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化研究

来源 :快乐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85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阅读文化及阅读方式方法的历史演变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面对知识信息载体的变化,人们主动接受复合型的阅读方式,是适应和促进阅读文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阅读方式 电子阅读 网络阅读 阅读文化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认识活动,是文化保存和传播的根本途径。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在阅读者已知的条件下,阅读才会明晰。因为人不可能通过死的字母去获得知识 。这就是说,阅读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阅读方法体现了阅读文化。
  一、阅读文化的内涵与特性
  阅读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形态和物质形态基础上,受社会意识和环境制度制约而形成的阅读价值观念和阅读文化活动。阅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具有自己的特性:一是时代性。文化的进化体现为一个历史过程,具体的文化活动也总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二是民族性。不同地域的宗教、经济、心理、语言形成独特的民族阅读文化模式,从而阅读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三是区域性。不同区域文化模式的差异,会直接导致阅读文化的差异。
  二、阅读文化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新的知识信息载体相继出现,书籍的至尊地位逐渐消失。但实质上,以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所赖以建立的阅读基础,与书籍并没有差别。书籍只是让位而已,并没有被替代,这只是阅读文化发生了变迁。由于新的媒介给读者以多种逻辑思维的特性,在学术上可以更清晰表现作者的观点,在艺术表现上更容易使读者增强意境感,阅读者找到了自己新的发展空间。比如美国百年老报《西雅图邮报》于2009年3月16日印出最后一期,就告别“纸质新闻”时代,但该报仍将经营网络版,并成为美国首家只有网络版的大报,其网站将为当地人提供发表意见的空间。
  三、阅读方法与阅读文化
  1.阅读方法促进阅读文化的发展。阅读方法的进步不仅说明阅读活动的历史和发展变化,而且显示了人们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变化,也代表了阅读文化的发展进步,从过去比较普遍的朗读、诵读到现在的默读、速读、精读、泛读等。数字图书馆与3G手机的出现,加速了阅读方式的变化,带来了阅读文化的新变革——网络阅读文化,使阅读文化在时空和内涵上都赋予了新的内容。
  2.传统的阅读。(1)原始的阅读。甲骨文以及后来的各种古文的阅读,都有特别的阅读方法,这些阅读方法都由文本的体现形式——符号或文字而产生,比如古文阅读研究中出现的章句等。(2)纸本阅读。纸本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保存与传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巨大的贡献。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无不在文字阅读中得到体现,文字阅读是传统纸本阅读的基础。现在世界各地,学生课堂知识的接受以及课外阅读,还是主要依靠纸本阅读,这对幼儿和中小学生尤其重要。虽然纸本阅读空间与阅读深度受到网络的影响,但纸本阅读必然长期存在,这种必然性是由阅读的本质所决定的。(3)立体阅读与文本阅读的结合。①多媒介的存在,决定了阅读的复合性。据我国权威机构统计,至2008年末,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6342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503万户;出版各类报纸445亿份,各类期刊30亿册,图书69亿册(张);互联网上网人数3.0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2.7亿人。自从电视诞生以来,读书与看电视,就构成了矛盾,甚至有些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网络的发展加剧了这一矛盾。但我们明白:该矛盾是辩证的统一体,多种阅读媒介共同推动阅读文化的发展。②电子阅读。数字出版物、数字资源的爆破性增长,无可置疑地推动了我国电子阅读的蓬勃发展。根据《2008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电子图书总量为81万种,2008年新增电子图书15万种,比2007年增长22.7%,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我国电子图书读者总数为7900万人,比2007年增长33.9%。无论从阅读的内容、目的和结果来看,电子阅读与纸本阅读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人们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显示器也好,书本也罢,本质上都只是文字的载体,所以,电子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能够被接受和普及。③手机阅读。手机阅读是电子阅读与网络阅读结合的产物,它正在逐渐普及中。国家图书馆在去年年底推出了电子移动服务,读者可以从手机上阅读1000余种图书。在我们的周围,使用手机阅读的读者随处可见。随着3G时代的到来,在未来几年,我国将有更多的手机用户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和数字报,阅读文化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为促进新时期的阅读文化,各种文化知识信息服务机构应结合现代阅读者的习惯,借助于纸介质、广播、电视、计算机、手机、网络等多种媒体,整合它们的优势,形成对知识信息综合处理的最佳方式,使每一种阅读方式有其适合的人群,使每一个阅读者能选用最理想的阅读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
  编辑/张俊英
其他文献
介绍了在YBHK-8Π定向炉上研究的单晶叶片的特殊起始段法和籽晶法铸造工艺。
在高中英语学习任务繁重的现状下,教师更要重视课堂教学效率,把课堂45分钟的效率发挥到极致才是上策。为此,教师要立足课改,借鉴好的经验和良策,优化教学,从教学手段,教学内
【摘要】“师生互动”是要彻底改变单一的、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在愉快和高效中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师生互动 课外 课内  所谓“师生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某一时间,就某一问题,师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每个瞬间的共同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如
会议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中英语教师的责任。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本文旨在通过一堂英语课的教学设计来阐述,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中,并探索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 探索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1 有针对性地结合课本教材实施德育教育  教师首先要充分研究并挖掘教材当中的德育内容。课本教材以话题为依托,在课文中渗透了为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