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化教学策略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w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心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之一,情感化教学的触动心灵、表达升华、共鸣内化是发挥课程应有作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情感;情怀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165-01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为《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心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之一。如何上好这一门课程,让它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了道德与法治课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課的情感化教学的重要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如何准确领会和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上的重要任务、光荣使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一部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用师生真实的情感互动,创造浓厚的课堂氛围,感化影响学生,更有效地注入爱国主义情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化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中使用情感化手段已经不是新的话题,各科教学都会或多或少使用情感化教学法实施情感教育,但每个人对情感化教学的理解不同,根据学科的需要,所注入的情感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着老师和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轻视学生情感教育的问题。虽然看起来用了多种形式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学生还是不怎么喜欢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脱离了现实需要,忽视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导致不能完全达到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意图。这门学科应该研究的就是如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位。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化教学形式成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希望所在。
  三、道德与法治情感化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带积极情感进课堂,让幼小心灵受触动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内驱力,激情和热情才是强烈追求某一对象的本质力量。为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激情,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教书,还要抒情,不但要有口才,还要有艺术细胞,对正面的事物用毫不怀疑的肯定态度表达坚定的信念,对反面事物用鲜明的否定、批评、批判、憎恨、鄙视的情感去感染。除用语言的形式以外,还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实践的方式和手段来调动情感。这里的情感可以说是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枯燥无味课堂带进的调味品。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个方面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做学为人师的表率,用自己的声音和真实的情感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不断地体验、升华情感,引起学生愉悦、兴奋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中。
  (二)还学生主体地位,使得充分表达情感
  学生经过情感触动后,心里肯定会有比较深刻的感悟,但她不敢确定这是真实的情感还是一时的冲动,这部分思绪或许并不一定是清晰的,教师还可以融入一些典型案例和时事用于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热点,拓宽探究的知识面。比如,让同学们议一议中国与美国之间发生的贸易战、香港发生的骚乱等当今时事,还可以谈一谈我国是怎样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不但可以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增添趣味,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调动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热爱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热爱祖国的情感,要让他们把这些发自肺腑的感悟和勃发的情感,采用多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感悟表达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注重情感经历,更容易完成情感教育目标。
  (三)再次激荡情感波澜,共鸣中内化情感
  当学生的情感经历了情感的熏陶感染,发出心灵的愉悦鸣音之时,老师要抓住机会,用教师浓烈的感情加以渲染,再一次激荡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进一步给与方向性引导。通过师生双方智慧的再碰撞,发出心灵的共鸣,在共鸣中把此时的情感升华内化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完成更深层次的内化之功,筑牢爱国、爱家、爱学习的思想根基。在老师的感染和指引下,学生完成自我情感的内化沉淀之后,将会更加坚定、自信,对自己人生征途的方向有一个更准确的判断,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总的来说,道德与法治课要用师生真实的情感互动,创造浓厚的课堂氛围,感化影响学生,着重突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热情,改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说教课程的认识,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学生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海霞.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教育的重要性[M].教学之窗,2018(02):01.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言文作到了音节谐称,念起来琅琅上口,和谐顺畅,有时还能从音节的连属和句读的顿挫中,一定程度地显示语词或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这不仅能使语言获得音乐美,而且对于明白、准确地表达语意,也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 脍炙人口;句子;音节  中图分类号:H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9-0195-01  古人的文章,尤其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遣词造句上是很讲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下,现代小学教育理念与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此对教师的教育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数学是锻炼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主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讲授数字、几何等基础知识来给学生传授基本概念。除此之外,还要运用一些合理有效的教育新形式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日后学习数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培养其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摘 要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调动关键在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自然也会由“要我学”
摘 要 现代教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由于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所以要从小培养国民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小学生的思想还没有成熟,其性格、品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可以被塑造,若他们的知识学习仅仅局限于课本,则无法很好地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也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模式的重器,民生问题处处离不开数学,所以数学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抓好学生
摘 要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而且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有机统一,实现教学双向开展。本文主要论述了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一言堂”的教学局面,大力引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师生互动;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9-0150-01
摘 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不管是哪个教育阶段作文都是要非常重视的,特别是小学基础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小学生综合写作能力显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8,A,G623.2,G3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9-0174-01  教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对小学生的观点、看法、阅读等,进
摘要 对于小学中年级语文双线并进教学模式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方面,本文所比较推崇的双线结构,是注重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的价值观渗透,使得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小学语文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作为学习的基本素材,教师加大对于统编教材课内外阅读的深化研究,把控小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阅读水准,从而能够促进语文双线并进教学的有效性渗透。  关键词 统编;小学;中年級;语文;双线并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 在当代这样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多媒体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初中教育过程中,多媒体的引进以及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整合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对策做了简要得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多媒体: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R8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30-0009
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已经成为受到教育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数学在小学阶段占有十分重要的比例,只有加大对数学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来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让小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其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小学数学
摘 要“试误”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石。“试误”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图、式、文、表等多元表征方式,探索问题和描述结果,更全面地展示优化过程中自主探究的层次性。追问“关键问题”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纵向深入。每种方案设计向下一种方案过渡,需要教师追问,推动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每种方案的不足,不断将探究推向最优。  关键词自主探究;多元表征;追问;优化  中图分类号:N94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