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激趣七法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lip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多,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文言文的重要性有增无减。要利用恰当的导语,创设新颖别致的古文学习环境;引领学生赏析阅读,感受文言的意蕴美;利用文体亮点,培养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文言文;教学;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毫无兴致,各类考试中得分率和古文鉴赏能力较低。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就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下面是我个人的几点经验总结。
   一、利用恰当的导语,创设新颖别致的古文学习环境
   我们要精心设计每篇古文教学的课堂导语,这可使学生在氛围上迅速进入角色、思维上理解感知而豁然开朗、情感上潜移默化而产生认同。如学习《长亭送别》,就可播放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的录音和相关画面——深秋的时节,绚烂的红叶、黄花,抑扬的唱腔,苍凉的旋律,浓重的愁思,音、声、色的完美融合,带领学生进入“长亭送别”的优美意境之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所谓“太平多文士,乱世出英雄”。周天子衰微、诸侯尔虞我诈的春秋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乱世,也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他们或不畏强暴、为民请命,系生死荣辱于一刻,如聂政者是也;或殚精竭虑、为国分忧,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如蔺相如、烛之武者是也。虽物换星移、时空不再,但在历史的星空,仍然大放异彩!
   二、恰当用典,启迪学生智慧
   在精心备课、确保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典故来吸引学生。可以是背景故事,亦可是关联故事。前者像《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关晋、楚城濮之战的介绍,《寡人之于国也》中有关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现实的介绍;后者如《勾践灭吴》中范蠡、西施故事、“狡兔死,走狗烹”故事的穿插,《鸿门宴》中“楚河汉界”“分我杯羹”“刘邦南宫论三杰”等故事的穿插,都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使课堂效果“锦上添花”。
   三、引领赏析阅读,感受文化的意蕴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对古文来说,我们的“读”不是一般的“读”,而是“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朗读者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深刻理解,进行有感情地诵读。朗读者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外化,充分表现古文的内在底蕴和艺术魅力,不仅使自己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把听众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从而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可以说,通过“美读”,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文言文教学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四、依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操
   教材所选古文都是历史积淀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有较深的思想人文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陶冶学生健康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学生感悟到的是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勾践灭吴》中学生体会到的是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劝学》告诉我们学习要坚持不懈、心思如一;《秋水》则告诉我们要正视自我、虚心求学和“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
   五、今昔对比,批判地继承古文化遗产
   据调查,学生对古文学习淡漠的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学习“之乎者也”毫无用处。对此,教师一方面要从思想上纠正学生认识的偏差,另一方面,要逐步引导学生善于从古文化遗产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又注入新的活力和精神,注意古今对读,合理延伸。学完《陈情表》则自然引出古代“忠孝节义”问题的探讨;《赤壁赋》之后则可引导学生学习苏子的乐观豁达,正确对待人生的失意和挫折……举一个具体一点的例子,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可引导学生做一些合理的引申: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尊重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发展经济更要大力振兴文化教育,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前进,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目前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孟子描绘的社会蓝图已经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六、师生有效互动,学生自主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的宗旨之一是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在古文教学中,教师应引“探究学习”这股活水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探讨和研究中主动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秋水》和《逍遥游》学过后,可设计“走进道家——触摸大师的灵魂”这样的活动,指导学生分组搜集整理资料、比较分析,写出有一定思想内涵的文章;对于既是名帖又是佳文的《兰亭集序》,则可以开展有关书法鉴赏和练习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增强对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了解和热爱。
   七、利用文体亮点,培养审美能力
   当前,在古文教学中,我们做的比较多、比较好的是对知识的讲授。当然,这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及迁移能力的形成。然而,对知识传授的过分侧重往往导致我们对古文审美教育渗透作用的忽视。因此,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渗透。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脍炙人口、风格迥异的古文还是很感兴趣的,如《孟子》的雄辩滔滔、气势酣畅,《归去来兮辞》的不事雕琢、清新流畅,《赤壁赋》的深远蕴藉、豁达洒脱等等,都很令人神往。采用这些激发兴趣的方法,使文言文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凤岭.文言文教学实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董贵山.文言文教材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3]付友梅.怎样学好文言文[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许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海工平台恶劣的海上居住环境及噪声,对船员的健康造成影响。除设计因素外,另外因素是现场工艺水平和恰当的隔音测量方法。挪威是海工平台领域技术全球的领先者,NORSOK规范是
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两年来,给我们带来广阔的活动平台,充分利用了现有教学资源,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应该在有效教学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学情,创造出一些高效课堂教学的措施和方法,这两者的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的学习?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习作教学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连续性”。把“联结”策略适时地运用到习作教学中,让非连续性文本成为教学资源,使简单的说明书成为有情有味的自传,使单调的图表变成绘声绘色的文字,使无序的材料整合成入情入境的情景画面。在联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引导他们对文本信息进行比较、筛选、概括、推论和统整。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习作;联结;连续性  实践证
照相机的触发装置,叫“快门”。想想这个名字真是很有意味,一个“快”字,突出的是摄取影像的迅捷;一个“门”字,讲究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收纳。
案例“奥朗德参加G8峰会工作晚餐领带奥巴马劝其摘下”,这是5月20日一家大型知名网站转载某报一条国际新闻时的标题。笔者看不懂,推测:可能因为奥朗德不太熟悉外交礼仪,在这个重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正确的教育方法是诱导学生自由地发挥出秉赋中潜在的能力。要正视每个学生的潜能,要承认他们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要聆听其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声音,要尊重其特有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中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遇到疑難的问题记录下来,先是组内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再由教师集中解决。课堂教学
让世界充满爱,是人们的向往;用爱架起教育的桥梁,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学校教育是智慧的启蒙,包含着知识、思维、理念等人生之道的底蕴和价值取向。所以,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每时每刻体会着“爱”在教育工作中无可替代的非凡作用,并每时每刻用“爱”育“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一、心与心的碰撞——爱是灵魂  学生的幼稚、萌动来源于“天性”,教师的成熟、稳重也只是环境背
摘 要:创造性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物体、问题、观点产生的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并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创造性思维;培养     “学校教
《东阳报》1993年31日正式夏刊,2000年12月29日编入国内统一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