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笔者把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流程:
一、自由朗读,自由感知。
读了一篇文章之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有优点,但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时,难道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阅读教学有时应返朴归真,追求本色。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
二、欣赏品味,合作探究。
全班分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四人小组可以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第二流程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认为作品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你怎么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你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学生也可以不按上述問题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这个流程注重开掘学生独特的个人(小组)体验,以往的教学是“传授—接受”式,即使有启发,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让学生钻,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感悟,学生的思想是教师给的,这等于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独特感受的权利。此外,教师要大力倡导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种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不仅要教会学生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学习他人。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以下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常用的几种方法:
1.对于关键词句的探究
作家都善于锤炼语言,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作家锤炼语言多在三类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上下功夫。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二字,皆是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2.对主题的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
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而且有的文章还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既想出世又想入世;既积极进取,又退让无为。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代文人不仅苏东坡,如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都具有这样的两重性人格,造成这种人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很明显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都是如此。这种见解很有见地。
3.对课文的大胆质疑
作家的见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注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对课文进行再评估分析,这种探究活动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4.在比较阅读中探究
学习了同一类课文,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学习了《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后,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探究。学生通过比较探究,不仅深入地认识了这两篇文章的特点,而且学会了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初中阶段学习了鲁迅的《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小说,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鲁迅的作品,去探究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在独自品味探究后,教师请每位学生在小组内宣讲自己的观点,其他三名学生听后可以修改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阐述自己或本小组对课文探究的结果。对学生的发言教师首先鼓励其他同学修正他人的观点。如果有的学生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那么教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要予以纠正;有的思想是表面的、肤浅的、幼稚的,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如果学生没有触及课文的重难点,这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四、总结评价,补充深化。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探究与宣讲过程作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做出点评。对所研究的问题中学生应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作提示补充,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时还可归纳出一些方法性的东西,供学生以后运用;对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供研究背景而不做出结论,留下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热情。这一环节有时也可完全由学生来完成,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以上几个流程始终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原则。
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笔者把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流程:
一、自由朗读,自由感知。
读了一篇文章之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有优点,但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时,难道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阅读教学有时应返朴归真,追求本色。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
二、欣赏品味,合作探究。
全班分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四人小组可以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第二流程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认为作品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你怎么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你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学生也可以不按上述問题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这个流程注重开掘学生独特的个人(小组)体验,以往的教学是“传授—接受”式,即使有启发,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让学生钻,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感悟,学生的思想是教师给的,这等于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独特感受的权利。此外,教师要大力倡导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种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不仅要教会学生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学习他人。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以下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常用的几种方法:
1.对于关键词句的探究
作家都善于锤炼语言,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作家锤炼语言多在三类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上下功夫。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二字,皆是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2.对主题的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
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而且有的文章还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既想出世又想入世;既积极进取,又退让无为。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代文人不仅苏东坡,如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都具有这样的两重性人格,造成这种人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很明显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都是如此。这种见解很有见地。
3.对课文的大胆质疑
作家的见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注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对课文进行再评估分析,这种探究活动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4.在比较阅读中探究
学习了同一类课文,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学习了《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后,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探究。学生通过比较探究,不仅深入地认识了这两篇文章的特点,而且学会了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初中阶段学习了鲁迅的《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小说,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鲁迅的作品,去探究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在独自品味探究后,教师请每位学生在小组内宣讲自己的观点,其他三名学生听后可以修改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阐述自己或本小组对课文探究的结果。对学生的发言教师首先鼓励其他同学修正他人的观点。如果有的学生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那么教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要予以纠正;有的思想是表面的、肤浅的、幼稚的,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如果学生没有触及课文的重难点,这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四、总结评价,补充深化。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探究与宣讲过程作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做出点评。对所研究的问题中学生应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作提示补充,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时还可归纳出一些方法性的东西,供学生以后运用;对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供研究背景而不做出结论,留下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热情。这一环节有时也可完全由学生来完成,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以上几个流程始终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原则。
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