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景设计是现代城市水环境设计和园林水体中的一个重点,本文从阐述水体的景观特性和水的开发利用谈起,以我国水体景观设计的热潮为背景,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分析水体与滨水景观和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景观设计;水体景观;特性与作用;关系
0.前言
水体景观在景观设计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能起到组织空间、协调景观变化的作用,更能明确游览路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水体作为一个造景要素,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可以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增强居住舒适感,水的形态、风韵、气势、声音蕴含着无穷的诗意、画意和情意,丰富了空间环境,给人美的享受和无限的联想。
1.水体基本概念
水体作为构成园林建造的一个基本要素,已成为园林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水体在园林建造乃至城市建设与改造的规划,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建设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其环境景观作用愈加突出,并导致一个新词汇—水岸发展的产生。[1]
俗话说山是形,水是神。古人云:“山因水而活”。所以许多美丽的风景都靠水去美化、蕴涵、点缀和哺育。水体包括众多类型,如海洋、江河、涧溪、瀑布、湖荡、清泉等,它为植物、鱼和野外生灵提供生存之地。水可能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所以可单独作为艺术品的主体,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4]。因此水景在公共艺术的范畴里,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2.水的特性和作用
水景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带给人们无穷的趣味,毋庸置疑是源于水自身的特性.
流动性:地球的重力使水从高向低不停地流动,这种位移的变化使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充分体现出水柔美、活泼的特性。而瀑布、海浪、激流、涌泉等不同程度的激烈状态带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此外,风这一时令要素也促成水的流动,在平静的湖面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派诗情画意。
倒影和反射: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扩大景面,产生虚实对比、交相辉映的画面。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绿、晴空和建筑交织变幻,视野收放开合;倒影、逆光、反射,波光晶莹,色彩缤纷,将建筑环境衬托得如诗如画。
可塑性:水是一种连续的物质,无形而消极,本身没有固定形状,但通过容器或喷头,却能塑造成多种形态。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环绕,欲肥腻,欲喷薄……”,就极为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多样的形态。
声、色特性:水本没有自己的声音,基底的不同,上部剩余空气的多少决定了水的声音。涓涓细流发出的悦耳动听的水声,瀑布、海浪发出的轰鸣都有益于营造空灵超脱的意境;水虽然没有颜色,是透明的液体,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线中青蓝色的反射作用赋予它丰富的颜色;周围环境颜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3.水体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 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容量和生态不堪重负。另一方面, 一味地追求功利的开发, 侵吞着城市仅有的水空间, 优美的生活岸线受到污浊的工业区的排挤, 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滨水区的特色景观丧失殆尽。为充实与更新城市风貌特色, 滨水区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重新成为今日城市设计的重点。
4.水体与居住区环境设计
我国在住区引入水景设计虽有悠久历史,但如此规模和形式还有赖于中外文化的交流。水景之所以能在我國短时间内博取大多数人的认同,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国自古也有择水而居的传统,因而很容易被接受;其次,水景还迎合了人们亲近自然和对健康的追求,水景的生态效益和给人心灵带来共鸣与愉悦也是不言而喻的。
5.水体与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的园林理水概括地说,由引大自然(江河湖海)的水入园到挖池堆山,创造铜龙吐水、自雨亭、人工瀑布以及形声结合的动态水景,并赋以文化性的曲水流觞,造型的象征性和观赏的哲理性直到清代大水法的引进等,都说明中国古代园林的理水形式上虽然不及今日西方那么多样,同时多数是以湖、池、泉、溪、潭的静态水景为主,但又能做到静中有动,对理水的认识与欣赏,却是极为深刻而有智慧的。
6.关于现在水体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和不足的思考
近年来,水体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把握景观与水体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耗费精力、去追求和探讨的课题。以下是关于水体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和不足的思考:
(1)城市景观在快速建设的同时,不要过分模仿外来文化,要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内涵去创造现代城市景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现代视觉形象表现空间。设计师在设计时要明确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真正涵意。
(2)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景观形式的结合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
(3)人与自然共生,水景与人工要素的和谐处理,我们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
(4)促进中国现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一是在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中的再开发,它所面临的问题最多,如要考虑城市原有机理、尊重城市文脉、居民生活习惯特色等;二是在城市新开发的滨江区建设住宅,因为没有过多的历史文脉等的限制条件,住宅区建设的随意性较大,容易造成特色混乱。
(5)目前住区园林水景设计中普遍存在设计与治理缺少同步考虑的问题。由于专业不同,目前景观或园林的水景设计,一般只考虑景观手法和文化表现,不太多也无责任考虑水质治理问题,因此,设计与治理很少同步考虑。
(6)水资源日益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在缺水的今天去营建美好、宜人的水景是我们每一个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正如约翰·O·西蒙兹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地球和谐共处。”
7.结束语
水景的设计要注重美学感受的营造,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注重水景的开发利用,尺度节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增强邻里交往,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志全等.水体—园林构成要素[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戴维·斯蒂文森.花园水景[M].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刘滨宜.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
[4]海伦.纳什.庭园水景设计与建筑[M].科学技术出,2000.
[5]毛培琳,李雷.水景设计[M].北京林业出版社,1995.
[6]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林业出版社,1993.
【关键词】景观设计;水体景观;特性与作用;关系
0.前言
水体景观在景观设计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能起到组织空间、协调景观变化的作用,更能明确游览路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水体作为一个造景要素,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可以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增强居住舒适感,水的形态、风韵、气势、声音蕴含着无穷的诗意、画意和情意,丰富了空间环境,给人美的享受和无限的联想。
1.水体基本概念
水体作为构成园林建造的一个基本要素,已成为园林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水体在园林建造乃至城市建设与改造的规划,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建设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其环境景观作用愈加突出,并导致一个新词汇—水岸发展的产生。[1]
俗话说山是形,水是神。古人云:“山因水而活”。所以许多美丽的风景都靠水去美化、蕴涵、点缀和哺育。水体包括众多类型,如海洋、江河、涧溪、瀑布、湖荡、清泉等,它为植物、鱼和野外生灵提供生存之地。水可能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所以可单独作为艺术品的主体,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4]。因此水景在公共艺术的范畴里,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2.水的特性和作用
水景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带给人们无穷的趣味,毋庸置疑是源于水自身的特性.
流动性:地球的重力使水从高向低不停地流动,这种位移的变化使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充分体现出水柔美、活泼的特性。而瀑布、海浪、激流、涌泉等不同程度的激烈状态带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此外,风这一时令要素也促成水的流动,在平静的湖面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派诗情画意。
倒影和反射: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扩大景面,产生虚实对比、交相辉映的画面。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绿、晴空和建筑交织变幻,视野收放开合;倒影、逆光、反射,波光晶莹,色彩缤纷,将建筑环境衬托得如诗如画。
可塑性:水是一种连续的物质,无形而消极,本身没有固定形状,但通过容器或喷头,却能塑造成多种形态。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环绕,欲肥腻,欲喷薄……”,就极为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多样的形态。
声、色特性:水本没有自己的声音,基底的不同,上部剩余空气的多少决定了水的声音。涓涓细流发出的悦耳动听的水声,瀑布、海浪发出的轰鸣都有益于营造空灵超脱的意境;水虽然没有颜色,是透明的液体,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线中青蓝色的反射作用赋予它丰富的颜色;周围环境颜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3.水体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 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容量和生态不堪重负。另一方面, 一味地追求功利的开发, 侵吞着城市仅有的水空间, 优美的生活岸线受到污浊的工业区的排挤, 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滨水区的特色景观丧失殆尽。为充实与更新城市风貌特色, 滨水区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重新成为今日城市设计的重点。
4.水体与居住区环境设计
我国在住区引入水景设计虽有悠久历史,但如此规模和形式还有赖于中外文化的交流。水景之所以能在我國短时间内博取大多数人的认同,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国自古也有择水而居的传统,因而很容易被接受;其次,水景还迎合了人们亲近自然和对健康的追求,水景的生态效益和给人心灵带来共鸣与愉悦也是不言而喻的。
5.水体与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的园林理水概括地说,由引大自然(江河湖海)的水入园到挖池堆山,创造铜龙吐水、自雨亭、人工瀑布以及形声结合的动态水景,并赋以文化性的曲水流觞,造型的象征性和观赏的哲理性直到清代大水法的引进等,都说明中国古代园林的理水形式上虽然不及今日西方那么多样,同时多数是以湖、池、泉、溪、潭的静态水景为主,但又能做到静中有动,对理水的认识与欣赏,却是极为深刻而有智慧的。
6.关于现在水体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和不足的思考
近年来,水体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把握景观与水体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耗费精力、去追求和探讨的课题。以下是关于水体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和不足的思考:
(1)城市景观在快速建设的同时,不要过分模仿外来文化,要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内涵去创造现代城市景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现代视觉形象表现空间。设计师在设计时要明确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真正涵意。
(2)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景观形式的结合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
(3)人与自然共生,水景与人工要素的和谐处理,我们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
(4)促进中国现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一是在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中的再开发,它所面临的问题最多,如要考虑城市原有机理、尊重城市文脉、居民生活习惯特色等;二是在城市新开发的滨江区建设住宅,因为没有过多的历史文脉等的限制条件,住宅区建设的随意性较大,容易造成特色混乱。
(5)目前住区园林水景设计中普遍存在设计与治理缺少同步考虑的问题。由于专业不同,目前景观或园林的水景设计,一般只考虑景观手法和文化表现,不太多也无责任考虑水质治理问题,因此,设计与治理很少同步考虑。
(6)水资源日益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在缺水的今天去营建美好、宜人的水景是我们每一个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正如约翰·O·西蒙兹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地球和谐共处。”
7.结束语
水景的设计要注重美学感受的营造,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注重水景的开发利用,尺度节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增强邻里交往,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志全等.水体—园林构成要素[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戴维·斯蒂文森.花园水景[M].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刘滨宜.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
[4]海伦.纳什.庭园水景设计与建筑[M].科学技术出,2000.
[5]毛培琳,李雷.水景设计[M].北京林业出版社,1995.
[6]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林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