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课型中阅读课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dd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课是小学中高年级的主要课型。阅读课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增加情感体验、形成丰富的积累,为独立看书、作文做准备。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阅读课呢?选择哪些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策略呢?经过研读大量的教学理论书籍,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我逐渐摸索出阅读课型的教学特点,大致模式总结如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学一篇课文,让学生首先通读全篇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可以自由读文,在此环节扫清字词障碍,明确主要内容。
  
  二、主要问题牵引,再读课文
  
  在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带着一个主要问题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此环节要给学生充分地整理知识、进行反馈的时间,使其进一步把握文章重点,理清脉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展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那么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既要结合文章的重点来设计,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写景类的文章,要弄清重点写的什么景,有何特点?而且问题的表现形式要艺术化、情趣化。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看到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桂林山水》,可见这桂林的山水在作者的眼里一定是与众不同的!看看谁最会读书,找到了这山水的独特之处?“这样学生的读书兴致很高,不难发现本课主要描写的是桂林的山和水的独特的美,是分别抓住山的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来抒发情感的;写人的文章,写了谁,有何不同之处?以《小珊迪》一课为例,我这样问学生:“通过读文,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起初,学生的头脑中会出现一个可怜的小珊迪的形象:寒风瑟瑟中只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單衣,小脸发青、双脚通红。随着对课文深入的理解,一个善良的、可敬的小珊迪的形象会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来:临死前还在惦念自己的小弟弟。
  
  三、精读、研读重点部分
  
  1.引导学生深入读文,在读中体验情感,在思考中感悟。
  这个环节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体验生命价值的过程。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的深刻把握转化为学生对文本的有效的理解和情感的提升。
  
  2.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方法的多样。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需要让学生慢慢感受、领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阅读为主线,组织各项训练活动。因此,真正的阅读教学,要真正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说出内心的感受,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多种潜能,锻造学生的人格,又能发展学生独特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中我经常运用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情感补白等。比如,《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课教学,在学生理解了全篇后,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多年后,假如有一天,“我”和小红车的主人相遇了,彼此会聊些什么?这样,学生的热情在瞬间高涨了:有人说,相互间会聊起当年的情景,有人说,两个人都很欣赏对方,想成为好朋友……无形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情感升华
  
  抓住文章主旨后,教师可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情感的深层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化为语言文字的流淌。这个教学环节基本上是学生的情感进入高潮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做好铺垫,让学生即兴作一首诗,画一幅富有创意的画来表达心境,或是让学生现场辩论等。
  
  五、写话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时更新观念,打开思路,认识到课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谢觉哉说:“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死书库。”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走出狭窄的语文课堂,以课内促课外,把课内与课外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把积累的知识或经验应用于实践,要在学生的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从而“盘活”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古诗《赠汪伦》后,布置学生搜集表现友情真挚的古诗,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交流。学生在课下积极查找资料,在查找的过程中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在巩固旧知、加深对人物情感体验的同时,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教学《军神》一课后,我请学生搜集十大元帅的资料,并利用语文实践课进行交流,比比谁搜集的资料多,看看谁介绍得清楚明白。这就巧妙地把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阅读课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会独立阅读,为学生独立看书、写话打基础。当然,写话环节要在理解文本、情感丰盈时进行,让学生在写作时自然流露情感,丰富内心世界。
  
  六、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才能使阅读向纵深层次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学而有疑,疑则有异。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有时,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有时,学生的质疑是与本课关系不大,解决起来费时,但却是有意义的问题;有时是问题还未解决就已经下课了。无论课堂中出现了其中哪一种情况,教师都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将问题搁置,也不要“快刀斩乱麻”由自己下个定论,这时应该采取存疑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给学生留下继续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课后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途径去研究、去探索,找到恰当的时机再交流解决。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语文实践中的独特的个体感受,又呵护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予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使他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体验到了由探究问题而产生的珍贵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个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才有兴致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去发现、去创新。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按照一个模式来进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选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这样课堂也才会有不同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邢德昌主编.实践新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3]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青年教师.2005.
  [5]黑龙江教育.2008.
  [6]哈尔滨市新课程学科实施意见.哈市教育局教育教研部,2003.
其他文献
阅读是融合了语言、心理和文化的复杂的活动过程,是阅读主体对阅读课题的交流。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写作者的对话,探究、发现自己对世界的观察。然而,目前有些教师对此认识很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探究性理念。    一、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实施的误区    对于新课改的要求,往往有很多教师在理念上接受了,但在实践上却存在很多的问题。  有的教师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成课堂的装饰去演示,表面上看起来很
摘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更好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时间并增大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大量的课堂教学直观形象,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多媒体的运用要以提高有效课堂教学为目的,切忌形式主义;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
摘要: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现代很多人对其存在着误解。中庸不是不讲原则、保守妥协,而是去除偏激,选择中正之路,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体现了人们寻求平衡的智慧,是一种和谐的美。了解中庸思想的真谛,对于提升自身的修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以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中庸平衡和谐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然而现代很多人把“中庸”理解为不讲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是语文课堂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更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提问无效、无序、无章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如何让语文教师的提问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我们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教学苏教
摘要: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为阅读欣赏奠定扎实的基础、为阅读欣赏展开丰富的想象、为阅读欣赏创设多样的情境、为阅读欣赏倡导正确的观点等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欣赏过程。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朗读感悟的教学理念在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小学语文教学展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坚持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种种问题,不是“一言堂”教学,就是提问过多,让学生讨厌,而很多问题其实是没有必要提问的。有效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怎样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提高课堂效率呢?我听过一些语文常态课,发现有些课不成功的很大原因在于教师的提问出了问题
现在的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培养,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学生的语文、数学两个科目的素质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也包括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总有一天要走出学校,踏入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这方面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去实践。这样,当学生们走出学校的大门,步入社会的大舞台,才不会“慌乱无措”。同时教师还应当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随着“二期课改”的逐步展开,真正实现教育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用现代化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指导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让先进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师恒常的教学行为,已成为教育改革实践的当务之急。  探究式学习主张学生主动地获取积累知识、掌握技能,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研究,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几年来,我将这种极富现代意味的教育理念融入了日常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它体现
秋末冬初,太行山大雾弥漫。(辉县市报)副总编周希涛驾着“桑塔纳”载我们到太行腹地八里乡去。他不时擦拭着挡风玻璃上的雾气,穿过雾蒙蒙的村庄和山林。车过一个大拐角时,希
欧共体12个成员国每半年一任地轮流当主席国。欧共体的首脑会议于是每年6月、12月各一次在轮值的主席国举行。我们作为常驻欧共体的记者,首脑会是一定要报道的。参加这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