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迷恋当版主等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255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公迷恋当版主 柳玉影
  每次去婆婆那里蹭饭,我总看见公公不是在浇花,就是在摆弄他的那些收藏品。最近去婆婆家,我发现公公总待在书房里不出来。我问婆婆是怎么回事。婆婆说:“你爸最近当上了什么‘主’的,每天就守着电脑,吃饭也是扒拉两口就去上网,有时候还一边打字一边笑,像个神经病。”
  我心想:老爷子是上网入迷了,不会是和什么人在网上聊天吧?吃完饭,我洗好一盘葡萄,敲了门给公公送去。他正在电脑前打字,我过去一看,原来是给论坛写帖子呢。我问他:“爸,这是什么论坛呀?好像挺有意思的。”公公一看是我,忙介绍说:“这是一个健康论坛,我最近在这里申请做了版主,还要每天找些医疗保健知识来充实论坛,并回答各种问题,我现在账号的积分已经达到3000分了。是‘元老’级别。你不是天天上网吗?能不能注册一个账号。配合我发的帖子来提问,帮我赚取积分呀?”
  我一听,这不是让我当“马甲”(网络用语,指为了掩护在论坛的身份而另外注册的账号)吗?我上网七八年了,天天在论坛里灌水(网络用语。指在论坛中发表无意义的帖子)玩,“马甲”不计其数,每天都用不同的ID(论坛账号)在论坛里娱乐。闲来无事,我满口答应了他。公公立即告诉我如何注册,如何顶帖,如何提问,他好做专业性的解答……时间久了,他的人气就上来了。威望高了就能当超级版主。
  我暗笑:网络也太诱人了。连60多岁的老人都拿这个当职业了。趁着没事干,我打开笔记本电脑,进入公公所说的论坛注册了一个叫“恰然”的ID,然后装作为母亲的头痛向公公咨询。公公以王教授的身份一一回答,我又用另外的注册“马甲”接着提问,给帖子“盖高楼”……如此这般。那个论坛就数公公负责的版块最活跃,发帖量最大,回帖也很多,公公账号的积分在半月内就达到10,000分,他很快便当上了超级版主,我的几个“马甲”也成了这个版块的“活跃分子”。看着公公高兴的样子,婆婆也喜笑颜开。平时也没人和她犯倔了,她也能有空出去打会儿麻将或者逛逛街,老两口各得其乐。
  老兄妹 新网友 范文杰
  我和弟弟文义、妹妹文昭已分别于河北省平山县、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市退休。我已是四世同堂,他俩也分别有了孙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兄妹三人都学会了用电脑上网。我们经常在网上交流,从国家大事到生活琐事。无所不谈。我们既是骨肉同胞,更是文友、网友。
  妹妹年轻些,上班时已学会了电脑操作,在实践中尝到了用电脑的甜头,多次说服我和弟弟也学电脑。起初,我俩觉得年纪大,起步难,不敢涉足。后来在妹妹的多次鼓励下。弟弟先尝试着学,居然没多久就学会了。弟弟学会后我也萌发了学电脑的念头。妹妹怕我舍不得花钱,就把她的旧电脑送给我。在孙吁的指导下,我也慢慢学会了用电脑打字、上网,从此,电脑成了我们兄妹之间交流的媒体与平台。
  我们三人都喜爱文学。弟弟退休前曾是天津文化出版系统的编审,妹妹退休前是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他俩均出书多部。我曾在平山县委搞过数年文字工作,也出过两本书。由于志趣相投,我们兄妹三人曾多次合作:1997年1月,我们共同撰写了父母的墓志铭:1999年秋,为纪念父亲谢世3周年和母亲去世26周年,由弟弟统稿。我们兄妹三人又合著了一本10万字的《心祭》和一本《永恒的怀念》……2010年10月29日,《石家庄日报》副刊用五分之四版的篇幅刊登了董子凝撰写的文章《老区走出文坛三兄妹》,简略记述了我们兄妹三人对文学的痴情与追求。
  目前,我们兄妹三人在网上交流的文章已达数万字。通过网上交流,我们沟通了思想,抒发了感情,加深了理解,真是受益匪浅!
  责编/花语
其他文献
“春在溪头荠菜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中的词句。辛老先生有好些写我的家乡广丰博山的词,因而这些辛词有如乡音般亲切,他笔下的柔桑、细草、暮鸦……依稀就是身边的水彩风情。不知辛老为何把春之韵定格在“溪头荠菜花”上,这让我多想一睹荠菜的芳容啊!  我和老伴做客儿子的南京新居,平时只老两口,闲也烦人!东邻的留守保姆哼秦淮俚曲采野菜,我为排遣寂寞,也跟着凑,无意中就从诗词到现实,近距离认识了荠菜。 
期刊
蛇年祝愿 胡朝节  山舞银蛇新岁至,  万方喜乐庆升平。  漫天花炮流星雨,  遍地龙狮跑马灯。  花展千姿开锦绣,  歌酣九域催征程。  实干强国又富民,  康衢马蹄震苍穹。  走近春节 关邑  走近春节,放眼神州大地。  抓机遇,奔小康,脚步声声;  抓经营,抢市场,誓言铮铮;  凝人心,聚人气,众志成城。  走近春节,放眼神州大地。  姑娘们剪贴窗花,  孩子们新帽新衣,  大人们走亲串友,
期刊
静静的黎明,一束绚丽的阳光,照射在优美的赣江河畔。水面上,碧波粼粼大雁游,碎金闪闪肥鱼跃,好一派秀丽的赣南水乡风光。  我常在这儿垂钓,暗喜今天来得正是时候。占领了江边10多米长的钓场。我站在高高的堤岸上,放眼望去,在光与影的世界里,20多位钓友、100多根钓竿,在河畔岸旁依次排开。钓友们振臂、跨步、投竿的姿态。仿佛是舞者迷人的舞姿。那钓饵落入水中,发出一阵阵“咚、咚、咚”的水声,伴着竿梢上的铃铛
期刊
1952年,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来江西老苏区慰问,邵式平同志担任中央访问团江西分团团长。那时,江西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的《歌唱江西》赴武汉参加中南军区文艺汇演获得了一等奖。邵式平得知后非常高兴,他说:“《歌唱江西》唱了江西是个好地方,唱了英雄方志敏。我们到方志敏开创的赣东北红色根据地去慰问,把这个节目带去,就是最好的礼物。”于是,邵式平指定江西军区文工团《歌唱江西》剧组参加访问团,随他访问赣
期刊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时中国知识青年经常说的一句话,许多人不仅嘴上这么说,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  1965年7月我中专毕业时,组织上要从我们这一届百多名毕业同学中抽调一部分去边疆(甘肃省)工作。我无兄弟姐妹又成家较早,本来可被照顾留在本省工作,但我们这一届同学家庭有困难的较多。我是团支部书记。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我主动报名去了边
期刊
2005年8月,组织上下发了关于我退休的通知。对此,我早有思想准备。应对这新的转折。然而,无论我心态是多么的平和,精神上仍有所空缺。  这时,我收到了单位给我准备的精神食粮——《老友》,这是一份由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的杂志。我将其带回家,挑灯夜读,顿觉神清气爽。我初读《老友》,很有新鲜感;连续几年下来。更感这份杂志的可亲、可读、可用。  一是刊物的名称很有亲切感。刊名为《老友》。即老年人的朋友
期刊
我和妻子的结合,虽说不上是“患难之交”,但也称得上是“贫贱之交”。那一年,我是一个22岁的农民。居住在一个穷得有名的小山沟里,房子上面盖的是稻草,外出劳作要走一里多山路。她居住在修河边一个地广人多的大村庄,因生父早亡而家境贫困。曾经有几个家庭条件较好的青年向她求婚,她都没答应。后来她却答应嫁给家庭条件不好且相貌平平的我,这也许是我们命中有缘分。  妻子嫁来之后,我们的生活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磨合期。她
期刊
剪纸  张大雨
期刊
据《江西日报》消息,我省提高了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残疾军人(含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的残疾抚恤金、烈属(含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的定期抚恤金、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含红军失散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幅度达15%至20%。  适当提高在乡老复员军人的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补助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50元。其中: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由每人每月580元提高
期刊
婆婆在我这住了两个月就回去了,回去后她跟人说:“媳妇对我好是好,可她住在8楼。一天到晚就像吊在半空中,实在闷得慌,还不如农村住得舒畅,有地种,有街坊聊天,心里踏实。”  后来无论我怎样左哄右劝,她就是不肯来。孩子上了小学一年级后,放学的时间和我下班的时间相差两个半小时,四处托人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照顾孩子,我只好给婆婆打电话:“妈,您要是真不来,你的孙子可要‘流落街头’了。”婆婆想了一下,无奈地说了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