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朝青铜文化”问题看“感、知”历史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ackt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理想的育人价值在于它所蕴含的宏大时空感与洪荒纵深中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文化。中学历史教学中,如果只关注“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进入历史时的“心灵”准备,那么,再浩瀚的历史知识也培育不了深沉的、具有博大情怀的人。作为中国文明起点的夏商周三代历史之神秘、20世纪初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之丰硕,恰可成为实践一堂“感”“知”并举的历史课的资源。因此,本文尝试以“商朝青铜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商代青铜器纹饰知识和商朝如火烈烈的时代触感,让学生在学习商朝历史中真正做到沟通漫长时空以生成深刻的理解与启发。
  一、“感”商器之“狞厉”
  夏商周历史反映了中国文化文明初现、时代鼎革的重要特征。夏代初入青铜时代的转型意义、商人沉重神秘的巫史文化、周代礼乐和谐的秩序感都体现了早期中国文明的一次次重大突破与变化。三代俱往矣,但三代留下的青铜器却成为了反映时代的重要载体。为此,笔者挑选了夏商周具有代表性的6件青铜器,让学生借助最直接的感官感受去体会不同的时代光谱打在一件件青铜器上的底色。
  网格纹鼎:1987年河南偃师出土。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铜鼎。
  墙盘:1976陕西宝鸡出土。盘底部铸284字铭文。
  妇好钺:1979年安阳殷墟出土。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钺。
  毛公鼎:1843陕西宝鸡出土。鼎内壁有约500字的铭文。
  管流爵:喝酒的爵,狹长器身下还有假肚。
  后母戊鼎:1946河南安阳出土。迄今中国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给学生展示了6件青铜器,描述其外观样式和基本信息,然后要求学生完成两项任务:1.给6件青铜器各下一个拟人的形容词。2.对6件青铜器进行分类并给出分类标准。本环节最后,学生对青铜器的描述有:矮胖、粗糙、破烂、威武、肃穆……;学生对6件青铜器的分类则多按颜色、器形、功能等标准。
  两项任务意在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审美”青铜器,即基于感官感受对其分类比较以探索辨别不同时期的青铜器的“气质”差异。但是学生基本没法做到仅仅基于“感觉”便体会到时代迥异投射在青铜器上异样风格。可见,悬浮于空中、没有知识根基的感觉审美是无法落实的。感觉审美的生成需要有一定知识经验的铺垫,知识之外的感触是不真实的。由此,进一步展开教学过程,以商代青铜器为例,引导学生去剖析青铜器本身的意味,然后借助“知识”去“感受”商朝的时代气氛。
  二、“知”商器之“饕餮”、“夔”
  “商鼎以巨大的尺寸,方正的造型,狞厉的动物纹饰突出其神圣、威严” [1],其中,布满青铜器身的“纹饰”背后的历史信息则更能让学生感受商代的时代特征。
  (一)夔纹——祖先崇拜
  “商朝青铜纹饰最多的是动物造型,又以饕餮兽面纹为主”[2],饕餮兽面纹是“由两条相对的夔纹组成”[3]的“双夔状”纹饰。那么,“饕餮纹”“夔纹”在青铜器中的高出镜率是否有什么历史信息可以挖掘?对“夔纹”的知识探索能否帮助学生感受“商”的时代气质呢?
  首先,给学生展示了大量商代的青铜器,让学生自己发现商代青铜器中频繁出现一些“对称纹饰”,然后再展示图示,告知学生学界常将此种由两个单独的“夔纹”对称咬合形成的“怒目、巨齿、利爪、大嘴”的纹饰称之为饕餮纹。
  “夔”是什么?当学生对“夔”产生好奇感时,笔者告诉学生,在甲骨卜辞中,我们找到了“夔”。提供“夔”字,然后让学生尝试去描述象形字“夔”。学生有说:是野兽、是鸟、是一只脚的恐龙、是人……在学生更加好奇的情况下,笔者再提供商代关于“鸟”的传说与记载材料。
  1.《诗经·商颂·玄鸟》:“天降玄鸟、降而生商……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4]
  2.《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5]甲骨卜辞片中找到的“鸟头人身一足”的“夔”字(下图)[6]。
  “夔”可能是什么?学生根据材料进行猜测,鸟头人身一足的“夔”与文献中关于商人祖先“契”的“玄鸟传说”是否有关呢?然后笔者再把甲骨卜辞中关于“夔”的前后完整记载呈现出来。
  “惠高祖夔祝用王受又”(《殷契粹编》[7])
  “戌贞其告秋于高祖夔”(《殷契粹编》[8])
  青铜礼器上的“夔”可能要说明什么?学生结合后世文献、一手甲骨文等多重史料的互相佐证形成一种推测:“夔”可能是一种“神”、“神兽”,而“夔”字具有“鸟”的属性可能与商人的祖先崇拜有关。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作为礼器的青铜器本身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大体的祯祥意义”[9];加上礼器上又频繁出现与祖先传说有关的“夔”纹,这一定上能折射出:作为文明初现时期的商有着祭祀鬼神祖先[10]的传统习俗。
  (二)夔纹——战争杀伐
  继续给学生提供另外一些青铜器上“立体”的“夔”、“饕餮”。在妇好钺、司母戊鼎、饕餮食人卣等青铜器上,平面抽象的“饕餮”、“夔”被更立体地展现出来,而这些立体的“饕餮”“夔”似乎咬含着什么东西——“人头”。
  为什么“夔”咬着人头?有学生猜测是:是商王、是器物主、是人牲人祭。基于学生的猜测,向学生提供安阳殷墟祭祀坑、武官村大墓的考古成果,让学生结合材料解释自己的猜测,大多数同学猜测是人祭。
  遗骨大都被砍去头颅,许多人架的颈椎上留有明显的刀痕……(M39遗骨)皆为男性青壮年,头皆被砍去。[11](安阳殷墟祭祀坑M39)
  
  什么人?如果“夔口中的人头”是商人用来“祭祀祖先的人牲祭品”,那么这些人牲是什么人呢?学生猜测:奴隶、妇女……笔者再次提供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大胆猜想小心佐证。根据考古发现、后世文献、一手甲骨文记载学生猜测:人头应该是商人奴隶,根据文献的记载,他们应是商人口中的“夷人”,而商人奴隶的来源可能是战争所获的异族俘虏。   《大誓》记载周武王曾说过:“纣有亿兆夷人”。[12]
  甲骨文中有“执俘”、“获羌”等记载、殷墟中有关人祭的甲骨有1350片多。[13]
  小屯南地H33祭祀坑内有一男性成年者的骸骨上还留有一銅镞。[14]
  为什么青铜礼器上的“夔”口中会有“人头”?最后教师抛给学生这一问题,学生给出了回答:如果青铜礼器上的“夔”切实反映了商人祭祀祖先的风俗,如果“夔”口中含着的人头确是“战俘”,那么可以猜测,商人用战俘祭祀祖先是商对战争武力的歌颂、对祖先的崇拜。
  对“饕餮纹”、“夔”的历史研究,至今在学界未达成共识,笔者借助一系列考古成果进行教学时也不断强调,这只是我们基于既有史料的分析与推测,并非绝对准确真实的真相。但真相与否并不影响我们对历史研究过程本身的认知。学生们基于对历史的好奇、对过去提出问题,教师带领学生结合“二重证据法”等史学方法,简单溯洄历史研究、历史解释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足以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学科的知识性质、价值所在。
  以上,如果止步于“知”,学生止步于“商人会人祭祖先”这一纯粹知识的话,对学生的心识发展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价值。只有历史“知识”而缺失历史“触感”的历史教学无法达成真正的立德树人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进一步带领学生在既有“知识”层面上去理解移情过去——“感”过去。
  三、“感知”商时代的“如火烈烈”
  (一)如何理解“商”代的“夔”与“饕餮”
  对“夔”“饕餮(夔)食人”的探索后,笔者进一步提问以促进学生进入深层思考。
  首先,商人祭祀用的礼器上为什么会有代表着“神”、“祖先”的“夔”?为什么在祭祀上天、祖先的礼器上盘踞着“战俘人祭”的纹饰?学生开始意识到:青铜器上的纹饰反映出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特征。这便是李泽厚先生所说:“一种原始的还不能用概括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情感……‘有虔秉钺,如火烈烈’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15]
  其次,迥异于今天的过去(商为例),我们要如何理解?你该如何评价商代?有学生说商是“野蛮”的,有同学却说“那个时代进行人祭是很正常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如何评价商代展开了辩论与解释,最后,教师总结:商代崇尚战争杀戮、崇尚鬼神祭祀的时代气氛与距今3千多年生产力低下、争夺生存空间的文明阶段有关,其中有其历史合理性。
  (二)如何理解不同时代的“美”
  最后,带领学生回到本课初,请学生此时再看看这6件物件,它们是否具有不同时空所赋予的“时代性格”?
  学生经过了一节课的感受与训练后,提到:商代青铜比较粗糙凶悍,周代青铜器则比较规整。那么,这种器物自带的气质差异是否具有时代的因素呢?再次提供材料,让学生理解造成这种“形象差异”的可能原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16]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记》[17]
  周人思想意识由商人的只尊神转变到既敬天又保民……逐步开始了理性的人生态度,将宗教的关注转为对人世间的关注……[18]
  器物之美,在于它们是“有意味的形式”,三代青铜器的变化是同步于三代的时代特征的。如果说商代青铜器反映着一个战争杀伐的时代而略带“凶巴巴”的话,夏代青铜器则有青铜文化滥觞的稚气与小清新、周代青铜器则有“礼乐有仪有则的文质彬彬”[19]。所以,器物本身会积淀丰富的社会内容与时代感,“青铜工艺是古代社会文明的一种尺度”[20]。
  四、感知交融的“历史”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教育与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从体系设计到理念内涵都渗透着浓郁的西方史学传统,我们能否尝试去把握一下中国的历史传统,并将这种传统延续到今天的历史教育中呢?如果说西方的史学强调“求真与思维并举”的话,中国的史学传统更侧重“求真与经世的双重使命”。历史对“人的养成、国之宏道”的功能近来被批判性思维、史料实证喧宾夺主了,奋战在一线的历史教师是否更应该关注: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历史中践履“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心灵关照呢?如何让我们所教授的“知识里面还有愿望、意志”[21]?
  【注释】
  [1]朱旭华:《浅析夏商周青铜鼎的造型与纹饰》,《当代艺术》2007年第4期,第181页
  [2]孙修恩:《殷商青铜礼器纹饰的意象形态》,《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7年第11期,第165页。
  [3]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利器艺术的发生模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47页。
  [4]《诗经》,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0页。
  [5]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页。
  [6][7][8]郭沫若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契粹编》,北京:科学出版社版社,1965年,第17、343、344页。
  [9][15][19]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52、53、72—78页。
  [10]杨远:《夏商周青铜容器的装饰艺术研究》,郑州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9页。
  [11]安阳亦工亦农文物考古短训班:《安阳殷墟奴隶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77年第1期,第22页。
  [1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第十一:泰誓中,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页。
  [13]赵锡元:《关于殷代的“奴隶”》,《史学集刊》1957年第7期,第21页。
  [14]《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第1期,第27页。
  [16][17][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五十四·表记第三十二。
  [18]张春水:《浅谈商周青铜器风格与思想意识演变》,《三代文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82页。
  [20]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55页。
  [21][美]杜威著、胡适口译:《杜威五大演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7页。
其他文献
乡村振兴核心在产业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发展好产业是一道难解题。  近年来,位于湖南省会长沙近郊的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做出了诸多探索,在土地改革、多规合一、社会治理、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打造了都市近郊型乡村振兴“样板”。核心在产业  浔龙河村位于长沙县果园镇,由原双河村和红花村合并而成。原双河村是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项目所在地。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600多户。辖区内山多水多田少人少,是典型的江
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报告指出,近30年来全球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增长3倍,而在我国发病率则超过20%。  过敏,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异常免疫反应。严重过敏者,可导致全身多个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过敏)反应中心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多年来一直走在医学前沿,积极推动我国过敏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发展与进步。为深入了解此类疾病,近日,《民生周刊
2018年12月26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是未来全国农村工作的总基调。  会议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要切实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體脱贫攻坚力度,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  本刊选取了中国首届扶贫公益摄影大展上的部分优秀作品,
“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充实”是丰富、充足、厚实的意思,具体就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质量高,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结构是骨架,语言是外衣,那么,文章的内容无疑是血肉。只有文章充实,方能血肉丰满,骨立神聚,形象感人。“内容充实”,在记叙文中就是指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就是指议论要素明晰
王颖折腾了三个月,最后还是未能把小孩送进社区的公办幼儿园,而是在离家较远的一所民办幼儿园上学。  对她来说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接送小孩时间成本变大;二是花费更高。两者叠加,负担更重。  现实生活中,王颖身后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家长们为了小孩能上合适的幼儿园几乎穷近一切可能,但最后还是有许多人不能如愿。  王穎们碰到的是幼儿园供应不足问题,尤其是公办幼儿园。  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曾说:高考是立德树人的“一堂课”,高考是服务选才的“一把尺”,高考是引导教学的“一面旗”。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明确高考的方向引领,在教学实践中上好这“一堂课”、把握这“一把尺”、树起这“一面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目前“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完成构建。明确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同时强调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徐蓝、朱汉国认为“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的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1]因此 ,历史解释是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的一种关键能力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它具有多元性、复杂性、深刻性、创新性等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反映了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笔者从弥补初中历史教材“女性无史”的缺陷及培养初中学生的女性意识和人文情怀角度出发,面向初二年级学生开设了《中国近代女性史》的校本课程,对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探索。通过具体的实践,总结一定的规律,希望能为其他学校进行同类型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一、《中国近代女性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  课程目标是指
I 听力(共两节,满分35分)(略)  II 英语知识及应用(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 完形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21~30各题所给的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o you” is sung all over the world just before
2007年广东省英语高考试题力求向新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平稳过渡,给今后的中学英语教学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学英语不再是为考试而学,而是学以致用。新的英语考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增加了主动产出型题的题量    主动产出型试题有“听取信息”“语法填空”“基础写作”和“读写任务”等,分值为60分,占全卷分值的40%。这些题型的特点是考生在做题时要有语言输出,考生不能在几个答案之间一选了之,更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