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入思考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etc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琴作为一门表演技术,对弹奏者的技术水平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促进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有机融合,有助于钢琴演奏艺术水平的提升。本文以钢琴演奏中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融入思考为题,阐述钢琴演奏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然后介绍钢琴演奏中艺术性的体现,最后提出促进技术性和艺术性融入的建议,以资借鉴。
  钢琴演奏能够对艺术作品的美感和作曲家思想进行表现和传达,同时还能在听众面前展示乐谱。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使用钢琴演奏技巧,这是促进演奏者艺术境界提升的重要途径。除技术性外,艺术性至关重要。演奏者只有促进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有机融合,才能使钢琴演奏的美学价值得到体现。
  一、钢琴演奏中的技术性问题
  现阶段,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上的钢琴学习者数量不断增加,但真正喜爱钢琴的人员却并不多,多数学习者抱着随大流的态度学习钢琴,并且钢琴学习需要长时间练习,练习过程较为枯燥和乏味,学习者需要在大量的练习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学习者熟悉钢琴操作技巧,并在大脑中建立正确认知。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其所掌握技巧的丰富程度与钢琴演奏效果存在密切关联。但在了解后得知,多数钢琴演奏者在学习钢琴时主要以浅尝辄止为主,仅能学会基本的演奏技巧,没有掌握跳音和连音的技巧。由于正规教育的缺失,导致演奏者无法掌握正确的演奏技巧,具体表现为手指力度和准确性与要求不符,不知道伴音时的基本音型,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一些钢琴学习者在学习钢琴时感到十分无趣。
  二、钢琴演奏的艺术性
  钢琴在乐器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价值无可比拟,每一部钢琴曲都与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可以说,历史和文化背景是钢琴曲产生的基础。钢琴作为音乐艺术的载体,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钢琴的艺术性已经由简单的音乐演奏,朝着愉悦人们身心的方向发展,在治愈精神和改善心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演奏者可以将音乐作为载体,对自身感情进行表达,简言之,就是演奏者需要在弹奏钢琴曲时融入自身的情感,因此,钢琴演奏效果会随着演奏者感情经历的丰富程度而发生变化,如果演奏者感情经历匮乏,无法在演奏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就会对钢琴演奏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钢琴演奏缺少内涵和艺术性。
  三、促进钢琴演奏技术性和艺术性融合的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钢琴演奏技术性和艺术性属于重要特征,其中,前者是后者表现的前提和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实现和升华,由此可见,钢琴演奏和技术性和艺术性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具备融合的基础。接下来,本文会提出几点促进钢琴演奏技术性和艺术性融合的建议。
  (一)钢琴演奏需要与作品思想内容相符
  钢琴演奏可以赋予音乐作品源远流长的艺术生命,其本质属于一种二度创作,但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确保演奏与作品思想内容相符,简言之,就是钢琴演奏不能以扭曲原作思想内容为代价,演奏者需要依据作曲家的乐谱进行演奏,使作品的音乐内涵得到全方位的展现。众所周知,不同音乐作品拥有不同的乐谱,乐谱作为一种标记符号,具有区分音乐作品的功能,同时,还是对乐曲家内涵的高度凝聚。因此,演奏者在演奏钢琴时,必须遵循忠于原作的要求。演奏者在表达作品的艺术性时也要如此。艺术性属于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是作者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稳定性较强,不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演奏者应忠于乐谱中的艺术性。此外,演奏者在练习乐谱之前,需要对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作品的创作目的和音乐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再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性。
  (二)钢琴演奏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钢琴演奏需要与作品思想内容相符,同时对演奏者技术水平也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如果演奏者仅具备演奏技术水平,则很难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为此,演奏者还应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音乐作为一种感性艺术,需要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在达到这一要求后,才能演奏出优美的钢琴曲。
  1.增强演奏技巧
  演奏者将乐谱符号转化为现实音响的中间环节就是钢琴演奏技术,在钢琴演奏中,技术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种乐器都拥有不同的演奏技巧。以钢琴为例,钢琴演奏技术主要包括生理操作和心理操作,其中,后者主要以大脑认知系统为主,两者相互配合方能将乐谱符号转化为音响。在生理操作中,手指运动系统极为关键,技术指标为手指准确性、手指速度、手指力度等。想要促进钢琴演奏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演奏者整合生理操作和心理操作,为此,演奏者应增加训练和上台演出的时间,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形成准确、快速和强有力的手指运动系统,并在演奏钢琴曲的过程中调动全身感官,从而保证钢琴演奏的连贯性。
  2.追求自我认知
  钢琴演奏成功与否,不会被演奏技术所决定,并且钢琴演奏的目的也不是锻炼演奏技术,演奏技术和艺术表现完美融合,才能使钢琴演奏的艺术价值得以实现。演奏者利用演奏技术所表现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即艺术性,主要包括音乐审美、艺术文化修养和心理感悟能力,这种艺术表现力主要以后天培养为主,也就是音乐领域常说的乐感。在声音艺术中,乐感至关重要,属于学习艺术的基础条件,具备乐感的人,能够组合不同声律以表达自身情感,并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相较于文字更加直接和丰富,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赋予钢琴作品更旺盛的生命力,使其艺术个性得到凸显。
  “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能够在破旧的地基中建造高楼大厦”,娴熟的技术并不是他们异于常人的地方,其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对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时,还能利用自身的理解,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为此,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理顺演奏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并在演奏过程中注入自身的情感,利用心灵弹奏作品,以此来展现钢琴演奏的艺术个性。
  3.消除演奏过程中的紧张心理和情绪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部分演奏者会感到十分紧张,而恰恰是紧张的心理和情绪,导致其不能发挥自身的真实水平,钢琴演奏效果也会随之下降。建议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放空思想,抛开心中的杂念,将全部精神力和注意力都投入到演奏中,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弹奏水平,最终使作品的艺术个性得到展现。如果演奏者在演奏前出现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应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保持心如止水的态度,通过这种方式缓解紧张心理。
  四、结语
  钢琴演奏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融入是钢琴演奏的最高境界,要求钢琴演奏者在拥有娴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具备丰富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融入思想情感的方式,增强钢琴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其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发挥钢琴演奏技术性和艺术性的价值。
  (咸陽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孙玺淼(1990-),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其他文献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她的小说《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从一名使女的视角讲述未来世界。《使女的故事》这篇小说从景观空间、权力空间与社会空间三个视角来阐释空间内涵,揭示了环境污染、生育力下降、性别歧视等问题,批判了当权者企图用灭绝人性的方式拯救人类的罪行。  一、空间批评理论概述  空间批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后现代思潮的产物,是在现代文学和地理学理论的
期刊
《无声告白》是美国女性华裔作家伍绮诗创作的首部文学作品,一经面世,好评如潮,成为2014年度亚马逊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作为二代华裔作家,伍绮诗的文学处女作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创作视角,因此崭露头角,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无声告白》是伍绮诗历经六年创作的首部作品,于2014年出版。作者基于华裔女性的独特视角,以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的离奇失踪为线索,将中美混血家庭看似和睦温馨氛围之下,实则成员矛盾
期刊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戏剧小品在大众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群众戏剧小品因其风趣幽默、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寓教于乐等特点曾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戏剧小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需要群众戏剧小品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本文将从群众戏
期刊
河南板头曲是我国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器乐弦索乐之一。河南板头曲最先是大调曲子的一部分,依附于河南大调曲子而存在。作为大调曲子演唱前起静场作用的器乐前奏,河南板头曲也被称为“大调曲子板头曲”。后来,随着板头曲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大调曲子,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民间器乐曲种。  河南板头曲由二胡、三弦、琵琶、古筝等几件各具特色的拨弹乐器组成,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特征。板头曲发源于北宋时期的汴京,明代中叶后
期刊
20世纪中期是中国合唱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发展意义非凡。本文以20世纪中期的中国合唱作品为切入点,理顺的时期民族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创作动机、创作思维等四个维度分析其作品创作的民族化,以期引发对20世纪中国合唱作品创作民族化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并为构建20世纪中国合唱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20世纪中国合唱作品创作民族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启蒙试验初期:20世纪前30年 
期刊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音乐文化。这些文化具有跨时空的价值,不仅滋养了传统劳动人民的精神,还丰富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还具有超越国度的价值,“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到了更多的地区,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  “一带一路”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沿线国家在经济交流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相互渗透,这可以将我国优秀的音乐艺术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为陕北传统音乐艺术的继承
期刊
戏曲与民族声乐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民族声乐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戏曲声乐理论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却又各自独立。民族声乐吸收了我国优秀戏曲的曲调以及发声技巧,也是艺术工作者在歌曲创作领域以及民间歌曲领域不断进行探索的结果。民族声乐艺术者需要对演唱方法和艺术技巧等元素进行分析,对戏曲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进行探索,并进一步提升和完善,通过作品表达醉人声音、动人声韵和真挚的情感,由此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基于此
期刊
传统戏剧表演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表演通常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色彩,这种地方性在戏剧语言以及戏剧的音乐上表现较为明显。观察传统戏剧中的内容,则能够发现其受到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各区域的戏剧表演中,剧目内容往往存在重合性,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由此可见,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在传承地区文化的同时,具有较为明显的共同文化意识。基于此,本文对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特性以及功能展开分析。  我
期刊
在演奏者经常演奏的中外钢琴作品中,根据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艺术形象进行划分,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别,分别是刻画人物类、描绘自然景观类和表现民俗风情类。钢琴音乐在经历了具有综合戏剧性的奏鸣曲发展阶段后,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以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形式,对人物和景观给予更集中、更精炼的表现。因此,人们将刻画人物类的作品看成是音乐特写镜头。本文通过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小黑人》《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和陈培勋
期刊
尚吉利,热爱文字,喜欢写字,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教育硕士,现任教于柘城一所民办高中。2018年曾在红袖添香连载青春小说《那年雨微微》。  1  灰蒙了一冬的天空,在春风的吹拂下,涂上了几笔浅浅的水蓝色。被刮成线状的云彩,挂在天的边角,好像刚会握笔的孩童,在画板上胡乱画上了显眼的几笔。村子里站在路口或墙角处拉家常的妇女们“咯咯咯”的笑声,更是惊着了落在树枝、房檐上的麻雀,都扑棱棱向高空飞去了。沉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