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春节前发放到位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race_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江西日报》消息,我省提高了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残疾军人(含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的残疾抚恤金、烈属(含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的定期抚恤金、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含红军失散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幅度达15%至20%。
  适当提高在乡老复员军人的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补助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50元。其中: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由每人每月580元提高到630元:解放战争时期入伍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由每人每月520元提高到570元;新中国成立后入伍(即1949年10月1日~1954年10月31日入伍)未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由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550元。
  提高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在农村的和城镇无工作单位且家庭生活困难的参战退役人员和部分参试涉核退役人员(含参与铀矿开采军队退役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月提高35元。
  对新中国成立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调整生活补贴标准,每人每月提高35元。补助标准调整为:1937年7月6日前入党的,达到每人每月455元: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入党的。达到每人每月395元: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入党的。达到每人每月315元。已享受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的老党员,不执行上述补贴标准,仍按每人每月50元标准发给生活补贴。已对老党员实行定额补贴的地方。补贴标准低于上述标准的,按照补差原则发给补贴;补贴标准高于上述标准的。仍按原补贴标准发给补贴。
  此次提标从2012年10月1日起执行,春节前抚恤和生活补助费将及时、足额发放到对象手中。
其他文献
你幸福不幸福 云帆  前段时间,央视新闻调查记者随机采访各式各样的人,提问“你幸福吗?”得到各种各样的回答。节目播出后,有关幸福的话题,便引起人们的热议。  怀着浓浓的兴趣,我学着记者的样子,在家里开始采访。我首先问上初中的儿子:“你幸福吗?”儿子眨了眨眼睛,想了片刻告诉我:“不幸福。”儿子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这一代孩子的生活跟我们那时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物质条件方面,不愁吃不愁穿,上着最好的学校
期刊
龙年即将过去,蛇吐瑞气的癸巳年将要来临。街上穿梭着双手提大包小包的人们,与街道两旁挂满平安结的店铺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年的节日气氛。我驻足在大大小小的红包柜前,幼年时与家人共度年三十夜的幸福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传统的习俗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年三十晚上,长辈们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从开始记事起,我便忘不了每一年的除夕夜,一家人吃好团圆饭,围坐在火盆旁。妈妈那绽放笑容的脸上浮着酒晕,
期刊
“春在溪头荠菜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中的词句。辛老先生有好些写我的家乡广丰博山的词,因而这些辛词有如乡音般亲切,他笔下的柔桑、细草、暮鸦……依稀就是身边的水彩风情。不知辛老为何把春之韵定格在“溪头荠菜花”上,这让我多想一睹荠菜的芳容啊!  我和老伴做客儿子的南京新居,平时只老两口,闲也烦人!东邻的留守保姆哼秦淮俚曲采野菜,我为排遣寂寞,也跟着凑,无意中就从诗词到现实,近距离认识了荠菜。 
期刊
蛇年祝愿 胡朝节  山舞银蛇新岁至,  万方喜乐庆升平。  漫天花炮流星雨,  遍地龙狮跑马灯。  花展千姿开锦绣,  歌酣九域催征程。  实干强国又富民,  康衢马蹄震苍穹。  走近春节 关邑  走近春节,放眼神州大地。  抓机遇,奔小康,脚步声声;  抓经营,抢市场,誓言铮铮;  凝人心,聚人气,众志成城。  走近春节,放眼神州大地。  姑娘们剪贴窗花,  孩子们新帽新衣,  大人们走亲串友,
期刊
静静的黎明,一束绚丽的阳光,照射在优美的赣江河畔。水面上,碧波粼粼大雁游,碎金闪闪肥鱼跃,好一派秀丽的赣南水乡风光。  我常在这儿垂钓,暗喜今天来得正是时候。占领了江边10多米长的钓场。我站在高高的堤岸上,放眼望去,在光与影的世界里,20多位钓友、100多根钓竿,在河畔岸旁依次排开。钓友们振臂、跨步、投竿的姿态。仿佛是舞者迷人的舞姿。那钓饵落入水中,发出一阵阵“咚、咚、咚”的水声,伴着竿梢上的铃铛
期刊
1952年,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来江西老苏区慰问,邵式平同志担任中央访问团江西分团团长。那时,江西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的《歌唱江西》赴武汉参加中南军区文艺汇演获得了一等奖。邵式平得知后非常高兴,他说:“《歌唱江西》唱了江西是个好地方,唱了英雄方志敏。我们到方志敏开创的赣东北红色根据地去慰问,把这个节目带去,就是最好的礼物。”于是,邵式平指定江西军区文工团《歌唱江西》剧组参加访问团,随他访问赣
期刊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时中国知识青年经常说的一句话,许多人不仅嘴上这么说,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  1965年7月我中专毕业时,组织上要从我们这一届百多名毕业同学中抽调一部分去边疆(甘肃省)工作。我无兄弟姐妹又成家较早,本来可被照顾留在本省工作,但我们这一届同学家庭有困难的较多。我是团支部书记。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我主动报名去了边
期刊
2005年8月,组织上下发了关于我退休的通知。对此,我早有思想准备。应对这新的转折。然而,无论我心态是多么的平和,精神上仍有所空缺。  这时,我收到了单位给我准备的精神食粮——《老友》,这是一份由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的杂志。我将其带回家,挑灯夜读,顿觉神清气爽。我初读《老友》,很有新鲜感;连续几年下来。更感这份杂志的可亲、可读、可用。  一是刊物的名称很有亲切感。刊名为《老友》。即老年人的朋友
期刊
我和妻子的结合,虽说不上是“患难之交”,但也称得上是“贫贱之交”。那一年,我是一个22岁的农民。居住在一个穷得有名的小山沟里,房子上面盖的是稻草,外出劳作要走一里多山路。她居住在修河边一个地广人多的大村庄,因生父早亡而家境贫困。曾经有几个家庭条件较好的青年向她求婚,她都没答应。后来她却答应嫁给家庭条件不好且相貌平平的我,这也许是我们命中有缘分。  妻子嫁来之后,我们的生活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磨合期。她
期刊
剪纸  张大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