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声乐理论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or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与民族声乐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民族声乐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戏曲声乐理论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却又各自独立。民族声乐吸收了我国优秀戏曲的曲调以及发声技巧,也是艺术工作者在歌曲创作领域以及民间歌曲领域不断进行探索的结果。民族声乐艺术者需要对演唱方法和艺术技巧等元素进行分析,对戏曲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进行探索,并进一步提升和完善,通过作品表达醉人声音、动人声韵和真挚的情感,由此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基于此,本文简述我国戏曲和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提出两者的异同之处,着重分析戏曲声乐理论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戏曲以及民族声乐的发展
  (一)戏曲发展
  民族表演艺术大多是精致、高雅、独一无二的,可以将民族精神以及心声深刻体现出来。戏曲是我国的高雅音乐,早期的表演形式主要有歌舞戏、歌舞大曲、参军戏、宗教音乐以及地方民歌,后期发展成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等,并且由此衍生出地方戏和四大声腔,目前的戏曲是由多种艺术构成的。我国戏曲集合了各类舞台艺术,并且融入了许多表现手段以及艺术成分,形成了以歌舞这一形式来演绎故事的声腔表演艺术,通过唱腔、服装、化妆、脸谱、表演等展现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的戏曲表演中有四种艺术手段,即唱、念、做、打,并配合身体表演体制,形成了四大行当,分别为生、旦、净、丑。我国戏曲发展的历史悠久,种类越来越丰富,并且有各种各样的流派,目前已有三百余个剧种。
  (二)民族声乐的发展
  我国民族声乐属于一种较为独特的艺术形式,远古时代至隋朝时期是其启蒙期,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了开发,后衍生出号子、山歌及小调,并融入了一些西方特色,现阶段已经形成了一种音乐体系。民族声乐在广义上包括民歌、戏曲、曲艺等,而现阶段的民歌声乐很少涉及戏曲和曲艺,更多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歌唱是民族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继承了戏曲、曲艺等声乐精髓,是经过长期实践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艺术,可体现出我国人民的审美意识以及欣赏习惯。
  二、戏曲和民族声乐异同之处
  (一)表现手法异同
  民族声乐与戏曲唱腔都属于声乐领域,演唱过程中对声音有很高的要求,如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演唱者要气沉丹田、充满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情绪,确保听众可以有效接收并产生共鸣。在演唱风格上,民族声乐与戏曲都属于民族风格,有着明亮的音质以及优美的音色,能够呈现出质朴、自然的情感。尽管两者都属于舞台表演,但民族声乐更注重演唱技巧,在演唱中加入民族情趣,凸显民族风格;戏曲则重视基本功,需要结合文学剧本传达人物情感,表达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思想。
  (二)类别异同
  我国戏曲于宋朝时期萌芽,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剧种,不同的角色行当有不同的音乐以及技术表现形式,如京剧中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还能够进行细致划分。戏曲表演中,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特征,这使京剧表演艺术更加丰富。根据演唱人员的音域以及生理条件,民族声乐可划分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女低音等,并且可进一步细化这些类别。不同的类别演绎着不同的角色、性格及社会身份,具有较大差异,凸显了角色魅力。
  (三)表演风格异同
  受到民族以及地域的影响,戏曲和声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语言差异,即表演者运用地方语言进行声乐表演或戏曲表演。声乐表演能够突出民族风格特征,表演服装具有民族色彩,可用普通话表演,也可用少数民族语言表演,理解起来较为容易。戏曲表演的地域性特点更加凸显,大多使用地方方言。
  三、戏曲声乐理论对于民族声乐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咬字
  戏曲演唱对于语言表达有着严格的要求,注重每句、每字的轻重缓急以及抑扬顿挫的合理性,以准确、鲜明的语言表情、节奏和声韵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与性格特征。声乐艺术是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音乐表演形式,可以结合戏曲理论与戏曲的咬字方式提升民族声乐的表达技巧,演唱人员要研究戏曲语言的发音规律,提升咬字准确率,从而更好地进行演唱。
  (二)表演手法
  戏曲对于韵的表达比较重视,戏曲的韵律美通过合理收放语调以及吞吐、呼吸等技巧来体现。民族声乐中也有相似的内容,演唱人员需要准确掌控自己的呼吸、行腔以及发声,并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以此获得相应的感悟。戏曲表演能够有效地进行情绪刻画以及形体动作表演,有着比较固定的表演程序以及技术标准。这些内容值得民族声乐的演唱人员学习和借鉴。
  (三)肢体语言
  戏曲唱腔和形体表演有着紧密的联系。戏曲表演中有许多成套的动作以及表现方式,其动作特点是夸张以及固定。戏曲演员可以通过表演手段将真实情感表达出来。民族声乐的演唱人员可以通过模拟戏曲表演方式,并配合形体动作生动、准确地表达情感,使声乐表演具备较强的感染力。
  (四)发展基础
  通过研究我国早期的歌剧作品以及后来改编的民族歌剧,人们发现改编的民族歌剧作品具有一定的传统戏曲元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突破了传统戏曲的固有内容,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很多代表作品和唱段流传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戏曲理论得到传承和升华,出现了更多经典声乐曲目,其优美旋律出自戏曲音乐。由此可知,现代民族声乐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戏曲理论,戏曲理论可为民族声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共鸣及呼吸
  声乐表演中,呼吸、发声、共鸣作为有机结合体同时出现。民族声乐的演唱人员需要对自己的呼吸进行控制和调节,顺利完成表演。戏曲表演時应注意气沉丹田,并具备持久、饱满的气息。民族声乐应该学习和借鉴传统戏曲的表演技巧,有效调整演唱人员的呼吸,学习戏曲表演中气沉丹田的呼吸方式,保障演唱时的呼吸稳定。
  四、结语
  我国的戏曲和民族声乐都是声乐艺术文化的成果,这两种表演在形式上存在较大不同,然而这两种表演的内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尽管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水平很高,但还应该学习、借鉴并传承我国戏曲艺术的精髓,以此促进民族声乐的繁荣发展。
  (郑州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毛淑颢(1987-),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戏剧。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客观因素会影响该时期的文学和文化发展,从而形成不同时期特有的文化潮流与文学流派,产生许多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又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甚至推动了社会潮流和大众心理的变化。这种社会现实和文学作品的相互作用往往是双向的,即积极的社会现实产生了积极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也推动着社会的积极发展,反之亦然,所以我们
期刊
《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流传至今的著名文学作品,也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也是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吉尔伽美什》讲述的是国王吉尔伽美什的英雄事迹,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此外,吉尔伽美什的朋友恩启都之死对他的自然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基础,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阐释《吉尔伽美什》,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早
期刊
李斯特是19世紀浪漫主义时期极具影响力的音乐家,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斯特一生创作了很多钢琴作品和交响音乐,同时也创作出大量独具特色的艺术歌曲。本文以李斯特的歌曲《流浪者的夜歌》为研究对象,从旋律与伴奏、和声、曲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一、李斯特与艺术歌曲  (一)李斯特的艺术歌曲  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出生于1811年,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
期刊
《时时刻刻》是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创作的关于意识流作家及其著作《达洛维夫人》的一本实验性小说。坎宁安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将三个处于不同时代的女性置于同一时间维度,反映了女性所面临的不同的生存困境。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框架,对《时时刻刻》中的劳拉·布朗进行分析,揭示她从被自我束缚,到本我归位,再到追求超我的蜕化过程。  一、《时时刻刻》的介绍  《时时刻刻》是迈克尔·坎宁安创作的小说,
期刊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她的小说《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从一名使女的视角讲述未来世界。《使女的故事》这篇小说从景观空间、权力空间与社会空间三个视角来阐释空间内涵,揭示了环境污染、生育力下降、性别歧视等问题,批判了当权者企图用灭绝人性的方式拯救人类的罪行。  一、空间批评理论概述  空间批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后现代思潮的产物,是在现代文学和地理学理论的
期刊
《无声告白》是美国女性华裔作家伍绮诗创作的首部文学作品,一经面世,好评如潮,成为2014年度亚马逊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作为二代华裔作家,伍绮诗的文学处女作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创作视角,因此崭露头角,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无声告白》是伍绮诗历经六年创作的首部作品,于2014年出版。作者基于华裔女性的独特视角,以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的离奇失踪为线索,将中美混血家庭看似和睦温馨氛围之下,实则成员矛盾
期刊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戏剧小品在大众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群众戏剧小品因其风趣幽默、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寓教于乐等特点曾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戏剧小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需要群众戏剧小品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本文将从群众戏
期刊
河南板头曲是我国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器乐弦索乐之一。河南板头曲最先是大调曲子的一部分,依附于河南大调曲子而存在。作为大调曲子演唱前起静场作用的器乐前奏,河南板头曲也被称为“大调曲子板头曲”。后来,随着板头曲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大调曲子,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民间器乐曲种。  河南板头曲由二胡、三弦、琵琶、古筝等几件各具特色的拨弹乐器组成,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特征。板头曲发源于北宋时期的汴京,明代中叶后
期刊
20世纪中期是中国合唱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发展意义非凡。本文以20世纪中期的中国合唱作品为切入点,理顺的时期民族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创作动机、创作思维等四个维度分析其作品创作的民族化,以期引发对20世纪中国合唱作品创作民族化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并为构建20世纪中国合唱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20世纪中国合唱作品创作民族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启蒙试验初期:20世纪前30年 
期刊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音乐文化。这些文化具有跨时空的价值,不仅滋养了传统劳动人民的精神,还丰富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还具有超越国度的价值,“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到了更多的地区,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  “一带一路”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沿线国家在经济交流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相互渗透,这可以将我国优秀的音乐艺术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为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继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