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弘扬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音乐文化。这些文化具有跨时空的价值,不仅滋养了传统劳动人民的精神,还丰富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还具有超越国度的价值,“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到了更多的地区,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
  “一带一路”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沿线国家在经济交流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相互渗透,这可以将我国优秀的音乐艺术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为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继承与弘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弘扬与发展策略。
  一、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功能
  陕北传统音乐艺术是我国的民间音乐艺术之一,是陕北地区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在发展过程中,这些民间音乐艺术被传承下来并应用到社会文化活动中,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一)教育功能
  陕北传统音乐艺术具有教育功能,它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态。音乐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相互倾诉的一种重要方式,陕北地区的人们通过民歌传唱的方式进行沟通,并通过民歌传承的方式对后代进行教育。
  (二)娱乐功能
  陕北传统音乐艺术具有娱乐功能,它大多来源于社会生产劳动。陕北民歌最初主要在田间地头流传,内容包含陕北地区劳动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劳动过程中或茶余饭后,人们都会通过传唱民歌的方式来娱乐,以缓解生活压力以及劳作的疲惫。在一些节日庆典中,人们也会将陕北民歌作为重要的娱乐方式,用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三)经济功能
  陕北传统音乐艺术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人们围绕这些音乐艺术文化进行了很多商务活动。比如,把陕北传统音乐包装成一种商品,并进行商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换,通过货币交易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方式可以使陕北传统音乐获得良性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陕北传统音乐艺术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度越来越高。
  (四)文化功能
  首先,陕北传统音乐艺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这些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还具有地域性特点,反映了陕北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旋律强烈、直接,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其次,陕北传统音乐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陕北地区的特色文化。陕北民歌中含有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元素,是陕北地区文化的载体。再次,陕北传统音乐还是情感宣泄的出口。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表达,在传唱的过程中可以消除不良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情感表达的真切和直接是陕北传统音乐的重要特点。通过传唱陕北传统音乐,人们可以实现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弘扬策略
  (一)加强对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视
  陕北传统音乐艺术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在商业化背景下,原生态文化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要传承与弘扬陕北传统音乐,政府部门需要加强重视,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为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在这个基础上,政府要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宣传力度,为人们搭建學习平台,还要引导专业人员挖掘陕北传统音乐的内涵。与此同时,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陕北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对原有的传统曲调进行修改,创作出与当今时代发展步伐相一致的作品,这样可以使陕北传统音乐艺术更好地被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并喜爱。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定期举办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宣传活动,使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得到普及,将文化建设置于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可以为陕北传统音乐的弘扬创造条件,同时也可以使其他国家感受到我国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
  (二)加大对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宣传
  “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弘扬,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要实现这一目标,媒体需发挥作用,为陕北传统音乐艺术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地方电视台可以设置专门的栏目介绍陕北传统音乐艺术;中央电视台可以加强对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报道。当前,陕北传统音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最稀缺的资源就是群众资源,因此媒体需要通过加大宣传以增加受众群体,使更多的人了解、感受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魅力。除此之外,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渠道,将陕北传统音乐艺术与信息技术手段融合以开展宣传。比如,利用近期备受欢迎的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或者将陕北传统音乐艺术与VR技术相结合,通过重现丝绸之路的方式,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了解陕北传统音乐艺术。这可以突显陕北传统音乐的艺术特色,能够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
  (三)培养陕北传统音乐艺术人才
  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专业的人才。在陕北传统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传统音乐热爱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推广陕北传统音乐艺术,致力于记录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但是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实现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因此,政府要组织有规模的团队到陕北地区弘扬这些音乐艺术。同时,高校还可以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以实现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创新。这些专业人才除了要传唱陕北民歌,还需要创作符合时代发展的陕北音乐作品,优化“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之路。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机会。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弘扬和发展,政府部门需要重视陕北传统音乐艺术,为其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媒体则需要加大宣传,增加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受众量,使更多的人感受到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魅力;高校要致力于对陕北传统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实现艺术形式的创新发展。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宁小兵(1983-),男,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钢琴、作曲。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校级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传统音乐艺术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YDY2020-08)。
其他文献
随着电影艺术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惊悚片受到人们的欢迎。惊悚片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与艾德加·艾伦坡的短篇故事有相似也有不同。历来,人们习惯把文学和电影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研究,很少有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对比研究。本文主要从叙事角度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对艾伦坡短篇故事和美国现代惊悚片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艾伦坡短篇故事和美国现代惊悚片的相似处与不同处,并分析了艾伦坡短篇故事和现代惊悚片
期刊
众所周知,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客观因素会影响该时期的文学和文化发展,从而形成不同时期特有的文化潮流与文学流派,产生许多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又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甚至推动了社会潮流和大众心理的变化。这种社会现实和文学作品的相互作用往往是双向的,即积极的社会现实产生了积极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也推动着社会的积极发展,反之亦然,所以我们
期刊
《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流传至今的著名文学作品,也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也是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吉尔伽美什》讲述的是国王吉尔伽美什的英雄事迹,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此外,吉尔伽美什的朋友恩启都之死对他的自然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基础,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阐释《吉尔伽美什》,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早
期刊
李斯特是19世紀浪漫主义时期极具影响力的音乐家,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斯特一生创作了很多钢琴作品和交响音乐,同时也创作出大量独具特色的艺术歌曲。本文以李斯特的歌曲《流浪者的夜歌》为研究对象,从旋律与伴奏、和声、曲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李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一、李斯特与艺术歌曲  (一)李斯特的艺术歌曲  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出生于1811年,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
期刊
《时时刻刻》是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创作的关于意识流作家及其著作《达洛维夫人》的一本实验性小说。坎宁安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将三个处于不同时代的女性置于同一时间维度,反映了女性所面临的不同的生存困境。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框架,对《时时刻刻》中的劳拉·布朗进行分析,揭示她从被自我束缚,到本我归位,再到追求超我的蜕化过程。  一、《时时刻刻》的介绍  《时时刻刻》是迈克尔·坎宁安创作的小说,
期刊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她的小说《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从一名使女的视角讲述未来世界。《使女的故事》这篇小说从景观空间、权力空间与社会空间三个视角来阐释空间内涵,揭示了环境污染、生育力下降、性别歧视等问题,批判了当权者企图用灭绝人性的方式拯救人类的罪行。  一、空间批评理论概述  空间批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后现代思潮的产物,是在现代文学和地理学理论的
期刊
《无声告白》是美国女性华裔作家伍绮诗创作的首部文学作品,一经面世,好评如潮,成为2014年度亚马逊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作为二代华裔作家,伍绮诗的文学处女作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创作视角,因此崭露头角,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无声告白》是伍绮诗历经六年创作的首部作品,于2014年出版。作者基于华裔女性的独特视角,以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的离奇失踪为线索,将中美混血家庭看似和睦温馨氛围之下,实则成员矛盾
期刊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戏剧小品在大众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群众戏剧小品因其风趣幽默、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寓教于乐等特点曾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戏剧小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需要群众戏剧小品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本文将从群众戏
期刊
河南板头曲是我国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器乐弦索乐之一。河南板头曲最先是大调曲子的一部分,依附于河南大调曲子而存在。作为大调曲子演唱前起静场作用的器乐前奏,河南板头曲也被称为“大调曲子板头曲”。后来,随着板头曲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大调曲子,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民间器乐曲种。  河南板头曲由二胡、三弦、琵琶、古筝等几件各具特色的拨弹乐器组成,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特征。板头曲发源于北宋时期的汴京,明代中叶后
期刊
20世纪中期是中国合唱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发展意义非凡。本文以20世纪中期的中国合唱作品为切入点,理顺的时期民族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创作动机、创作思维等四个维度分析其作品创作的民族化,以期引发对20世纪中国合唱作品创作民族化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并为构建20世纪中国合唱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20世纪中国合唱作品创作民族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启蒙试验初期:20世纪前30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