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_7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听了几节“圆的认识”研究课,发现执教者都能围绕“画法”“数学名称”和“特征”三部分展开教学,可听下来感觉却像是“捡了一大堆砖头,但最终却没能砌成房子”。学生虽然能够正确画圆并知道了相关数学名称及其特征,但这些认识是支离破碎的,仍然停留在“盲人摸象”的水平上。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案例简述:
  
  一、一画,初步感悟圆的画法
  
  1.让学生用圆规在作业纸上任意画几个圆并思考:你是怎样一步步画出圆的?怎样才能画得又快又好?为什么这样画?
  在学生画好后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初步感受画法及其意义。步骤:针尖先定好一点,再把两脚叉开一定距离,最后把铅笔一脚旋转一周。技巧及目的:着力点在针尖一脚,保证这一点不移动;铅笔一脚用力轻而匀,保证两脚间距离不变。
  2.观看体育老师在操场画圆的录像。
  (1)播放录像:体育老师伸直手臂,手拿长柄勺站在原地旋转一周,勺中白粉随人体旋转逐渐抖落而形成一个圆。(课件清晰凸显出“定点、定长、旋转”三要素)
  (2)思考:体育老师是按怎样的步骤画圆的?
  3.在空中画圆:教师拿出一端系有石子的绳子,先拉直绳子再甩动形成圆,并在不同位置演示两次。
  4.比较、思考,归纳圆的画法。
  让学生对上述三次画圆过程进行辨析比较,归纳概括:第一先确定一个点(定点);第二确定一段距离(定长);第三旋转一周。
  
  二、再画,感悟圆的性质,催生数学名称、特征
  
  1.让学生用圆规画出大小、位置不同的两个圆,同时思考:什么决定了圆的位置(定点),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定长)?让学生在操作、思考中感悟:定点决定了圆的位置,定长决定了圆的大小。
  2.画圆时的这些重要因素叫什么?请大家到课本中寻找答案。这样促使学生在主动寻找相关数学名称的同时,思维经历积极的辨析、对应的过程——定长即半径、定点即圆心,沟通圆的画法与相关数学名称的内在联系。
  3.具体说说圆规画圆、体育老师画圆、空中画圆时的半径是什么,圆心在哪里。
  4.思考: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多少条半径(直径)?这些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你能从画法中找到根源吗?引导学生从画法中推导出圆的特征,让特征根植于学生的操作经验中。
  
  三、三画,运用原理,创造工具画圆
  
  1.请你设计一个画圆的工具,并画出一个圆。(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如图钉、绳子等,学生借助材料制作画圆工具,尝试画圆)
  2.交流:说说你设计的画圆工具各部分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圆的画法和圆的特征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沟通平面图形间的内在联系
  1.介绍“圆出于方”:古时圆是通过切割正方形得到的。(课件动态展示正方形切割成圆的过程,如下面的分解图②~⑤,此时未出现图内虚线——“径”)
  2.屏幕上补充出现正三角形,并依次出现每个图形中的虚线。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以沟通多边形与圆之间的联系,打通曲与直的界限,再次深化学生对圆的理解。
  (1)每种正多边形中类似圆中等长的“径”有多少条?如果切割的正多边形边数越来越多呢?(想象:“径”越来越多,图形越来越接近圆;当“径”无限多时,正多边形就变成了圆)
  (2)为什么这些正多边形不如圆那样饱满圆润呢?(正多边形的“径”是有限的,边上许多点到中心的距离与“径”不等;圆的半径是无限的,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
  案例分析:
  上述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发挥了“画圆”这支“长篙”的作用,让学生撑着它向思维更深处漫溯:在比较中发现操作的真谛,在思考中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画法”“数学名称”和“特征”三部分形成了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
  
  一、溯本求源,沟通“画法”与“数学名称”“特征”间的联系
  
  “数学教学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要恢复学生火热的思考,就要帮助学生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系。”(张奠宙语)在“画法”“数学名称”和“特征”三者中,“画法”处于“源点”的位置,“数学名称”和“特征”可以看做是“画法”理解基础上的自然生发。鉴于此,笔者特别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感悟,理解画圆的步骤和定点、定长的作用。学生知道定点、定长的重要作用后,就会产生进一步认识它们的需求,这样数学名称的学习就变成了学生主动的探究。学生在探寻这些操作要素的数学名称时,就会积极将其与刚才的操作进行辨析、一一对应,从而促进“画法”与“数学名称”内在联系的沟通。这种根植于操作土壤中的数学名称在学生头脑中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为了探寻圆的特征,常见的方式是先让学生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再交流总结出“半径都相等”等特征。可细细想来,感觉这种“特征”像是无源之水,学生经历这一发现后仅仅是知道了圆有这些特征,但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征。为此,笔者进一步追问:“你能从画法中找到原因吗?”引导学生从画法中探寻这种特征的根源——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变。这样,“画法”与“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就会密切联系起来,操作经验就变成了理解特征的源头活水。这种“有根有据”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才是深刻的、稳固的。
  
  二、注重反思,让思考浸润学生的操作活动
  
  操作可以使学生明晰过程,形成方法与技能,但只有当学生的比较、归纳等深层次思维介入到操作活动中时,学生的活动才由简单的操作层面上升到数学思维层面。本节课笔者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画圆”,先是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圆、看操场画圆和空中画圆并进行聚类分析,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比较、归纳出画圆的步骤;然后让学生再次用圆规画圆,感悟定点、定长的作用,理解圆的性质;最后让学生根据前两个层次的理解创造工具画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不但关注学生是否会画,而且努力提升操作的思维价值,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每次操作所蕴含的道理,让操作与思考有机交融,使学生随着操作的推进而对圆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操作的效益。
  
  三、无限遐想,沟通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在拓展介绍中,笔者及时在屏幕上留下正多边形逐渐变形直至成圆的分解图,可以促使学生直观感受“变”的真实,产生“一直切割下去越来越接近圆并最终成圆”的极限遐想。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反思,沟通了多边形与圆的联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圆,将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促使学生从更宽广的视野中去重新审视圆,并将它融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对于许多食客来说,没有品尝过的美食,总会让人期盼向往,而对于那些曾经给过自己味蕾美好记忆的,犹如偶遇美女,刹那惊艳,再寻不得,唯记忆长存,靖远的黄焖羊肉就深深植于我的记忆,每每想起,顿感垂涎。  10多年前应邀去西北参加一次笔会,在寻寻觅觅地吃过了兰州的众多美食之后,一个冬日的下午,当地文友不顾天气阴沉,拖着我们驱车直奔靖远。经过两个多小時的颠簸,下了车,临街好几家都是羊肉馆,随意选了一家进去,直
上课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  学生: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三年级  上课伊始,美国教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猜谜的游戏。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在背而一侧用英语写上四句话。  1 There are 18 squires,They are red,yellow and blue,  2 The blue ones plusthree is the red ones,  3 The red o
近日,由电影频道、湖北广播电视台与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出品的抗疫公益短片《2020使用说明书》在全网平台正式发布,以艺术化的真实影像为仍在与新冠病毒积极斗争的世界送上一份暖心问候。  《2020使用说明书》,是青年电影导演乐书婷继《武汉,我们等你》与《阳台里的武汉》后推出的第三部抗疫公益短片。演员黄晓明以深沉而富有力量的旁白诵读,温暖诠释着中国电影人积极参与全球抗疫的责任与决心。艺术化影像凸显人民至
满怀音乐梦想的中学音乐老师高纳,终于获得在高端音乐俱乐部表演的机会,他满心欢喜地走在路上,却意外掉进窨井,陷入深度昏迷。  高纳的肉体在医院,灵魂却来到了“生之来处”,即人类出生前的灵魂聚集地。灵魂们在生之来处的“心灵学院”接受培训,他们需要找到“火花”,获得地球通行证,才能前往地球。高纳稀里糊涂地成了“心灵学院”的导师,负责教导编号“22”的灵魂。22从未找到过“火花”,高纳便和22约定,他帮2
基本信息  中文名:《少女佳禾》  类 型:剧情  导 演:周笋  编 剧:周笋  色 彩:彩色  片 长:100分钟  对白语言:普通话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上映时间:2020年12月11日  主 演:邓恩熙、李感、吴国华、李依宸  在电影《少女佳禾》中:两年前,李佳禾的母亲突然遇害,令李佳禾和父亲的生活偏离了正常轨道。在佳禾的世界里,母亲犹如她生命中的一道光,当这道光戛然熄灭的时候,她的生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第五册起增设了“你知道吗”和“思考题”这两个栏目的教学内容。“思考题”是弹性教学内容,它源于教学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又略高于基本教学要求,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如何让“思考题”的教学成为激励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独立思考的园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创造性地加以拓展运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独立解决思考题提供思维
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他们收获了知识,获得了体验,还建立了自信心。为此,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探究欲望。如教学“
“找规律”是新教材编人的内容,安排的是周期问题。周期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结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的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周期问题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且能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无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周期问题。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情
错误是学生真实的流露,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错误的存存,要善于捕捉和运用教学中的各种“错误”资源,让“错误”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出错”的几方面原因    1 知识遗忘  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并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发现:学生学习新知后,在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相对较快。而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为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材的编
基本信息  书名:《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套装全5册)  作者:葛承雍  ISBN:978-7-1080-6672-5  装订:精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680元  开本:16开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体量巨大的《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以5卷本的容积,多层次、多维度地反映了外来文明融入中华文明这条历史长河的文化自觉;揭示了中华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