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来源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majq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后,我常常思考:面对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实,怎样才能行之有效的改变这种现象呢?为了考试而教学,那语文课将会索然无味,我校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曾经对我说过:上语文课要把美好的状态带进语文课堂,领着学生舒服自然地走进文本世界。与学生一起在诗意的语文世界里得到享受,体验人生的美好……
  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感到诗意与幸福,是学生学好语文与爱上语文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时常在想 “这堂课我上得有语文味了吗?”、“这堂课我的学生真的走进诗意的文学世界,学有所得了吗?”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似乎远离了诗意的彼岸。一句话:我们的教学没有诗意,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幸福!
  我们的课堂如果不改变,我们的新课改离失败也就不远了。那怎样才能做到“诗意的语文教学,幸福的语文课堂”呢?各式各样的论述层出不群,归根到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水乳交融应是幸福课堂的源流,师生共同创造诗意、幸福的语文课堂,才能在心灵沟通中实现生命意义的共同探寻。
  一、没有诗意的教师,就没有学生幸福的课堂
  学生大量的时间在课堂度过,他们有权利追求课堂的诗意和幸福。我们往往习惯于霸占语文课堂,扼杀了学生追求语文学习幸福的权利。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提升课堂学习质量,满足他们的幸福感。让学生们自由自在地舒服开心地生活在课堂。在经历一段美好的心灵之旅后,感受幸福,体验美好。有一位教育家曾指出“语文教学就应该努力成为语文的生命诗意飘溢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天性诗意盎然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劳动诗意弥漫的过程。”换言之,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感知、感悟、感受语文的音律美、形象美、个性美、情趣美、意蕴美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心领神会,共同获得文本精神和言语智慧的过程,是享受自由、享受愉悦、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过程。显然,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当教师感受到这一切时,才感受了生活的愉悦,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只有当教师心中洋溢着幸福美好的情愫,脸上才会有灿烂的阳光并自然的照亮和温暖学生的心房;只有当教师情绪饱满和内心充实,才会自然的流露出对细节的关注和乐于真诚的分享。先有快乐的教师才有快乐的学生。也只有诗意的老师才能教育出幸福的学生。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高分学生,而是他在工作时充满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那种在日复一日、平淡、琐屑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有新意的无限乐趣,任凭浮躁与喧嚣之风侵袭,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完美着自己的人格。并把这种诗意的体验带到语文教学中,感染学生,让不同的生命和灵魂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里体验语文世界的美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一次访谈中谈到,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热爱,使自己的生命与教书育人的使命紧密相连。她說“老师教课,不仅仅是为了教在课堂,课要教在学生的身上,教在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三尺讲台,要撒播做人的良种,让学生记在心里,这是我做老师最大的幸福。”
  二、没有诗意的设想,就没有和谐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老师唱主角。少部分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没有互动,自然学生在课堂有不幸福的表现就不足为奇了。新教育理念使教师角色由原来的主演变为导演,他要求我们教师的身份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的主宰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在今年学校组织的三课活动中上了一节示范课《朗诵的魅力》,导入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朗诵是成功的?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你可以讨论,你可以提问,你还可以利用手机上百度查阅资料。如果你觉得不吐不快,可以在课堂上与听课的语文老师进行辩论。然后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了解、指导。整堂课学生非常轻松的搞懂了朗诵与朗读的区别,朗诵要注意的方面,朗诵的技巧,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这一问题。师生在这堂课中还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经典美文,最后这堂课在一种轻松,诗意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课后教研组的老师点评的时候一致认为:新课堂展现的应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绽放老师的精彩。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空间,他们的满足感、成就感就得以强化。这节课给我的感受非常深刻,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我这样写到:学生们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学生是轻松的、愉快的,学生的学习是开放的,老师解除了对他们的一些封锁,限制,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做他们乐于做的事情,而又在这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师生之间是融洽的,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老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又是鼓励者。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组织和鼓励中,一步步地获取知识,一步步地向前发展。课堂上学生是主人翁体现得非常突出。
  因此,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上课不仅仅是报答案,而是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中,走近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学生就能真正脱离束缚,主动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的想象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畅所欲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快乐。这个时候,上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是生命中一段心旷神怡的诗意之旅。
  三、没有诗意的情怀,就没有共鸣的课堂
  鲁迅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语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共同营造了立体的、浓郁的意境。应该说,语文没有了诗意,就等于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在语文课堂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台上台下死水一潭,课堂必然不尽如人意。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个学生曾对笔者说::“通过您的声情并茂的引导,我再读《我的母亲》的时候,从胡适的母亲想到自己的母亲,感动的心里一直想哭……”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幸福的语文课堂是清纯浪漫的课堂,清纯的课堂必然是洋溢着情感的课堂。情感,是语文课的灵魂,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 我们的学生生活,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种子一旦得以播种,便能以最浪漫的心情破除隔膜、摒弃功利,引导学生真诚地走入语文深处,感受文字背后散发出来的生命的芬芳:大漠孤烟、小桥流水是诗歌中的风景,一次难舍的回眸,一个浅浅的微笑诉说着散文的温情,忧伤的《涛声依旧》、素雅的《青花瓷》是在回味唐诗宋词的浅吟低唱,语文是一朵花,它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悄悄的绽放。当我们老师释放我们的激情,叩响了学生的心扉,用一颗真诚的心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思维的火花。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真诚的传给学生。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清纯浪漫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课堂幸福。
  四、没有诗意的生活感悟,就没有灵动的课堂
  “语文课的诗意来自哪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师的诗人气质,洒脱、飘逸、空灵、净润,在不经意间用词的鲜活和灵动、意象的丰富和意境的高远”。
  一堂富于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可以是精致的,如苏州园林,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或庭院深深深幾许,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然而语文课堂也可以大气洒脱、浑然天成。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带来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许多情况下,必须是大气磅礴的。惟有在“大气磅礴”上下功夫。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智能中的人文情感和文本内容的人文因素,去唤醒沉睡的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创造。我们才能带领学生面向社会,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读出自我,才能实现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教学应当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扩充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验,为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创造条件。在充满诗意的教师的引领下,带领学生扩充诗意的学习视野,然后反过来又可以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陶行知先生早就说,“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地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 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晨读或是课前吟诵古诗,我们可以带学生读徐志摩的《泰戈尔》,带着他们走进图书馆,看《诗选刊》、《诗刊》《原野》等杂志中的当代优秀文章。还可以在结合文章,带学生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其深远的意境,平时读书做好读书笔记,日积月累,文学的精髓就会渐渐浸润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在这种诗意的语文学习的氛围中,在诗文的宁静中,学生感受到了美、丑、真、假、善、恶、恨,得到了真正的充实和滋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该追求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愿我们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重重束缚,顺应学生的天性,构建绿色的环境,拓展课堂的空间,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勃发生命的活力!
其他文献
新课标强调:“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地方给学生留下许多想象空间,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训练。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分别从两个角度谈谈凭借教材进行想象训练的几种具体方法。  一、从课文的不同构成成分入手,进行想象训练  1.
期刊
数学很好玩,数学很漂亮,在数学家眼中,数学就像一位恋人……  数学家大会上,一位位数学大师用洋溢着激情的字眼描绘数学。但数学真的那么美吗?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  现在,中小学里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著名数学家、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院长杨乐认为,这其中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齐整,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
期刊
礼仪教育是指对他人尊重及赢的他人尊重。作为21世纪的幼儿教师,让幼儿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的习惯。幼儿园《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是培养幼儿礼仪习惯的基础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礼仪规范,对孩子们来说,很多深奥复杂的礼仪规范,难以理解,不容易记住,所以
期刊
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以及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它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
期刊
【摘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语感 生活体验 情感体验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 郭沫若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
期刊
每年春节刚过,许多学生家长就离家别子,踏上了外出务工的征程,带走的是新一年的希望和憧憬,留下的是故土家园和一家老小。“留守学生”——一个伴随着民工潮而生的群体,就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我们每位教师的面前。这些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学生”,往往会出现心理障碍和感情危机,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此,我校积极开展 “关爱留守学生”的活动,成立了“亲情之家”等模拟家庭,有的教师挂钩的“留守学生”甚至多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
期刊
教育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落实新课改要求。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全面提升学生数学能力、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方法。积几十年数学教学之心得,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注意教学的梯度和层次  学生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总是由
期刊
我家姐妹六个,儿时原本清贫艰苦的生活由于母亲的双手而变得温暖而幸福了许多。还记得每天清晨那一打打的千层底布鞋,还记得春节那一件件受风的黄格格布衣(那时家里没有缝纫机),更记得兄弟姐妹调皮是那高高举起却迟迟不肯落下的手!  我是家中的大姐。从小身体羸弱多病,尤其是一双手一到冬天就会肿的像蛤蟆肚子一样,母亲看了心疼的只掉眼泪。每晚放学回家炕上就会有一盆用茄子杆与辣椒叶子熬成的水,无论多晚,母亲都会坐在
期刊
从教三十余年,辗转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周而复始的站在三尺讲台上,感受到着教育改革的冲击以挑战,青眼目睹了祖国教育事业的变化,感受到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特别是在我们贵州盘县两河学生流动性较明显,滚滚的进城读书潮,驱走了琅琅书声,留下几许冷寂和深深的思索。自参加工作以来,所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情有独钟,我认为只要良心从教,安心钻研,善心对待,方能使学生成才。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语文要重视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