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追求结构化的历史教学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历史课堂妙趣横生,有的课堂知识清晰,有的课堂生动有序,有的课堂富有思维魅力,历史教学无外乎对过往历史井然有序地叙述,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差异万千。学生在历史课中是学有所获还是困乏无趣与教师是否真正掌握了历史教学的筋骨和肌理有着密切关系。关于“一节好课”的论题常话常新,如何打造理想课堂的追问也常变常新,现下看来,具有逻辑思维且有意有情的四十分钟无疑是受学生欢迎的。有条理、有内涵、有效果的教学追求将课堂推向了结构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结构化?如何在结构化的课堂中進行有效的教学?这的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以部编版高中教材“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探讨。
  一、何为结构化教学
  (一)知识结构化
  知识若没有结构化,历史课堂将变成名词、概念、术语或零散信息的堆砌。历史知识既包含了具有事实性的史实知识也包含了具有认识性的史识知识。[1]在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即知识结构化。
  课堂作为历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将浩瀚繁琐、复杂难懂的史实性知识选择与转化,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组织和推进教学。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堂课的内容是一个小的知识体系,也是学生总的历史知识体系中一个小的支脉,每一节课的知识建构如同铆钉,细微却也至关重要。创建思维导图是将课本知识结构化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创建思维导图是接受史实性知识,学习理解,分析推理,综合思考,创新迁移的过程。
  图1
其他文献
在天寒地冷时节,为劳动者们提供一个可以端坐在桌子前吃顿热午饭的空间;在夏天炎热之下,为劳动者提供凉爽的小憩之地……这就是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推出的“劳动者港湾”。  近年来,建行“劳动者港湾”向无数平凡劳动者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关怀,这份关怀也是对劳动者实实在在的尊重。“劳动者港湾”已成为建行乃至整个金融业标志性的公益服务品牌。2019年4月,“劳动者港湾”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首个正式挂牌的
中国近代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方面更具有优势,但处置不当也容易形成一些偏见与误区。学生学习了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史,转入近代史的学习,很容易在巨大落差中厚古薄今,从而否定近代史,甚至崇拜西方文明否定中华文明,不能正确认识本民族历史。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历史观,帮助学生纠正偏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近代史是苦难史不是灾难史,是奋斗史不是沉沦史  在讲完《解放战争》一课,笔者总
加拿大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元化成为其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特征。作为包容和接纳外来移民的典范,加拿大社会秩序安定,各个民族和平相处。这与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教育政策不无关系。加拿大的教育事业由各省和地区直接管理。安大略省、魁北克省和曼尼巴托省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三个省,本文力图分析其历史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特色,并提出对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借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1]。史学家在解释历史时通常利用理论工具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历史解释应是史论有机结合的产物”,“不存在没有理论基础的历史解释”[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论素养,优化运用历史理论方法、能力。史学语境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视角和路径。  史学语境,由相关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范式所构成[3],是带有史学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理论,人们习惯上把“认知过程”中的“记忆、理解、应用”归于低阶思维;把“分析、评价和创造”归于高阶思维。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目标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再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关注他們是否能够在特定情境下,基于对已有知识的整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低阶思维的同时,还需培养他们的
让学生“学会”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追求,也是历史课程标准落地的有力证明。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会”?怎样证明学生已经“学会”?关键在于让学生知道需要“学会”什么,明白学习的“终点”在哪里,再规划学习攻略,向着目标出发,这种“以终为始”强调评价先行的教学设计称为“逆向教学设计”。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在反思传统教学设计不足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在历史教学中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面较广,整体跨度较大。由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为“热题”。笔者以为,历史繁芜,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可使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连续认知。但时常又会出现“连而不通、续而无序”的情况,所以在整合时需凸显史事的时代差异与内容特征。知异方可融通,才能和而不同,形成对史事的科学认知。因此,以整合为基,以辨异为要,以认同为矢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具有不小的价值。  一、重视课标要求以及教材内容
一、文章缘起  在刚结束的高考历史全国1卷中,有三道选择题和一道材料题涉及数量分析和描述,分值共37分,可见数量分析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的分量,也体现了高考1卷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视。本文浅析数量分析在今年高考1卷中的具体考查方向,探讨一轮复习中如何依托数量分析来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提分高考。  二、數量分析的含义和今年高考1卷运用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  如何深化村级民主协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县域治理的重要课题。2019年以来,
在欢度又一个“六一”儿童节之后,有不少家长发现,在孩子们活动的现场,又多了一些“小眼镜”。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率排名世界第一,青少年近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近视是外部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不正  近视以视远不清、视近清为主要特征。发生在儿童青少年中的屈光不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