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赞美,这说明:精妙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教者应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疑惑之处,精心设计思考的问题,将发展学生的思维放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使之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下面就如何精心设计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谈谈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比较,发展学生思维。
“比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人们常用的认识工具,阅读教学是一种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同样也离不开比较,采用比较方法,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启迪思维,深化理解、概括取舍、得出精要。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①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事情发生的时间——除夕夜?(时间比较:欢聚之夜——冻饿而死)②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女孩的头发?(形象比较:身态可爱——生活痛苦)③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时,出现了怎样的幻觉?为什么出现这些幻觉?火柴灭时又回到了怎样的现实?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这样写?(心理比较:幻想美丽——现实失望)④小女孩冻饿而死为什么作者说她是走向幸福?(哲理比较:活着痛苦——死去“幸福”)这样设计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揭示矛盾,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一旦矛盾解决,心理重新趋于平衡,会感到成功和喜悦。因此,课堂的提问,要有意揭示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的愿望,学生有了这种强烈的愿望,就能努力实现原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思维。
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对本句的理解,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焦急”和“耐心”不是矛盾吗?这样的提问,意在让学生认识到:“焦急”是急切盼望早一点见到周总理的灵车,向总理致哀。“耐心”是下了决心,不管天气多冷,不管自己身体多差,不管要等多久,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因此,“焦急”和“耐心”是统一的,统一点是在对总理的热爱上。这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程度也就加深了,进而体会到人民群众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提问:我们过去学习的记叙文,时间都写在开头,而这篇课文为什么把时间写在结尾呢?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把学生学过的原有知识和现有知识的矛盾加以揭示,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改造——记叙文的时间也可放在最后,这样写可以让读者牢记这个日子,牢记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光辉业绩。一旦学生完成了这种认识结构的改造和重建,其知识面就会得到扩展,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三、利用迁移,发展学生思维。
迁移是指利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通过转移,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把学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迁移到现实的工作、生活和新的学习中去。“为迁移而教”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迁移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在第二自然段,提出以下问题:①这段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②为了写这些特点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通过认真引导阅读,学生就能知道此段用比较、排比、比喻和写作的感觉等方法寫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可以让学生根据上一节的学习方法,仿读第三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又如教学《林海》一课时,为了将学生带入林海的特有风光,课前可复习以下几篇课文:《大海的歌》、《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增加学生对大海的感性认识,如认识海的辽阔,无边无际;认识海波浪翻滚,特有的一碧千里的壮美风光;认识大海的富有等。还可复读《可爱的草塘》,重温草塘的大与美,增强绿的色彩感。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阅读教学中随处可见,提问应突出“举一反三”、“复习旧知,引发新知”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现状,时刻追求新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逐步增强。
四、采用启发,发展学生思维。
所谓启发式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运用启发式设计问题的情境并不神秘,是学生生活范围中所能接受的,但又不能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熟悉又不能马上解决,才产生诱惑,引发思考,促进探索。这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将已有知识经验与信息重新组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启发式提问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总之,“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任何一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在“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灵魂,“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精髓的今天,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开拓精神的学生,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提问。
一、运用比较,发展学生思维。
“比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人们常用的认识工具,阅读教学是一种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同样也离不开比较,采用比较方法,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启迪思维,深化理解、概括取舍、得出精要。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①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事情发生的时间——除夕夜?(时间比较:欢聚之夜——冻饿而死)②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女孩的头发?(形象比较:身态可爱——生活痛苦)③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时,出现了怎样的幻觉?为什么出现这些幻觉?火柴灭时又回到了怎样的现实?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这样写?(心理比较:幻想美丽——现实失望)④小女孩冻饿而死为什么作者说她是走向幸福?(哲理比较:活着痛苦——死去“幸福”)这样设计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揭示矛盾,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一旦矛盾解决,心理重新趋于平衡,会感到成功和喜悦。因此,课堂的提问,要有意揭示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的愿望,学生有了这种强烈的愿望,就能努力实现原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思维。
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对本句的理解,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焦急”和“耐心”不是矛盾吗?这样的提问,意在让学生认识到:“焦急”是急切盼望早一点见到周总理的灵车,向总理致哀。“耐心”是下了决心,不管天气多冷,不管自己身体多差,不管要等多久,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因此,“焦急”和“耐心”是统一的,统一点是在对总理的热爱上。这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程度也就加深了,进而体会到人民群众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提问:我们过去学习的记叙文,时间都写在开头,而这篇课文为什么把时间写在结尾呢?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把学生学过的原有知识和现有知识的矛盾加以揭示,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改造——记叙文的时间也可放在最后,这样写可以让读者牢记这个日子,牢记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光辉业绩。一旦学生完成了这种认识结构的改造和重建,其知识面就会得到扩展,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三、利用迁移,发展学生思维。
迁移是指利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通过转移,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把学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迁移到现实的工作、生活和新的学习中去。“为迁移而教”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迁移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在第二自然段,提出以下问题:①这段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②为了写这些特点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通过认真引导阅读,学生就能知道此段用比较、排比、比喻和写作的感觉等方法寫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可以让学生根据上一节的学习方法,仿读第三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又如教学《林海》一课时,为了将学生带入林海的特有风光,课前可复习以下几篇课文:《大海的歌》、《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增加学生对大海的感性认识,如认识海的辽阔,无边无际;认识海波浪翻滚,特有的一碧千里的壮美风光;认识大海的富有等。还可复读《可爱的草塘》,重温草塘的大与美,增强绿的色彩感。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阅读教学中随处可见,提问应突出“举一反三”、“复习旧知,引发新知”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现状,时刻追求新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逐步增强。
四、采用启发,发展学生思维。
所谓启发式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运用启发式设计问题的情境并不神秘,是学生生活范围中所能接受的,但又不能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熟悉又不能马上解决,才产生诱惑,引发思考,促进探索。这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将已有知识经验与信息重新组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启发式提问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总之,“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任何一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在“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灵魂,“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精髓的今天,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开拓精神的学生,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