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 教亦无止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ben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听了海盐实验小学顾老师的《圆的周长》的创新教法,心中颇有感触,现介绍与同行们共享。
  
  片断一:
  师:你发觉一大一小的两个圆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无数条对称轴、都有直径、半径。都有周长
  师: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别的什么吗?
  生:它们有一样的圆周率。
  师:那你知道什么是圆周率吗?
  生:圆周率表示的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
  师:那你知道这个倍数是多少吗?
  生:3.1415926……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书上、网上。
  师:那顾老师也从书上看到这样的信息:周三径一(出自周髀算经),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周长是直径的三倍。
  师:那到底是谁的答案更正确呢?
  生:都正确吧。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
  师:怎么做?
  生:先用尺测出圆的直径,再用一根细绳绕圆一周,展开测出圆的周长,然后除一下就可以了。
  师:那为什么不直接用尺来量圆的周长?
  生: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无法直接用尺来测量。
  师:好的,那就用你们的方法来进行验证吧。
  学生开始认真地操作自己的学具。
  评:形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真是运用自如,一气呵成啊。数学学习是什么?数学学习不就是一种学生的认知需要吗?当学生发现了圆周率的两种不同答案之后,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其认知上的冲突,究竟哪一个才是正确的答案呢?是我们看到的对,还是老师看到的正确呢?强烈的需要和求知的欲望,驱使着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此时的学生已经是一台转动的机器,你想不让他学都还有困难了呢?这正是教师展开进一步教学的最佳时机。当然我们的顾老师是绝对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的。十分轻松地便将学生的思绪引上了动手操作的轨道上,这就是老师的高明之处。更加值得指出的是,此时学生的动手操作。完全是学生的内部需求,完全是学生发处内心的探究需要,这时的动手操作,必将会带领学生从一种境地进入另一种“手脑参与,情智共生”的高级境地。动手操作的必要性也一览无遗了。
  
  片断二:
  师:谁来把你验证的结果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的圆周率是3,142857……、3,1666666……、3.461553……3.25……
  师:有没有和上面两种答案相同的?(生:没有。)
  师:那么他们到底是怎样算出这些答案来的呀?
  生:可能是测量的时候不够准确。
  师:那下面老师来亲自测量一下,看看结果到底怎样,好吗?(生:好。)
  师:认真地测量了圆形盖子的直径和周长,用10.4÷3.3=3.1515……
  怎么还是不一样呀?这是为什么呢?
  生:可能是方法有问题。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古人到底是怎样来做的呢?(生:想。)
  师:逐一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得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14倍。
  后来祖冲之又能将其算到了3.1415926-3.1415927之间。
  1000年后。阿拉伯……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也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Ⅱ”表示。
  评:学生做了认真的实验操作之后。但得出的结论却是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的。心中正在疑惑时,教师适时地自己也亲自出马,加入到学生的实验操作之中,一方面是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教师的别有用心。而当学生发现连老师的结果也是不同时,顿时萌生了是不是方法上有什么问题?而这一问,却又是不留痕迹地落入了老师的“陷阱”之中,教师正好可以施展出新型方法割圆术来。看似那样的自然而然,但里面也是充满了教师智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生一开始还是信心满满地想通过实验操作来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发现通过自己的操作无法完成时,他们把全部的希望放在了老师身上了。但当发现老师最后的结果也是不同时,此时学生处于了极度的矛盾之中。而恰巧教师一句“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呢?”一下子像是多米诺骨牌一般,在教师的轻轻一推之下,学生便豁然开朗起来,肯定是自己实验的方法出了问题。而教学的全部智慧也就在于此了。一切都像是在预料之外。但却又似乎是在情理之中。
其他文献
一、古诗教学如何破除“就诗论诗”的弊端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难点,但是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常常沦为读读、背背、记记,缺乏教学生气,也被许多教师视为死气沉沉的苦差事。问题很显然,因为教学过程太僵化,不够“活”。所谓不“活”,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主旨理解只是照本宣科,而没有把握住诗作的个性特色;二是教学的内容只是停留在作品本身,而没有相关内容的延展;三是学生活动只是抄写、朗读、背诵,而没有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体育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适宜而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主要内容的学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有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提高基本素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预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能作为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手段。  案例:  在一次绍兴市农村中小学体育领雁工程培训活动中,我们小组的两位教师就
“我想你,妈妈。想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你,在孤独无助的时候。最想你,在你和爸爸外出为生活奔波的时候……”  这是一个学生写给父母的信,一句句感人的话语,一句句肺腑之言,流露出学生对父母的思念,看了让人心酸。这样的学生在现在的农村越来越普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学生。如何使这些特殊的学生也能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作为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人士提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的概念,即校本课程的前身。他们提倡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的要求。因为校本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具有时代性和本土性特点,对地方课程而言又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优势,因而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把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为:“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开放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应以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来作为教学的主要材料,巧用多种教学手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置各式各样的学习情境。因此,要想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充分发掘语文教材,善用趣味性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识字积极性,使其轻松、愉快地识字。  一、巧用识字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识字热情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是一
什么是好作文?教鞭和红笔都在我们手里,我们应该教出什么样的作文呢?我想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现实的问题。如果把题目比作文章的眼睛,那么主题就是文章的灵魂。立意,即确定文章的主题。意在笔先,主题明确了,我们就知道该写什么内容了。如同人不可以没有思想和灵魂一样,一篇文章也不可以没有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主题好的文章,发人深省,动人心魄;主题俗的文章,见识浅陋,平淡无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教
进入21世纪,“绿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面对生活中的“绿色”,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可以剔除“生物激素”、“化肥农药”等急功近利的因素,返璞归真,重返天然,提倡“绿色教学”。所谓语文“绿色教学”,就是在一定的语文环境中,顺着学生的天然的个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语文“绿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目前课堂教学的种种现状,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正逐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被主体”。  现状一:被自学——在为数众多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均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环节。但因教师要求布置不明,过程不予督查,使得学生自学的效果甚微,最终流于形式。  解决策略:  1.自学前必须做到“三个
现在,给学生“减负”的呼声依旧响亮,可学生的书包依旧沉重,作业负担也依旧繁重。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凸显,越来越紧迫。那种靠题海战术,或大量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的做法成为减负的“绊脚石”。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做的一些尝试。  一、让学生“爱”上数学  赞可夫曾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记得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有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和认识上的局限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用单一的维度、针对语言知识的考试代替多元的教学评价目的、评价策略和评价手段,使测试等同于评价。《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