和手段,只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教师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
摘 要: 本文对信息化条件下高校的英语教学做了新的教学模式探讨,开放式、多元化的二语习得更有利于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具体从实验前的评估性测试、数据分析,再进行具体的教学策划和安排,以及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学习潜能 评估性测试 样本实验 成绩的评定  一、引言  任何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任何教学的最终目标都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终极目标。学生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