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与高校德育环境建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waigu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德育环境是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绕在大学生周围,影响其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与因素的总和。不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相比,在其环境建设上,学校环境的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性和可控制性。因此,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应重点放在学校环境的建设上。
  [关键词] 学校环境;高校德育;德育环境建设
  
  一、高校德育环境
  
  高校德育环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既包括高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即社会环境),又包括高校的内部环境(即学校环境);既包括校园建筑等硬环境,也包括精神文化等软环境,它通过具体的环境设施、氛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优良的环境是搞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前提,环境是德育活动的现实基础。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原则、过程、方法等,都是现实环境实际情况的正确反映,而非德育工作者的主观想象;同时。环境也为德育工作提供活动空间,任何德育工作都要在一定的物质、文化环境中进行,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环境是制约德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优化高校德育环境,是搞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优良的环境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德育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环境的优劣首先影响学校德育工作主体的积极性。德育工作主体的积橱陸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动力。学校德育的目标定位、工作机制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德育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其次,环境的优劣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新时期,高校德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种种复杂情况。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因素能催人奋发向上,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而消极的环境则使人消极颓废,情趣低劣。环境既是有形的教育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量。它能影响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
  
  二、高校德育的学校环境
  
  高校德育的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校园、教职工、教育内容、校园文化、校风、教风等等。主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如学校自然地理位置、空间构造、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校园文化环境,如校园文化活动的设施、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等文化氛围;校园人际环境,如学校中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宏观的社会环境对人们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般是通过微观环境实现的。而在微观环境中,尤其是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高等学校表现尤为突出。不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相比,在其环境建设上,学校环境的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性和可控制性。所以,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应重点放在学校环境的建设上。学校的主要职能就是利用一定的教育设施和选定的环境来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它特有的社会职能和优势条件决定了它对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培育负有特殊的职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校园环境作为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校容校貌、校园规划布局、校内景观绿化、各类建筑雕塑等方面的状况,校园物质环境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精神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载体。学校的德育不能离开特定的校园环境而进行。学校的师生员工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校园环境的创造者,又是校园环境的审美者和享受者。校园环境,如果能够匠心独运地按照有利于育人的要求,遵循德育规律加以精心设计构造,就会赋予其生命的灵性,丰富人文底蕴和自然和谐的美感。身处这样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控制情绪、调适行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还可以启迪智慧,激发灵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时时感到美的升华。校园文化环境从广义上讲,是指师生员工在学校教学、工作、学习过程中共同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这里是指狭义的校园文化环境,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校这个空间范围内所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形态。它属于学校环境的软件部分,具体包括教风、学风、校风、制度、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等。其中树立优良的校风是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核心内容。校风是校园文化的本质表现,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形成的,具有办学特色的关系、全局性的、稳定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是学校管理和办学水平的集中表现,校园人际环境,是指由校园人际关系构成的人际氛围。校园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核心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校园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当然,随着环境的发展变化,现代社会还出现了虚拟环境。这也是构成高校德育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虚拟环境又称虚拟世界,就是指人们用计算机控制的输入一输出装置,进行交往、互动的一种场景或经验,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维度,人们可以在这里把信息传来移去,可以用电子的方式表现实际的物质存在,也可以表现那些可能和想象出来的世界。它对正在成长且接受新生事物快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三、加强学校环境建设——高校德育建设的重点
  
  (一)创造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
  德育学界有一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时空和个性的合成过程,是以社会的文化传递为外部条件而逐步形成的,而外部条件文化的传递,主要包括传统、习俗、教育、传媒乃至日常生活等时空环境,大学校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大学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大学德育环境的时空,即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时空,它在整个大学德育环境体系中,发挥着导向、凝聚、激励、协调、美育等功能,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最具影响力。首先,要寓德育思想于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之中,整体渲染和突出校园基本建设的育人功能,其次,要科学布局学校建筑,充分体现大学的文化氛围,达到一种导向、调适效用。再次,注重文化品位,建立主题性的人文景观。要根据本校培养目标#办学历史和传统以及校园整体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和个性特点,以此对受教育者进行校史教育和校风。传统方面的教育熏陶,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后,要精心营造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按照“园中校,校中园”的建设思想,努力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园林式校园。
  
  (二)活跃校园,创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应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一所高校维系团结、继承传统的精神力量。校园 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客观的创造了一种育人的环境氛围,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情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其它环境无法代替的功能作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以蕴涵高品位的先进文化为己任,使校园成为先进文化建设、交流的空间。高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各种文艺、文体和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学马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小组活动等,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主体,必然与学校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各个团体之间发生多种联系,这种联系既沟通了信息,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生境界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三)转变观念,创心理健康的校园人际环境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交往形成的以感情为基础的一种相互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和谐环境的建立,而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入的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高校德育环境建设恰恰是突出了对入的教育,承担着唤醒高校学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的任务。完成这个过程,师生人际关系状况对德育接受效果有着决定影响,必须调整好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使二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一是德育工作者要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客观地分析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做到知己知彼;二是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消除隔膜,使学生产生自己人的感觉;三是要学会把德育内容活化,从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择业等实际问题人手,促进道德对象的道德社会化;四是引导学生自觉修德,大胆放手,指导学生开展有利于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育德活动。
  
  (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不断提高精神环境水准
  校园环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并带有本校特色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追求。它包括政治信仰、道德观念、科学与民主意识及价值取向等。校园精神环境是校园环境的核心内容。而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又是校园精神环境的首要因素。办学指导思想是指一所学校的领导层对于施教主体和学习主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主要包括教育总方针和总政策,以及贯彻方针、政策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它是学校一切活动得以正常运行和不断发展的思想前提。因此,校园精神环境直接影响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直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深刻性、长期性,一所学校精神环境的建设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是有意识的导向,能够加速良好精神环境的形成。
其他文献
从前年起,我就接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教学中,我逐渐感觉到我对教材的研究和处理能力,对教学的设计能力,对所授知识的掌握了解都是那么贫乏,我最真实地感受到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在艰难教学一期之后,我所教的那个班级期末成绩名落孙山。在成绩面前,我终于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和众多的老师一样,都是在专职语文、数学教学之外,兼任品德、科学学科的教学。首先,我们没有重视这些所
【摘 要】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里,逐步推行开放性实验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能力。本文是通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对高中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法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 开放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 学生能力    在科技化、科学化、知识化的今天,遵循守旧、一成不变已经不能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教育
阅读能力是中学教学大纲所要求培养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阅读是学习外语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在中学英语学习这个循环过程中,初中重在听、说能力的培养,高中重在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中丰富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拟从分析高中英语阅读材料的特点入手,探讨教学策略,以求有效
在这个通讯日益发达,交流日益国际化,生活节奏日益快速的时代,“诗意地栖居”已成为奢侈。这个缺少诗情的时代,学习诗歌对于正处在诗一般年龄的学生来说也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应试的手段。在日益物质化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唤起少年心灵的诗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眼光呢?在教学《乡愁四韵》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课前导入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思念是什么滋味?(板书)  
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必须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并能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师生互动,创设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充分自由安全的境界中展开自主学习,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形成师生
学习爱好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在实践中,爱好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爱好,就会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爱好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爱好。”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
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指出,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是由于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创新意识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持有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个体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
【关键词】倾听;激发;引导;方法;示范;评价鼓励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了。但我们也该清醒地看到:在经历了这么一场深刻的改革之后,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和水平是否达到了预想的要求?是否给孩子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带来了良好的时机?我想其实不然。纵观如今的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   当一个学生的发
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习惯培养重视不够,因此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当前中学生的一个主要特征。新学期伊始,学校就开展了“双十”习惯培养活动。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提出十项要求,为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 学习习惯  1、自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与生活,生产,科技,社会密切相关,最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探究欲望,而且研究的过程将充满乐趣和挑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