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掉脏水与抢救孩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siqyd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西方世界有句家喻户晓的俗语“泼脏水时,不要连孩子也一起泼掉”,这句话说的生动、简明、并且意义深远。用在教学领域究竟什么算脏水?什么不是?大家的看法和理解未必能够一致。现以课程改革中的形式主义为例,把阻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问题认清认准,真正“泼掉洗澡的脏水,留住孩子”。
  
  现象一、盲目追求新意
  
  小学数学教材,为贯彻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做了大胆的创新,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新课标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被绝对化、庸俗化。
  有一个开展教改实验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采用圆桌式教学。不久,学生就形成了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互动习惯,而且能言善辩。对此前来观摩听课的教师、领导都赞不绝口,到期末考试时,教师一发下试卷学生就开始互动了:“你先做哪一题”,“这道题我爸爸昨天教我做了”……教师拉开课桌,恢复一人一桌,结果测试成绩很不理想。原因很简单,课课互动,缺少独立完成作业的训练,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旦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其弊端就暴露出來了。
  又如,有的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设计了多种练习形式,以期引起学生的练习兴趣,但有时,教师设计的游戏不仅规则比较复杂,需要同学相互配合,而且边游戏、边练习,嘴里还要念上大段儿歌。这种需要反复排练的练习形式,如果一再花样翻新,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盲目的追求新意,已成为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脏水”,它应该被泼掉!
  
  二、过多人为约定
  
  例如:看图列式计算
  
  没教过小学低年级数学的老师不一定知道左上图应列出加法算式,右上图应列出减法算式。原来,这已成为一种约定,实线表示合并(加),虚线表示去掉(减)。试问:这样的约定对儿童理解加、减运算的含义能有多大帮助?类似地,必须理解为“减法”的常见约定还有:划上斜线,标上箭头等等。面对诸如此类的层出不穷的约定,很多家长唯有虚心请教:老师这道题什么意思?那道题怎样回答才符合要求?也难怪有家长想不通:孩子入小学前二十以内的加法都会算了,怎么一学期下来还有这么多地方弄不懂?然而,这样的现象由来已久,以至教师麻木,见怪不怪了。难道离开了这些徒有其表的练习形式,小学生就学不好数学。看来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的观念,大有必要。
  
  三、死抠字眼
  
  小学数学的概念较少用符号表达,绝大多数采用语言描述。因此,长期以来部分教师逐步形成了死抠字眼的教学经验。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教材的描述是:“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教学时,教师煞费苦心,再三启发学生使用“围成”这个词。为了这个词,教师不仅要制作课件,利用动画演示,还有意识地使用“围成”这个词描述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然后模仿使用。事实上,用“三条线段组成”或“三条线段围成”来描述三角形,都有漏洞,都能找到反例。本来一看就懂的概念不就越弄越玄,越弄越复杂了吗?尽管,对这一定义的纯文字描叙不是很精确,但它不是教学重点,可以淡化。过分在文字描述上花力气,实在意义不大。正如桌子,椅子这样的概念,人人都明白,人人都能正确识别,但要给出定义却比较困难,即使有了定义,作用也不大,所以,对这类概念的条文在教学中应淡化为好。
  
  四、钻牛角尖
  
  在传统教学的年代里,数学教育曾一度追求“讲深讲透”。后来,对认知与教学的阶段性、发展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讲深讲透”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但在倡导课改理念教学的今天,对教学内容钻牛角尖的倾向却延续了下来。
  例如,曾有过这样的一道选择题:
  红花朵数-()=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
  A.红花朵数 B.黄花朵数 C.和黄花同样多的红花朵数
  标准答案是C,为什么不能选B,理由是怎么可能从红花里去掉黄花呢?对此,目前有一部分教师已能付之一笑,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要讲算理就得这么讲。岂不知既然是“朵数”就不必计较是红、是黄。再说算理本就是人为的解释,何必只认一条死理,作茧自缚呢?
  又如,在教学分解质因数的新授课上,教师安排的练习几乎都是围绕着分解质因数的形式做文章。如判断题:把18分解质因数,下面那些算式是正确的。
  (1)18=3×6 ()
  (2)18=1×2×3×3()
  (3)2×3×3=18()
  (4)18=2×3×3()
  (5)18=3×3×2()
  其中(3)、(4)、(5)式并无实质区别,但学生判断只有(4)正确,教师认可,理由是必须从左往右看,从小到大排列。
  上述种种形式主义现象,根源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加上某些教研活动或多或少的存在“作秀”成分,又没有加以正确引导,导致老师不自觉的走入种种误区。这样课程改革的“脏水”,应该把它泼掉。
其他文献
数学新课标强调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过程要表达,操作过后要交流,无不要“说话”。因此,课改要让学生会“说话”,特别是对低年级孩子,如何抓住其心理,怎样对其进行说话训练,发展孩子的数学语言呢?试就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营造氛围——有话敢“说”    教师有必要在数学课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并教育其他的孩子们,当小朋友举手发言错误时,要对他报以鼓
如果把一堂课比做一场戏的话,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便是这场戏的导演。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体态语(即非语言交流手段),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这是学生的心声,也是我们教师由衷的渴望,在此我想跟大家分享几段曾在教学中出现的“小花絮”。    一、一个个微笑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
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一、娃娃读画  纪金彤:这是夏日公园里,爸爸妈妈们和小宝贝们在游玩。  廖可欣:这是公园湖边的人们在度假的场景。  王天罡:这个夏天太热了,人们都打着伞,领着小宝贝和宠物们聚在公园里。  邹维佳:假日里,公园湖里人们在划船,岸上的人们在乘凉!  刘?洋:星期天,妈妈领着我来公园里玩,哇,这里的人好多呀!  程?爽:这是公园里一对恋人在拍照,引来很多人观看!  小
瓦楞纸版画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初步感知    多媒体课件播放故事《盾牌的来历》:盾牌是一种古代打仗时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等的牌形武器。早在几千年前,一些部落就挥舞盾牌和兵器赶走魔鬼,他们相信这些盾牌会赋予他们一种奇特的力量……  通过故事片断欣赏认识、激发情趣,使学生获得体会:1,懂得盾牌的来历及作用。2,欣赏认识。提高审美能力。  师生共同讨论或小组研究盾牌的作用是:1,防护身体、遮挡刀箭。2,
估算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策略的一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认识。”课标对不同学段的估算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估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然而在农村小学,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教学中“登台亮相”,
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对于科学课程来说,要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宗旨,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做起。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支配、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行动表现,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学生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是科学教育的结果,又是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映,也是评价科学教育成果的敏感指标之一。    一、大
新课程背景下,阅读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家长素养并不是特别的高。他们已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在他们的脑海里,读书读书就是读教科书,所谓的课外阅读,最多也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作文选。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好比一块待垦的荒地,广泛的高品位的阅读,能使它变成一片沃土。只有在这样的沃野里,才有可能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因此,让孩子尽早地热爱阅读,给
让学生个性挥洒在体育课堂中  王莉萍    21世纪是追求“个性”的时代,健康的个性不仅是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日益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但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给个性本身形成了许多复杂的因素,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个性”的与众不同,而应从教学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寻找其个性特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体育教
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美诗文,尤其是选作教材的篇目,往往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佳作。它们情韵悠然,耐人寻味。人们常说:“情能感人,情能移入。”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循文察情,自我体验,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标。    一、引导读写结合,体验记事传意的爱国之情    爱国之情,这是众多诗文表达的永恒情感。例如《虎门销烟》这篇课文,选取清代林则徐“虎门硝烟”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题材,记叙了林则徐不