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验能力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实验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教师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探究式实验教学 教学实践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实验能力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生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外,更要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依据一定的原理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上,并动手验证自己所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因此,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应重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通过探究式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设计要关注学生自主进行设计,要彻底摒弃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传授式”做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探究性原则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要让学生主动设计、实践,在探究中学习,去体验探究的乐趣。
3.实践性原则
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必须不“唱独角戏”,将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现实事物中来,如:鼓励学生将想法表达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认识。
4.和谐性原则
实验设计的探究任务应该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探究情景应该既与学习任务的解决相一致,又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相和谐,要创建一种“跳一跳,摘到桃”的情景。
5.表现性原则
由于原理选择、方案设计和探究实践是让学生来实施的,因此学生个体、小组在进行探究后,能够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探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可以或应该怎么做,每位学生都具有参与和表现的热情,教师则为其创设必要的时空环境。
6.延缓评判原则
由于实验设计是一项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生既可能由于经验和方法的欠缺而提出一些不理想甚至错误的假设,又可能出现多个不同的但可以实施的方案,这时教师不应过早作出评判,而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空间,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其错误方案,通过“试错”而获得新知。
二、案例分析
下面以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进行分析,重在阐述探究的基本过程:
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估计,以便准确预测学生探究中可能出现的观点(正确或错误),并尽可能为学生可能产生的需要提供条件。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学生完成此实验方案设计的知识基础;②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得到创新发展的情景;③学生可能产生的判断、疑问和困难;④学生可能需要的仪器和药品等。
1.原理探究
由于学生已经接触过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关的化学反应,因此我们可以用列举这些反应开始本课题的探究,并以“问题式情景”逐步展开。
探究(1):由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并书写,部分学生板演。
由学生书写并互相补充、点评,教师补评。
问题(2):如果要求你通过化学方法制备一瓶气体,你认为可以选择上述哪些反应,或者哪个反应不宜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哪个反应更适宜?
探究(2):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按以下流程进行理论探究:独立思考→协作讨论→表达交流→评价辩论→得出结论(教师必要指导提示),学生尝试得出结论,其他同学补充,直到形成以下认识:
①不合适:因为反应时氧气不充足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所以得到的二氧化碳中可能混有一氧化碳,使制取的气体不纯。
②不合适:因为这个反应需要高温条件,在实验室不易实现。
③可以,但不太理想:因为反应速度快,不易控制,收集时比较困难。
问题(3):提供材料:化学家发现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相应的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动画讲述以上事实),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你能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吗?如果将稀盐酸改成浓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可以呢?
探究(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寻找最佳的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研究,通过交流,最后达成以下共识:
氢气体,使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如果用稀硫酸,其生成物中的硫酸钙(微溶)会覆盖在碳酸钙上,阻止反应进行,以上两种情况均不合适,最后确认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作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
2.方案设计
在对以上原理进行认真分析,明确了各种化学反应应用于制备二氧化碳的合理性和利弊之后,我们就可以选择合理的反应原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了。
问题(4):将学生分组,分别针对上述可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两个部分考虑,并明确以下要求:①写出所选择的试剂规格用量、选择的仪器规格及组装顺序;②说明选择依据;③画出装置图。
探究(4):教师组织学生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注意控制好每段流程的时间:分组讨论设计→组间表达交流和对比→展示评价并完善→建立可行性方案。
教师点拨: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状态,如何提供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药品的溶解性和相对空气的密度大小。
经过本次的探究,学生形成三套方案,其装置图如下。
3.实验验证
问题(5):以上方案在理论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是否真的科学可行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下面各小组自主选择以上方案进行实验,做好相关记录。
探究(5):学生根据上述方案进行操作实践,并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全程巡视指导。
4.目标达成
实验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情况汇报(结论)、评价与交流。
问题(6):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经历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全过程,请大家从整体上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归纳。
探究(6):分小组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示和引导。
通过探究,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仪器和装置、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和结论等方面完成了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全面认识。
总之,探究式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探究中体味合作意识和科学意识。当然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对待,不断更新观念,把握新课标,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实效性,以培养出更多的有头脑、有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版.
[2]化学新课程标准.
[3]吴俊明,倪志刚主编.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祖浩主编.中学化学课程评价的反思与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探究式实验教学 教学实践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实验能力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生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外,更要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依据一定的原理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上,并动手验证自己所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因此,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应重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通过探究式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设计要关注学生自主进行设计,要彻底摒弃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传授式”做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探究性原则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要让学生主动设计、实践,在探究中学习,去体验探究的乐趣。
3.实践性原则
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必须不“唱独角戏”,将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现实事物中来,如:鼓励学生将想法表达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认识。
4.和谐性原则
实验设计的探究任务应该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探究情景应该既与学习任务的解决相一致,又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相和谐,要创建一种“跳一跳,摘到桃”的情景。
5.表现性原则
由于原理选择、方案设计和探究实践是让学生来实施的,因此学生个体、小组在进行探究后,能够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探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可以或应该怎么做,每位学生都具有参与和表现的热情,教师则为其创设必要的时空环境。
6.延缓评判原则
由于实验设计是一项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生既可能由于经验和方法的欠缺而提出一些不理想甚至错误的假设,又可能出现多个不同的但可以实施的方案,这时教师不应过早作出评判,而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空间,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其错误方案,通过“试错”而获得新知。
二、案例分析
下面以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进行分析,重在阐述探究的基本过程:
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估计,以便准确预测学生探究中可能出现的观点(正确或错误),并尽可能为学生可能产生的需要提供条件。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学生完成此实验方案设计的知识基础;②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得到创新发展的情景;③学生可能产生的判断、疑问和困难;④学生可能需要的仪器和药品等。
1.原理探究
由于学生已经接触过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关的化学反应,因此我们可以用列举这些反应开始本课题的探究,并以“问题式情景”逐步展开。
探究(1):由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并书写,部分学生板演。
由学生书写并互相补充、点评,教师补评。
问题(2):如果要求你通过化学方法制备一瓶气体,你认为可以选择上述哪些反应,或者哪个反应不宜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哪个反应更适宜?
探究(2):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按以下流程进行理论探究:独立思考→协作讨论→表达交流→评价辩论→得出结论(教师必要指导提示),学生尝试得出结论,其他同学补充,直到形成以下认识:
①不合适:因为反应时氧气不充足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所以得到的二氧化碳中可能混有一氧化碳,使制取的气体不纯。
②不合适:因为这个反应需要高温条件,在实验室不易实现。
③可以,但不太理想:因为反应速度快,不易控制,收集时比较困难。
问题(3):提供材料:化学家发现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相应的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动画讲述以上事实),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你能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吗?如果将稀盐酸改成浓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可以呢?
探究(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寻找最佳的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研究,通过交流,最后达成以下共识:
氢气体,使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如果用稀硫酸,其生成物中的硫酸钙(微溶)会覆盖在碳酸钙上,阻止反应进行,以上两种情况均不合适,最后确认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作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
2.方案设计
在对以上原理进行认真分析,明确了各种化学反应应用于制备二氧化碳的合理性和利弊之后,我们就可以选择合理的反应原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了。
问题(4):将学生分组,分别针对上述可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两个部分考虑,并明确以下要求:①写出所选择的试剂规格用量、选择的仪器规格及组装顺序;②说明选择依据;③画出装置图。
探究(4):教师组织学生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注意控制好每段流程的时间:分组讨论设计→组间表达交流和对比→展示评价并完善→建立可行性方案。
教师点拨: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状态,如何提供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药品的溶解性和相对空气的密度大小。
经过本次的探究,学生形成三套方案,其装置图如下。
3.实验验证
问题(5):以上方案在理论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是否真的科学可行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下面各小组自主选择以上方案进行实验,做好相关记录。
探究(5):学生根据上述方案进行操作实践,并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全程巡视指导。
4.目标达成
实验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情况汇报(结论)、评价与交流。
问题(6):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经历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全过程,请大家从整体上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归纳。
探究(6):分小组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示和引导。
通过探究,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仪器和装置、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和结论等方面完成了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全面认识。
总之,探究式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探究中体味合作意识和科学意识。当然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对待,不断更新观念,把握新课标,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实效性,以培养出更多的有头脑、有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版.
[2]化学新课程标准.
[3]吴俊明,倪志刚主编.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祖浩主编.中学化学课程评价的反思与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