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复合麻醉对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及护理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tuss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68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所有手术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吗啡2mg于手术前10min注入硬膜外腔;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麻醉的基础之上,联合针麻。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儿茶酚胺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程度明显降低,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儿茶酚胺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药复合麻醉能够减少腹部手术患者术中牵拉反应,加强术后镇痛效果,降低术后儿茶酚胺含量,从而减少手术应激反应。
  关键词:针药复合麻醉手术应激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376【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32-02
  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如创伤、失血、缺氧、疼痛、急性感染和手术麻醉等,导致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伴有免疫系统参与,引起机体各种功能和代谢变化的过程[1]。引起术中、术后应激反应主要是手术的刺激、失血、疼痛和缺氧等原因。良好的镇痛可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病人呼吸、循环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本研究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腹部手术患者68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17~6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其中行阑尾切除术20例,胃大部切除术17例,胆囊切除术16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9例,脾切除术6例,手术时间1~4h。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手术类别、手术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
  1.2针麻方法。所有手术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吗啡2mg于手术前10min注入硬膜外腔;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麻醉的基础之上,联合针刺麻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进针时均要求“得气”,有明显的酸胀感,后接通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通电30min。
  1.3疗效评价。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儿茶酚胺含量测定等指标,来评价疗效。
  1.4护理措施。①电针前解除患者思想顾虑,促进思想放松,经常和病人谈心,给予安慰和必要的病情解释,减轻恐惧感;②术前介绍电针麻醉的意义、方法、过程和效果,同时把手术过程中可能有的不适等感觉向患者讲清楚,并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③病人术中意识清醒,术前充分做好思想准备,高度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能主动密切配合手术,又能随时清醒的与术者保持对话,提高手术质量。
  2治疗结果
  2.1术中牵拉反应。
  表1两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程度比较
  组别n0级1级2级3级有效率对照组3411176082.35%治疗组3417152094.12%术中牵拉反应程度分级,0级:安静,无痛及不适感,无恶心及呕吐;1级:轻度不适,恶心,无牵拉痛、呕吐;2级:恶心,轻度牵拉痛,无呕吐;3级:牵拉痛明显,恶心、呕吐、鼓肠;统计0~1级牵拉反应评价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针麻治疗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程度明显降低,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
  2.2术后镇痛效果。
  表2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组别n优良好一般差有效率对照组3411145473.53治疗组3418123188.26术后镇痛评定标准:优:完全无痛。良好:平时无疼痛,咳嗽深呼吸时有轻微疼痛。一般:平静时伤口较痛,无需用止痛药物,可忍受,咳嗽、呼吸受限。差:平静时伤口疼痛,需要止痛药。与对照组相比,针麻治疗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优势明显(P<0.05)。
  2.3术后儿茶酚胺测定。
  表3两组患者术后儿茶酚胺比较
  组别N手术前手术后对照组3412.54±4.6289.48±12.34﹡治疗组3413.76±5.7364.37±11.64﹡#注:与手术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由上表可见,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儿茶酚胺水平明显升高,说明手术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与对照组比较,针麻治疗组儿茶酚胺含量明显下降,说明针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手术的应激反应。
  3讨论
  针药复合麻醉,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根据病变所在经络选取穴位,与常规的麻醉方法相比,镇痛效果良好,并且可以明显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从而减少了由麻醉药物引起的并发症。手术后免疫功能状态对患者的预后也是十分重要的,而麻醉对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在于麻醉期间应激反应所致的免疫抑制,如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尤其是腹部手术对腹腔内脏相关的神经刺激较大,围手术期应激反应也较强烈,所以全麻手术以后免疫功能进一步受到抑制。有研究表明针药复合麻醉可降低应激时交感中枢兴奋水平。对于术中应激刺激强烈的大手术全麻和针麻都不能控制术中的儿茶酚胺反应,而针药复合麻醉可明显抑制儿茶酚胺反应。也有报道针药复合麻醉除有加强镇痛作用、减少麻醉药用量外,还能加强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
  本研究表明,针药复合麻醉能够减少腹部手术患者术中牵拉反应,加强术后镇痛效果,降低术后儿茶酚胺含量,从而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针灸对各系统的调整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而实现的。针药复合麻醉能降低手术应激反应,保持整体内环境稳定,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169
  [2]杨庆国,陈锡明,杭燕南等.针药复合麻醉颅后窝手术病人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J].中国针灸,2001,21(12):743-745
  [3]刘颖涛,李翠荣,唐宏刚等.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对胆囊摘除术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1,26(3):176-17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临产妇的心理特点和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变化,总结实施心理护理的各项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进行分娩产妇2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临产妇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260例产妇中顺利分娩228例,剖宫产32例,剖宫产率为12.1%;对照组260例产妇中顺利分娩201例,剖宫产59例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母爱替代在无陪护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新生儿144例,随机分为母爱替代组和普通组,普通组实施常规护理,母爱替代组实施常规护理加母爱替代护理,评价护理效果。结果:母爱替代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3.06%,普通组为77.78%,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爱替代护理可显著提高无陪护新生儿生活质量,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关键词:母爱替代无陪护新生儿护理效果  Doi:
期刊
摘要:现今我国正在进行医改,患者对医院的各项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应不断地发展。现今对母婴的关注度非常地高,这就要求对母婴进行治疗和护理的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专业技能,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避免差错发生。如果出现差错会给母婴带来不可估计的影响。笔者现对护理实际工作中易于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几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妇产科临床护理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护理中采用自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自理模式的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对于疾病的了解情况、自我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护理知识的知晓率90%、并发症发生率5%以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50例采取非手术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50例,对其采取非手术治疗,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50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痊愈率16.00%,显效率74.00%,无效率10.00%,总有效率90.00%;非常满意度38.00%,满意度60.00%,不满意度2.00%,总满意度98.00%。结论:急性腰椎间盘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产妇共24例,分析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制定护理方案,开展优质术后护理服务,观察优质护理下的切口愈合效果及产妇护理体验。结果:合并症、肥胖、术前多次内诊、手术时间长、止血不彻底或缝合过稀、缝合过密、操作污染是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分层随机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恢复率97.50%,对照组总恢复率77.50%,观察组2个月后康复总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
期刊
摘要:当前,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频发,例如,错接病人、医疗器械、用药等问题的出现,针对护理安全隐患文章指出了其出现的原因,并适时提出解决的对策,这对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护士业务的水平以及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378【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
期刊
摘要:总结我们对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护理的对策方法和体会,并对我院住院的34例产后出血达500ml以上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24例,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宫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存在的孕产妇易出现产后出血,出血量超过1700ml以上严重危及生命,提示:产后出血仍然是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首要原因。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急救护理工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前来我院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患者52例,对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有1例患者术后出血,1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积极予以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3~9个月,所有患者在经过胃镜钡餐检查均提示原胃十二指肠溃疡愈合,并且无溃疡发生。结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