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j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验能力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实验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教师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探究式实验教学 教学实践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实验能力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生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外,更要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依据一定的原理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上,并动手验证自己所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因此,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应重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通过探究式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设计要关注学生自主进行设计,要彻底摒弃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传授式”做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探究性原则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要让学生主动设计、实践,在探究中学习,去体验探究的乐趣。
  3.实践性原则
  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必须不“唱独角戏”,将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现实事物中来,如:鼓励学生将想法表达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认识。
  4.和谐性原则
  实验设计的探究任务应该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探究情景应该既与学习任务的解决相一致,又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相和谐,要创建一种“跳一跳,摘到桃”的情景。
  5.表现性原则
  由于原理选择、方案设计和探究实践是让学生来实施的,因此学生个体、小组在进行探究后,能够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探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可以或应该怎么做,每位学生都具有参与和表现的热情,教师则为其创设必要的时空环境。
  6.延缓评判原则
  由于实验设计是一项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生既可能由于经验和方法的欠缺而提出一些不理想甚至错误的假设,又可能出现多个不同的但可以实施的方案,这时教师不应过早作出评判,而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空间,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其错误方案,通过“试错”而获得新知。
  
  二、案例分析
  
  下面以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进行分析,重在阐述探究的基本过程:
  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估计,以便准确预测学生探究中可能出现的观点(正确或错误),并尽可能为学生可能产生的需要提供条件。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学生完成此实验方案设计的知识基础;②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得到创新发展的情景;③学生可能产生的判断、疑问和困难;④学生可能需要的仪器和药品等。
  1.原理探究
  由于学生已经接触过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关的化学反应,因此我们可以用列举这些反应开始本课题的探究,并以“问题式情景”逐步展开。
  探究(1):由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并书写,部分学生板演。
  由学生书写并互相补充、点评,教师补评。
  问题(2):如果要求你通过化学方法制备一瓶气体,你认为可以选择上述哪些反应,或者哪个反应不宜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哪个反应更适宜?
  探究(2):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按以下流程进行理论探究:独立思考→协作讨论→表达交流→评价辩论→得出结论(教师必要指导提示),学生尝试得出结论,其他同学补充,直到形成以下认识:
  ①不合适:因为反应时氧气不充足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所以得到的二氧化碳中可能混有一氧化碳,使制取的气体不纯。
  ②不合适:因为这个反应需要高温条件,在实验室不易实现。
  ③可以,但不太理想:因为反应速度快,不易控制,收集时比较困难。
  问题(3):提供材料:化学家发现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相应的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动画讲述以上事实),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你能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吗?如果将稀盐酸改成浓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可以呢?
  探究(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寻找最佳的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研究,通过交流,最后达成以下共识:
  氢气体,使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如果用稀硫酸,其生成物中的硫酸钙(微溶)会覆盖在碳酸钙上,阻止反应进行,以上两种情况均不合适,最后确认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作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
  2.方案设计
  在对以上原理进行认真分析,明确了各种化学反应应用于制备二氧化碳的合理性和利弊之后,我们就可以选择合理的反应原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了。
  问题(4):将学生分组,分别针对上述可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两个部分考虑,并明确以下要求:①写出所选择的试剂规格用量、选择的仪器规格及组装顺序;②说明选择依据;③画出装置图。
  探究(4):教师组织学生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注意控制好每段流程的时间:分组讨论设计→组间表达交流和对比→展示评价并完善→建立可行性方案。
  教师点拨: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状态,如何提供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药品的溶解性和相对空气的密度大小。
  经过本次的探究,学生形成三套方案,其装置图如下。
  3.实验验证
  问题(5):以上方案在理论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是否真的科学可行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下面各小组自主选择以上方案进行实验,做好相关记录。
  探究(5):学生根据上述方案进行操作实践,并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全程巡视指导。
  4.目标达成
  实验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情况汇报(结论)、评价与交流。
  问题(6):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经历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全过程,请大家从整体上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归纳。
  探究(6):分小组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示和引导。
  通过探究,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仪器和装置、实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和结论等方面完成了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全面认识。
  总之,探究式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探究中体味合作意识和科学意识。当然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对待,不断更新观念,把握新课标,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实效性,以培养出更多的有头脑、有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版.
  [2]化学新课程标准.
  [3]吴俊明,倪志刚主编.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祖浩主编.中学化学课程评价的反思与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很多学生学到有关浮力知识的章节时就犯难,原因是浮力知识的应用涉及较抽象的计算题,同时它的综合性较强。学生要很好地掌握浮力知识及应用,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对其它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浮力问题综合性较强,其涉及密度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力的平衡关系、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等物理知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读懂浮力知识点和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对浮力知识点作一个总结,并通过几个例子解析浮力知识的应用。  
我们的教育大约分三个阶段,即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和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大多数的孩子在经历了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后都会进入高中学习。但由于我国的经济状况不能允许所有的高中学生都能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每一个要想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必须经历一次残酷的选拔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每年的高考都会成为全社会的头等大事。三年的高中生活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为了高考。由于我国的大学是分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
自2010年10月起,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在中国严重爆发流行,之后,美国、墨西哥、加拿大、韩国、中国台湾等地也先后爆发不同程度的仔猪腹泻,对全球养
摘 要: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而且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化学教学经验探讨了激发和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学生 化学 学习兴趣    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们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科学探究 指导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从内容上看主要体现在探究知识、探究技能和探究思维等三个方面。在探究知识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探究目的、探究原理、仪器性能和探究结论;在探究技能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仪器,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操作步骤,正确观察、记录和处理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目前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科学方法是指揭开生物世界奥秘的各种途径、手段。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主要体现为观察、实验、思维能力。在生物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有观察法、实验法、科学思维法等。科学探究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能动地解决科学问题。但目前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存在许多误区,教师不能科学、有效地发挥
摘 要: 衡量和评价生物学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是生物学的课堂教学目标。本文从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现状着眼,探讨了教学目标的分类及其表述,并在此基础上对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剖析。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 课堂教学目标 分类及表述 四个问题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