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学习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7月,我结束了紧张、繁忙的公务生涯。转而踏上了夕阳新岁月的轨道。
  抱负,是激励人奋发前进的动力。幼年。为求知,我孜孜不倦地苦读。参加工作走上社会,为求事业有成,我兢兢业业地工作。同样,进入人生的最后阶段,拥有理想抱负。有所追求,才能老骥伏枥。健步迈向美好的人生。
  我离休时,正值改革开放的风帆张起,摇橹问津的机遇很多。经一番思考,我按组织的要求:离职休养,健身延年。从此,我把新生活的坐标定在学习上。用学习统领生活,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在生活中不停地充电学习。
  学什么?怎么学?我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知识浩瀚如海洋,可任意泅渡。世界形势纷纭复杂,各方矛盾交织叠加。是锻炼提高分辨能力、正确认识时务的活课堂。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是生活的学习园地。家中藏书,是免费免证的图书馆。
  行动方便时,我报名上了抚州市老年大学,和许多老年同学一起。学习文史、绘画、书法、保健、装裱、家电、摄影等课程,探索并汲取中华文化的脉络及精髓。行动不便时,我便以家为课堂,以书本为老师,发扬潜能坚持自学。我订了好几种报刊,每天坚持阅读。有时我也看看电视。翻翻藏书,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有关唐诗、宋词、楹联、名人字帖、医学医药等方面的书籍,被堆放在床头案首,饭前饭后,干活空隙,我随时翻阅。随性选读。时间长,诵长调;时间短,吟绝句。我每天读万言、听万语,各种知识各种信息,充斥着我的脑海,日子过得既充实又快活。
  闲居小室20多年,生活、学习,学习、生活成了习惯。回溯历史,品读名篇,阅览时事刊物,纵观世界风云变幻,使我受益匪浅,既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振奋了精神。
  唐诗的声韵,宋词的抒情。让我如痴如醉沉迷其中。叙事抒怀诗词。描绘自然风光笔力精炼,惟妙惟肖,哲理深奥,吟念如饮芳香美酒。山水田园诗词,引领我巡游祖国秀丽山河。边塞诗词,激起我戎马生活回忆……
  电视节目《天天饮食》《食全食美》,把我带进中华饮食文化大餐厅。我跟着节目认真学习烹饪技术,并不时在家下厨操练几把,逐渐成为善炊的“主妇”。每逢节假日,家人团聚或家有来客,我总会挽袖下厨,做几道风味不同的菜肴,每每能博得大家的交口赞誉。
  从医学古籍及电视养生节目中,我寻觅到健身延年的养生之道。古书告知,经络、穴位是隐藏于人体内的“大药房”。是我们生活的贴身“御医”。我每天坚持按摩推拿经络穴位多次。长期坚持下来,我白天精神抖擞,学习、生活浑身是劲;晚上快速沉睡,睡眠质量很高。
  央视国际频道的《今日关注》紧密跟踪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新闻话题,指导我们观察国内外重大时事。专家的点评。使我懂得了伊拉克、阿富汗枪声的内涵,明察了“阿拉伯之春”的轨迹。西方掀起的中国南海风暴。是以现代兵器装饰的一台“木偶戏”。有人操纵,有人表演。甚是惊险,甚是热闹……然而,当今的中国早已非昔日的睡狮。不管风刮得多急,浪掀得多高。我自:泰然、安然、悠然!
  责编/花语
其他文献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时中国知识青年经常说的一句话,许多人不仅嘴上这么说,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  1965年7月我中专毕业时,组织上要从我们这一届百多名毕业同学中抽调一部分去边疆(甘肃省)工作。我无兄弟姐妹又成家较早,本来可被照顾留在本省工作,但我们这一届同学家庭有困难的较多。我是团支部书记。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我主动报名去了边
期刊
2005年8月,组织上下发了关于我退休的通知。对此,我早有思想准备。应对这新的转折。然而,无论我心态是多么的平和,精神上仍有所空缺。  这时,我收到了单位给我准备的精神食粮——《老友》,这是一份由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的杂志。我将其带回家,挑灯夜读,顿觉神清气爽。我初读《老友》,很有新鲜感;连续几年下来。更感这份杂志的可亲、可读、可用。  一是刊物的名称很有亲切感。刊名为《老友》。即老年人的朋友
期刊
我和妻子的结合,虽说不上是“患难之交”,但也称得上是“贫贱之交”。那一年,我是一个22岁的农民。居住在一个穷得有名的小山沟里,房子上面盖的是稻草,外出劳作要走一里多山路。她居住在修河边一个地广人多的大村庄,因生父早亡而家境贫困。曾经有几个家庭条件较好的青年向她求婚,她都没答应。后来她却答应嫁给家庭条件不好且相貌平平的我,这也许是我们命中有缘分。  妻子嫁来之后,我们的生活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磨合期。她
期刊
剪纸  张大雨
期刊
据《江西日报》消息,我省提高了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残疾军人(含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的残疾抚恤金、烈属(含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的定期抚恤金、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含红军失散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幅度达15%至20%。  适当提高在乡老复员军人的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补助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50元。其中: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由每人每月580元提高
期刊
婆婆在我这住了两个月就回去了,回去后她跟人说:“媳妇对我好是好,可她住在8楼。一天到晚就像吊在半空中,实在闷得慌,还不如农村住得舒畅,有地种,有街坊聊天,心里踏实。”  后来无论我怎样左哄右劝,她就是不肯来。孩子上了小学一年级后,放学的时间和我下班的时间相差两个半小时,四处托人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照顾孩子,我只好给婆婆打电话:“妈,您要是真不来,你的孙子可要‘流落街头’了。”婆婆想了一下,无奈地说了声
期刊
公公迷恋当版主 柳玉影  每次去婆婆那里蹭饭,我总看见公公不是在浇花,就是在摆弄他的那些收藏品。最近去婆婆家,我发现公公总待在书房里不出来。我问婆婆是怎么回事。婆婆说:“你爸最近当上了什么‘主’的,每天就守着电脑,吃饭也是扒拉两口就去上网,有时候还一边打字一边笑,像个神经病。”  我心想:老爷子是上网入迷了,不会是和什么人在网上聊天吧?吃完饭,我洗好一盘葡萄,敲了门给公公送去。他正在电脑前打字,我
期刊
早晨起床后,老伴就认真地对我说:“吃完早饭后,你别出去转悠,帮我完成一项‘政治’任务——教我骑自行车。”我一听就懵了,“你这不是半夜哭妗子——想起来一阵是一阵吗?都70多岁的人了,还学骑啥车呢?”我冷不丁地回敬了老伴一句。  可老伴却理直气壮地反驳道:“你这老头子,简直就是榆木脑袋,你天天说要过低碳生活,我骑自行车,不是比搭公交车更低碳吗?”老伴这么一说,还真让我无语了。  道理虽然如此,但老伴毕
期刊
身为长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当孩子从家里的小环境开始走向校园这个大环境时,做长辈的便不仅仅是要关心孩子的吃饱穿暖了。还要关注她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必要时。长辈还得充当好孩子的“消防员”呢。  因为父母在外地工作,孙女存豫便一直跟着我生活。她刚进入小学一年级时。由于性格开朗,很快便与其他小朋友们熟悉起来。更令人高兴的是,她交上了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澄宇。她们俩都是班上的班干部,又一块参加
期刊
一个人退休了,按理说,应该在家里好好休息,乐度晚年了。然而,在赣州市却有这样一位老人,退休后比在职时更加忙碌:他先后担任了7项社会工作:为了老年人的事业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他忙里忙外,天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他就是赣州市章贡区副县级退休干部蔡康全。  今年75岁的蔡康全,1995年从原赣州市(现章贡区)劳动人事局局长的岗位退居二线,1998年正式退休。退休后不久,他就被选为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后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