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词“记”的初步考察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hs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常用词“记”除可作动词、名词外,还可作动量词,本文试图对动量词“记”的语法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它的产生和发展做出解释。
  [关键词]记 动量词 来源 语法特征 方言
  [中图分类号]H1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52-02
  引言
  量词作为汉语的特点之一,也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标志。动量词是量词的重要次类,但是由于它相对于名量词出现较晚,动量词“记”的出现及常用则是更晚的事了。
  一、动量词“记”的界定
  “记”,《说文解字》中定为形声,“从言,己声。记,疏也”,本义是记住的意思。从这个意思来看,“记”应作动词。“记”第二个常见的用法就是作为名词,主要有以下四种意思:①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②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又指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③标志、记号。④古时的一种公文。“记”还可以作为量词,百度词典将其释为“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或“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如:一记耳光”。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1987)中将“记”注释为“常指打耳光和盖印章的次数,打一下、盖一次叫‘一记’;相当于‘个’”。陈保存、陈桂成、陈皓、张再瞻编的《汉语量词词典》(1988)中明确将“记”定为动量词,主要表示“打的次数”,放宽一点也表示“动作的次数”。
  关于动量词的界定,传统的做法将动量词定义为“表示行为动作的次数”的词。金桂桃(2007)认为“动量词是与数词结合起来计量有量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时长、程度等量的单位词”。那有没有更细的划分呢?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把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借用表现动作的工具的量词和以动词为单位的量词三类;此后,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沿袭这一分类体系,将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借用名词的动量词和借用动词的动量词。除此之外,刘世儒在《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将动量词分为专用的动量词和借用的动量词。很显然,“记”就是借用的动量词了。
  二、动量词“记”最早使用和来源假设考察
  通过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系统里的古代汉语语料库,笔者输入“一记”和“两记”,检索出符合量词“记”用法的语料14条,最早将“记”作为量词使用的出现在清朝的白话文小说《七剑十三侠》《九尾龟》和《八仙得道》中,如:
  ①那厮暴跳如雷,就给韦妈妈[一记]巴掌。(七剑十三侠(上))
  ②倒来问起倪来,说相帮笃约摸要赏俚几化洋钱,拨倪敲仔[一记]小小里格竹杠。(九尾龟(一))
  ③正开心哩,通玄子面上忽如着了[一记]巴掌。 (八仙得道(上))
  可见“记”作为量词这一用法直到清代的白话文小说中才出现,后面所带的名词性成分主要是“巴掌、耳光”这些打人脸的动作。
  许多学者认为借用来的量词,其量词用法必定包含了被借词的语义特征。那量词“记”呢?“记”的常用义有两个,第一是记住的意思;第二是标记、记录的意思。那么根据这两个常用义,我们可以大胆猜想,量词“记”的用法来源于这两个用法。从“记住”义出发,最常见的例子是“一记耳光”,我们可以这样假设:打耳光肯定是因为犯了错,那么打“一记耳光”,是不是希望对方心里记住自己所犯的错,从这个意义上看,“记”从原先的口说到心的“记”发展为动作上显现的打的次数的“记”,也可谓是有理有据。如:
  ④他的老婆,踅过身来,大大给他[一记]耳光子说:“你讲什么?”(西太后艳史演义)
  ⑤资产流失,不能不给我们一些凭着长官意志而评估的内定者敲响了[一记]警钟。(当代报刊1994年报刊精选)
  无论是“耳光”还是“警钟”,都带有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动作的施行者希望凭借这一动作,让对方记住(自己所犯的错)。
  从“标记、记录”意义出发,“记”作为量词表示记录的进球数或者得分数,最常用的是用在体育比赛中。在体育比赛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等。如:
  ⑥郑智操刀主罚,[一记]刁钻的射门,球直挂球门死角。(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⑦头脑清醒的林丹[一记]高点杀球抢回球权后,又是连续3次凶狠的跳杀,以17:16拿下。(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⑧最终中国队凭借张萍的[一记]大力跳发以26:24结束了第三局的比赛。(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⑨郑洁首盘二发得分率61%,并发出一记ACE球。(腾讯体育频道)
  三、量词“记”与量词“个”的转换
  郭先珍在《现代汉语量词手册》(1987)指出量词“记”相当于量词“个”,那么“记”和“个”之间是不是都可以相互转换而不改变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呢?看下面的转换矩阵:
  一记耳光 → 一个耳光
  一记巴掌 → 一个巴掌
  一记头球 → 一记头球
  一记三分球 → 一个三分球
  一记ACE → 一个ACE
  一记重扣 → 一个重扣
  一记重拳→?一个重拳
  一记本垒打 → 一个本垒打
  一记刺啦声 → 一个刺啦声
  由矩阵所给出的例子来看,能用量词“记”的基本上都可以用“个”来代替。“个”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个体量词,可代替很多其他量词,能代替“记”不足为奇。但也有部分词是不能够用“个”去代替的,如最后一例,这主要是因为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不能够被“个修饰”。那么能通用的,用“记”和用“个”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呢?
  词义在反映现实事物时,有客观性。但除了抽象地、概括地反映事物的意义外,还可以有人的主观评价义,带有多种色彩意义。量词的表量往往可以加入人们的主管色彩。“个”所带的色彩为轻慢的、随意的,用“个”更加口语化;“记”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和情感色彩,体现作者的感情。
  四、动量词“记”的语法特征
  (一)“记”对名词、名词性词组和对动词、动词性词组的选择
  “记”后面可以直接加名词,如“一记头球”“一记刺啦声”等。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接动词,如“一记扣篮”,除此之外还可接名词性词组和动词性词组,如“一记漂亮的直接任意球、一记左外场本垒打、一记大力抽射、一记双手大力灌篮”等。
  (二)“记”对数词的选择
  从语料来看,人们用“记”来进行表量时,通常用的是数词“一”,但“记”用来计数显然是可以与其他的数词进行搭配的,民国小说《西太后艳史演义》就有,如“赵新方待辩白,安得海抢上前去,就大大地给他[两记]耳光子。” “这时赵新也抱个赤臂,伸手过去,给他[两记]大大耳光子。”
  在表示“双”这个概念时,用“两”比用“二”普遍,一般不说“二记耳光、二记进球”,而可以说“第二记耳光、第二记进球”,如苏童《妇女生活》“在一番互相羞辱以后,娴打了老王第二记耳光。”但有时却也见,如金庸《神雕侠侣》“一名胖大道人,纵上前去,一把抓住杨过的后领,提将起来,拍拍[二记]耳光。”不过这种用法不多见,笔者也就从语料库中查到一个例子而已。从理论上看,数词“三”以后的使用都可以,但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一般不用到那么远。如陈忠实《白鹿原》“她不知道鹿兆鹏和她完婚是阿公三记耳光抽煽的结果。”金庸《神雕侠侣》“鹿清笃一阵狞笑,又是拍拍拍三记耳光。”
  (三)“记”的语法功能
  1.“记”与数词搭配可作定语
  这个很常见,上面已举过很多例子。
  2.“记”重叠的语法形式
  “记”重叠后,再加上数词“一”或者是“这”“那”这些指示代词后可以做定语。如:
  ①又如一记记鞭子,抽得人陀螺般不停地旋转,旋转,从幼稚转向成熟,从失败转向成功。(1995年人民日报12月份)
  ②宋慈不声不响转身向外走去扔下一串带着回音的脚步声,这一记记脚步声就像踩在吴淼水的心窝令他大汗淋漓。(大宋提刑官)
  ③那记记钟声,大人说是“幽冥钟”,为超度某个因难产而亡者敲的。(当代报刊读vol-179)
  3.“记”与数词搭配还可以作宾语
  ①徐义德出神地望着江边,他的右边肩膀上猛可地有人敲了一记。(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②张素素说着就又笑了一声,双手齐下,在四小姐肩头猛拍了一记。(茅盾《子夜》)
  五、量词“记”的方言考证
  陈淑梅,张志华(2003)认为“记”,用于动作的次数,使用地点是吴方言:崇明、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如:“敲你一记”(崇明)。这样的考证在不少知道吴方言作家的作品都有见,如:
  ①起先她要他同去首饰店,分明是要敲他一记。(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②马慕韩语义双关地敲了江菊霞一记。她顿时给说得两腮绯红,以为刚才在楼上客房走过的就是他。(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③丁一岚没有作声。他的话像一记重锤,沉重地敲击着她本已颤栗着的心扉。(袁鹰《玉碎》)
  六、小结
  “记”做量词是清朝以后开始兴起的语言现象,究其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是因为“记”这个词的本义和常用义让人们通过联想形成了新的用法;第二可能是因为吴方言的影响。吴方言是中国地方方言的重要分支之一,鉴于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不难猜想吴方言用的量词“记”渗透到了普通话中,造成了现在“记”做量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研究量词的学者都没有考虑“记”这一量词的用法,笔者所作的研究也只是个人意见,希望学界对这一研究还可以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淑梅,张志华.汉语方言的动量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
  [2]陈保存,陈桂成,陈皓,张再瞻.汉语量词词典[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3]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4]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5]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邵勤.动量词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叶桂郴.明代汉语量词研究[M].长沙:岳林书社,2008.
  [10]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网络版).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
  [11]北京语言大学CCRL汉语检索通.http://democlip.blcu.edu.cn:800/.
  
其他文献
摘 要:国内医药行业洁净室空调净化系统主要采用全空气空气处理系统,即一次回风,二次回风或全新风处理系统,室外新风经初效过滤器过滤与回风混合再经中、高效过滤器过滤,同时进行冷热湿处理送入洁净室,这种模式发展的已比较成熟。针对此模式的一些技术难题,以下为工作中进行的新的尝试。  关键词:净化技术;空气质量;空调系统  实施GMP的目的是在药品的制造过程中,防止药品的混批、混杂、污染及交叉污染。它涉及到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10口探井的石炭系—下三叠统的大孢子进行研究,建立了石炭纪—早三叠世大孢子组合5个(包括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及早三叠
期刊
2008年6月4日,富于传奇一生的裘法祖教授与世长辞了,曾使大家无限悲痛,今逢他百年诞辰,又引起人们对他的敬仰与怀念。
期刊
[摘要]自2005年英语专业四级改革以来,英语专业四级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要求提高,更注重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笔者就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专四考试所需知识储备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专业四级 应试策略 专四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48-01  一、英语专业四级知识储备  (一)专四“听”  英语专业四级
中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这对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反思封闭、僵化的学校教育的基础上,人们呼唤
曲终奏雅,让人回味无穷。一堂语文课好的结束,同样能将学生引向艺术的殿堂,让他们去领略语言上繁花似锦的无限美景,去享受曲径通幽处的心灵洗礼,去拾取层层迷雾后豁然开朗的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而是要使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与人交流,获取信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说
摘 要 暂缓起诉制度源于德、日,最早是基于犯罪数量增加与司法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而设立、发展起来的。暂缓起诉是指对一些符合起诉条件的轻微犯罪分子附条件的暂时不起诉,保留追诉权的诉讼制度。我国一些地方的司法实践已经有暂缓起诉的案例,但我国还未建立暂缓起诉制度。本文阐述暂缓起诉制度的法理依据,以及从学界对暂缓起诉制度的质疑陈述了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的必要性。  关键词 暂缓起诉 法理依据 必要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