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婚礼歌道拉的传承现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拉是土语,“道”为唱,“拉”为歌,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在婚礼、春节、宴席等喜庆时刻演唱的一种特有的传统歌曲。本文通过采访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婚礼传承人和当地的文化部门,了解三川地区独有的音乐——道拉的来源、音乐类型、演唱场合以及发展现状等,展现道拉在当地的传承现状。
  一、道拉概况
  在喜庆的日子,亲朋好友相聚时都会唱道拉,青海省民和三川地区有“不唱道拉,不成宴席”的说法。
  (一)道拉的来源
  关于道拉的来源,当地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有兄弟二人以打柴为生。一天,弟弟喝河水时,误把变作小鱼的龙王爷吸进肚子里,顿时变得力大无穷。这时,蟒蛇出来伤人,弟弟一箭就射死了蟒蛇,从此人们叫他王蟒。后来,王蟒干起了拦路抢劫的勾当。鲁土司为了除掉王蟒,便让鲁氏太太假装与王蟒成亲,把他骗到家中。席间,鲁氏太太让手下的衙役唱敬酒歌。后来,王蟒醉成一团泥,刀斧手便杀死了他。“鲁氏太太斩王蟒,遗留道拉到如今”的传说至今还在民和三川土族地区流传。
  (二)婚俗传说
  古时候,土族人的婚配是姑娘不出嫁,小伙子嫁给姑娘。小伙子到姑娘家里时,家人给他陪送了一匹骏马。过了不久,小伙子骑上马跑回去了,姑娘家里怎么也留不住。留不住小伙子,只能把姑娘嫁给小伙子,但姑娘不愿意,于是,家里请人做了一对箱子,画上最漂亮的图案,作为姑娘的陪嫁,这才让姑娘和小伙子一块儿生活下去。道拉中的“先娶儿来后嫁女,娶儿嫁女满堂红”指的就是这桩事情。
  二、道拉的形式及特点
  (一)道拉的形式
  道拉的演唱有多种形式,一是单人演唱,例如土族姑娘出嫁时必唱的《哎喉依拉》,由新娘一人完成;二是对唱形式的,例如在土族姑娘出嫁的晚上,男方家的四位“道把式”(聘请的歌手)在演唱《四大四小歌》《观天地》等歌曲时,边唱边舞,两两一组,场面热闹。在婚礼中,道拉是多人共同演唱,例如娶亲人来到女方家时,女方要进行“骂媒”,《敬西瓜》《啃骨头歌》《切馒头》等歌曲都是众人一起演唱的。道拉的形式多样,不同的歌曲用于不同的仪式活动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二)道拉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场合,道拉可分为哭嫁歌、典仪歌、喜慶歌、戏谑歌、敬酒歌、百问歌等。道拉的内容丰富,歌词包含天文地理、神话传说、道德观念等。土族婚礼中必须要唱道拉,道拉贯穿全过程,所唱曲目有严格的要求和程序。
  道拉大多使用汉语演唱,也有很多歌曲是用汉语演唱,土族语作衬词。从道拉的歌词中可以看出,土族吸收了很多汉文化,其中不乏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三、道拉的现状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民和县文化馆拍摄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三川土族婚礼歌》视频影像。民和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出版了《三川道拉选编》,共收录整理近百首道拉。2014年,青海民和的土族婚礼歌(道拉)被评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文化馆拨发相应的款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例如开展当地民俗活动展演、培训人员、出版相关书籍等。
  土族婚礼歌的传承人共有三位,分别是吕建跃、吕清兰、杨永堂。传承人的后续传承情况不容乐观,每位传承人的传承人数不超过3个人,而且传承人的年龄一般都在40岁以上。传承人的主要社会活动是道拉的宣传和展演,每年还要定期参加民和县组织的培训,全面地学习道拉知识。2019年,爱好道拉的人士组织成立了道拉协会,喜爱道拉的土族人都可入会。协会建立后创办了微信群,主要用于交流和分享道拉。
  2015年,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开始举办道拉大赛,以展现丰富多彩的道拉文化,“抢救”处于失传边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赛一般分为两天,初赛和决赛,报名人数一般在100人以内,年龄集中在40-65岁。近年来,报名人员出现了年轻化,年轻人也开始对道拉有所了解,有20岁左右的年轻人报名参加,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这是比赛带来的积极影响。
  四、道拉面临的问题
  道拉历史悠久,但传唱日益边缘化,濒临失传。
  (一)知者甚少
  当地大部分年轻人不知道拉,或者只是听过但不了解,只有文化工作者和年纪偏大的老人有所了解。在道拉传唱相对较兴盛的官亭镇、中川镇、甘沟乡等地,知晓者相对较多,但传唱度较低。
  (二)部分歌曲失传
  年龄较大的民间歌手表示,自己年轻时听过的很多道拉已失传,而自己曾唱过的一些歌也因年岁渐长,记忆力下降而忘记,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学习。重视程度不足、时代变迁导致部分歌曲失传。政府部门从2014年开始对道拉进行系统的保护、宣传等工作。
  (三)本身创新较少
  现在传唱的道拉大多还是老歌老调。会唱道拉的老歌手多生活在农村。因年岁和生活环境等问题,老歌手几乎不可能有创新之作,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又不愿学习道拉。文化部门和民间组织也因人力和其他方面问题,无法推动道拉的创新发展。近年来,随着演出增多,道拉的演唱出现了老词新调的新模式,更符合现代审美。
  (四)传承面临问题
  歌手渐老,传承者较少,目前道拉的歌手少之又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极少数留守的中青年不愿意主动学习,年轻一代还未成长起来。道拉的演唱、学习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传承陷入困境,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等问题,眼看就要失传。
  五、道拉的保护措施
  道拉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经济、政策的支持。当前,政府部门对道拉推广的资金支持有限,当地人也只是将道拉当成一种兴趣,家里事务繁重的时候就会放弃对道拉的学习。政府没有相对应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要留住人学道拉很难,要进一步传承、发展道拉更难。
  当前,政府对道拉的保护与传承的力度有所加大,土族群众对道拉的保护、传承意识也有所提高,这对道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政府要深入挖掘土族文化的精神内涵,重新打造适合道拉发展的环境,并建立一套传承机制,打破当前道拉传承的尴尬局面,使道拉重焕生机,增加土族文化的厚重感,提升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多传媒手段,多途径、多样化地对道拉进行宣传。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将道拉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列入重要日程,进一步加强对道拉的传承与保护力度。
  六、结语
  道拉蕴含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厚,体现着土族人民独特的道德观念、审美标准和文化特征。本文通过调查走访分析道拉的来源、演唱场合、发展现状等情况,发现道拉在新时代的三川地区消亡很快,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濒临失传。所以对道拉的保护、传承工作迫在眉睫,政府部门要加强重视,让这个优秀的土族文化世代延续下去。
  (青海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无声告白》是美国女性华裔作家伍绮诗创作的首部文学作品,一经面世,好评如潮,成为2014年度亚马逊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作为二代华裔作家,伍绮诗的文学处女作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创作视角,因此崭露头角,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无声告白》是伍绮诗历经六年创作的首部作品,于2014年出版。作者基于华裔女性的独特视角,以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的离奇失踪为线索,将中美混血家庭看似和睦温馨氛围之下,实则成员矛盾
期刊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戏剧小品在大众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群众戏剧小品因其风趣幽默、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寓教于乐等特点曾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戏剧小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需要群众戏剧小品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本文将从群众戏
期刊
河南板头曲是我国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器乐弦索乐之一。河南板头曲最先是大调曲子的一部分,依附于河南大调曲子而存在。作为大调曲子演唱前起静场作用的器乐前奏,河南板头曲也被称为“大调曲子板头曲”。后来,随着板头曲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大调曲子,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民间器乐曲种。  河南板头曲由二胡、三弦、琵琶、古筝等几件各具特色的拨弹乐器组成,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特征。板头曲发源于北宋时期的汴京,明代中叶后
期刊
20世纪中期是中国合唱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发展意义非凡。本文以20世纪中期的中国合唱作品为切入点,理顺的时期民族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创作动机、创作思维等四个维度分析其作品创作的民族化,以期引发对20世纪中国合唱作品创作民族化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并为构建20世纪中国合唱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20世纪中国合唱作品创作民族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启蒙试验初期:20世纪前30年 
期刊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音乐文化。这些文化具有跨时空的价值,不仅滋养了传统劳动人民的精神,还丰富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还具有超越国度的价值,“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到了更多的地区,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  “一带一路”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沿线国家在经济交流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相互渗透,这可以将我国优秀的音乐艺术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为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继承
期刊
戏曲与民族声乐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民族声乐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戏曲声乐理论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却又各自独立。民族声乐吸收了我国优秀戏曲的曲调以及发声技巧,也是艺术工作者在歌曲创作领域以及民间歌曲领域不断进行探索的结果。民族声乐艺术者需要对演唱方法和艺术技巧等元素进行分析,对戏曲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进行探索,并进一步提升和完善,通过作品表达醉人声音、动人声韵和真挚的情感,由此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基于此
期刊
传统戏剧表演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表演通常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色彩,这种地方性在戏剧语言以及戏剧的音乐上表现较为明显。观察传统戏剧中的内容,则能够发现其受到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各区域的戏剧表演中,剧目内容往往存在重合性,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由此可见,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在传承地区文化的同时,具有较为明显的共同文化意识。基于此,本文对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特性以及功能展开分析。  我
期刊
在演奏者经常演奏的中外钢琴作品中,根据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艺术形象进行划分,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别,分别是刻画人物类、描绘自然景观类和表现民俗风情类。钢琴音乐在经历了具有综合戏剧性的奏鸣曲发展阶段后,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以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形式,对人物和景观给予更集中、更精炼的表现。因此,人们将刻画人物类的作品看成是音乐特写镜头。本文通过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小黑人》《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和陈培勋
期刊
尚吉利,热爱文字,喜欢写字,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教育硕士,现任教于柘城一所民办高中。2018年曾在红袖添香连载青春小说《那年雨微微》。  1  灰蒙了一冬的天空,在春风的吹拂下,涂上了几笔浅浅的水蓝色。被刮成线状的云彩,挂在天的边角,好像刚会握笔的孩童,在画板上胡乱画上了显眼的几笔。村子里站在路口或墙角处拉家常的妇女们“咯咯咯”的笑声,更是惊着了落在树枝、房檐上的麻雀,都扑棱棱向高空飞去了。沉睡
期刊
钢琴作为一门表演技术,对弹奏者的技术水平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促进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有机融合,有助于钢琴演奏艺术水平的提升。本文以钢琴演奏中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融入思考为题,阐述钢琴演奏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然后介绍钢琴演奏中艺术性的体现,最后提出促进技术性和艺术性融入的建议,以资借鉴。  钢琴演奏能够对艺术作品的美感和作曲家思想进行表现和传达,同时还能在听众面前展示乐谱。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使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